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学习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学习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学习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月8日20点,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I)播出。俞鸿儒、刘玲俐、孟二梅、张雨霏、杨华德、牛辑、穆言灵、张连钢、萧凯恩以及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当选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一向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中的人物更像一部部荡气回肠的激情史诗,走进了亿万中国人的心灵,感受着质朴真诚的心声,让我们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赞叹致敬。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他们为榜样,入心入行,走好走稳新时代长征之路。以榜样为“镜子”,涵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因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兴。我们党来自人民,根
2、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只有始终与人民同行,与人民共奋进,才能让我们获得最广泛的民心支持,从而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面对强降雨,近千名乘客被困,孟二梅想方设法,积极救助滞留乘客。她的一句“只要有我们一口吃的,肯定有你们的,感动了无数人,作为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她用小小的肩膀扛起了近千名滞留乘客的生死安危。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我们要像孟二梅那样始终牢记宗旨,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一心一意为群众,时刻不忘民为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好事和实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广大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以榜样为“标杆”,培育“革命理想高于天
3、”的坚定信念。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革命先辈披荆斩棘的强大武器。作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风洞见证着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俞鸿儒院50年如一日,在风洞项目上投入了毕生的心血,实现了对风洞项目01秒的重大改进。他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不畏艰难的品格,奏响顽强拼搏的时代乐章,将一生的心血都倾注给了激波管与激波风洞研究。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我们要像俞鸿儒院士那样把坚定信仰融入到干事创业的各环节、贯穿到人生历程的全过程,始终不渝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始终
4、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践行者。以榜样为“灯塔”,锻炼“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韧毅力。蓝天铸忠诚,奋飞新时代。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些年,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勇担使命,驾驶着“轰-6k”战巡南海、绕飞台岛、演兵西太,飞出了不断延伸的时代航迹。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践行了“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精神,他们是奋飞军事斗争一线、捍卫国家主权安全的空中铁拳,是“搏击长空心向党、飞行万里不迷航”的杰出代表。正是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才使他们在担当中为国争光、为民造福。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我们要像他们那样牢记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
5、第一职责是为党和人民工作,自觉为党分忧、为国解难,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韧劲,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收看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心得体会4月8日晚,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俞鸿儒、刘玲球、孟二梅、张雨霏、杨华德、牛彝、穆言灵、张连钢等被评为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他们或在危难中逆行,或在逆境中坚守,以凡人之力,书写着中国人的年度感动史诗。青年干部生逢伟大时代,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应在紧握“榜样之笔”,答好时代答卷。以“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墨,写好初心卷。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刘玲俐,32年如
6、一日扎根特教讲台,从青葱岁月到不惑之年,她用自己的辛勤的劳动浇灌迟开的花朵,点亮万千特殊孩子的人生,为残疾孩子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广大党员干部在“赶考”路上,要始终将人民置顶于心中,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要把基层工作的“根”深深扎进人民群众的沃土,把群众当亲人,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解群众所困,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以“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墨,写好“人民满意”的初心卷。以“愿得此身长报国”为纸,备好信念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俞鸿儒院士五十年初心不改,潜心研究风洞技术。他始终坚持“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信念,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以一
7、生的付出与奉献,照耀着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之路。广大青年干部要执“感动”之笔,以“愿得此身长报国”为纸,立足平凡岗位,恪尽职守,以实际行动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发展的伟大事业中,用爱国之魂凝聚奋斗不息的力量,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在平凡的基层工作中书写不平凡的爱国人生,在不懈努力、拼搏奋斗中勾勒出专属自己的爱国之心,备好“报效祖国”的信念卷。以“不破楼兰终不还”为笔,答好担当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张连钢,重病康复后毅然挑起重担,带领团队十年磨一剑,从“振超效率”到“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再到“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他以创新和实干,让码头工人从脏苦累险中解放出来,展现出最美科技工作者风
8、采,他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事业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广大党员干部要执“榜样之笔”,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厚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在基层实践这门大讲堂中磨炼真抓实干的能力本领,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第一线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大胆探索、主动作为、甘于奉献,答好“不负时代”的担当卷。收看2023年度感动中国心得体会4月8日,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公布,他们,有守护祖国安宁的英雄飞行员、有为中国航空航天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有扎根基层的社区守护者,还有多位在新时代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平
