《落实“双减”政策 优化育人途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实“双减”政策 优化育人途径.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落实双减政策优化育人途径2022年,我校“双减”工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统筹校内校外,双向发力、综合施策,推进“双减”工作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切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一、认真学习“双减”工作精神,在“减负提质”上达成共识学校多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双减”工作专题培训,对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进行了解读,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通过培训,全体教
2、师对于“双减”工作的实质达成共识。一是落实“双减”,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落实“双减”,学校既要“减负”,也要提质。必须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率。二是落实“双减”,要从源头抓起。给学生减负,必须从源头上抓起,不唯考试至上、分数至上。三是落实“双减”,需要减去家长的焦虑。重视家校共建工作,极力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二、着力抓好课堂教育教学,在“提质增效”上做实文章一是改进课堂教学。学校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注重教师“备课、授课、作业”三位一体总体评价,强化课堂常规考核管理,牢固树立“立德树人为首,五育并重凸显”的课堂评价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和质量,实现应教尽教,
3、让学生在课内学得好、学得足,通过“减负提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加强学科教研。以语文群文阅读、数学单元教学、英语口语朗读+绘本三大学科特色教研为抓手,以教研促教改,打造高效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改进作业管理。学校建立了作业审核、作业公示、全批全改、反馈评价的“作业管理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少量布置巩固性练习,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还要求老师科学设计作业,优化作业形式,鼓励分层布置作业,严禁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全面压减学生作业总量,控制好学生作业时间。自从实施课后服务以来,绝大多数学生作业可以在校内完成。四是改进
4、考试制度。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坚持教、学、考相统一。严控平时考试次数,一二年级不进行考试,三至六年级每学期进行一次期末考试。降低考试难度,每次考试难易程度要与教学要求相当,严禁过度拔高试题难度,考试测验结果采取等级方式呈现,切实减轻学生应试化、竞技化压力。三、调整优化课后服务工作,在“形式内容”上下足功夫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和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坚持学生自愿、家长申请、班级确认、学校统一实施的工作机制,本着服务每一位学生的宗旨,实行课后服务管理。截止目前我校参加课后服务教师共I1.1.人,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20
5、00余人,学校开设了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学科趣味类等30多个社团,丰富了课后服务内容。学校充分挖掘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优势,主要以“学生自主课程”和“学校共享课程”两大类课程为主实施。学校坚持参与服务多元化、场地利用最大化、安全保障精细化、课程评价多样化,全体老师用心、用情、用爱让更多的孩子在课后找到了归属。学校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听取师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优化课后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通过课后服务的开展,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解决了家长接送困难和放学后辅导作业的后顾之忧,同时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实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一致
6、认可。四、着力抓好配套措施落实,在“家校共育”上形成合力“双减”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面广、工作量大、情况复杂,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必须坚持协同各方、统筹推进,切实形成推动任务落实的强大合力。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培训、微信公众号等方式面向全体家长解读“双减”政策,公布学校实施方案、宣传学校落实情况等,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教育新政策和学校新举措,引领家校共育,提倡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成才观,营造家校共同关注“双减”、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氛围。今后,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细化工作任务,改进工作方式,强化责任落实,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抓实课堂教学常规,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强化作业与备课、上课、辅导、评价等教学环节的系统设计,强化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分析、反馈、辅导等全过程管理,强化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实现“双减”政策落地,践行高效轻负,不断强化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广泛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