9、凡英雄。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耀眼的“光源”,他们以凡人之力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年度精神史诗,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读懂感动中国背后的非凡力量,标注“闪光坐标”,在前进的道路上阵厉奋发、笃行不怠,续写新时代的奋进篇章。标注“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奉献坐标,将人民装在心里,续写“念兹在兹、不负人民”的为民篇章。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特教老师刘玲瑚,用爱心和耐心点亮特殊孩子的希望;社区守望者孟二梅,用小小的肩膀扛起了近千名滞留乘客的生死安危;他们身上都闪耀着“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之光。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们矢志为民的奉献精神,牢固树
10、立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心怀“国之大者”,以“小我”之奉献,铸就“大我”之幸福。要时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用实际行动兑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期许。标注“乱云飞渡仍从容”的信仰坐标,将信念融入血脉,续写“矢志不渝、爱党爱国”的忠诚篇章。天下至德,莫大于忠。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的安身立命之本,对党忠诚是对理想信念坚定的最好诠释。科研巨匠俞鸿儒,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着科技传奇,致力研究风洞技术60余年;蓝天卫士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用行动诠释对祖国的
11、忠诚与誓言,守护一方安宁;稻田里的守望者杨华德,用执着守护粮食安全,让亿万人民吃上了放心粮,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不指南方不肯休”的信仰之光。广大党员干部要汲取他们身上的信仰力量,自觉锤炼党性,强化理想信念,将“忠诚”写在“眉宇间”、烙“心坎里”,交出新时代的壮美忠诚“答卷”。要将“信仰如磐”镌刻入一言一行,始终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民族前途紧密融合起来,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积极投身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标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进取坐标,将责任扛在肩上,续写“笃行不怠、担当作为”的奋斗篇章。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泳坛女神张雨霏,用自己的实力与拼搏展现
12、青春力量,激励着更多人勇敢追梦;艺术泰斗牛辑,用心赋予角色生命,为观众呈现一个又一个经典角色;视障歌者萧凯恩,在黑暗中追逐音乐梦想,用歌声诠释生命的美好与希望,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进之光。广大党员干部要汲取他们砥砺前行的奋进力量,当好砥砺奋斗、起而行之的“实干家”“奋进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奋进新的征程。要始终把事业所需作为个人使命所在,主动在工作中挑大梁、担重任,到乡村振兴“主战场”、矛盾集中“第一线”、改革发展“最前沿”经风雨、长才干、壮筋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新征程上写下无悔的奋进篇章。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强化人才支撑3月5日
13、,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的核心任务,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要全面布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创新、推动发展的关键力量。要在新质生产力创新和人才驱动的新赛道上取得突破,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创新人才的新特点,提升人才发展的质量,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进而培养闯关夺隘的定力,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在探寻“创新
14、人才”的新路径时,我们应坚定立足于科技前沿,以坚定的决心和毅力攻克难关。正如黄旭华先生为国深潜30年,朱有勇院士将论文写在大地上,顾方舟先生以身试药,以子试药,这些“创新人才”一直是引领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明亮灯塔。为了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生产力跃迁,我们必须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创新人才的供给。为了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抢占先机,我们需要着眼于应对未来的挑战,前瞻性地进行人才布局,紧密结合新兴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战略,领先一步、高瞻远瞩地引进和培育人才。通过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功能,优化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全方位引进和培养一批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战略性急需人才和高水平复合型人
15、才。通过聚集各类创新型人才,我们可以持续释放“人才红利”,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和颠覆性跨越。在追求“人才发展”的质量提升时,我们需要创造优越的成长生态,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人才是创新要素集成和创新成果转化的核心力量。为了发挥人才的主体作用,我们需要不遗余力地优化人才成长的“土壤环境”,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使其贯穿于新质生产力从初步形成到全面发展的全过程。要营造“创新无忧”的环境,需要“活机制”和“优生态”的协同作用。一方面,我们要优化人才体制机制,坚持破旧立新,分类制定并完善评价标准,避免单一评价方式的弊端。另一方面,我们要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常态化开展专项行动,为不同阶段的创新人才提供有针
16、对性的资源支持和引导,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普惠性支持力度,推进人才服务事项的便捷化,为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提供坚实的保障。在发挥“四链融合”的力量时,我们要突出成果转化,凝聚协同发展的合力。产业因人才而兴旺,人才因产业而聚集。为了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要实现从科研到产业到市场的转化。这需要我们紧紧抓住“四链融合”这个关键环节。产业链是基础,创新链是动力,资金链是保障,人才链是聚集“三链”的主体力量。通过深化“四链”融合,我们可以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新质生产力求实问效、提质加速。针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布局的需求,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研判自身产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托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尖端企业等创新平台集群,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现教学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通过精准补链、固链、强链,加快形成人才队伍建设的“雁阵”格局,以海纳百川的人才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融通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