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甲型肝炎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性疾病科甲型肝炎诊疗常规.docx(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感染性疾病科甲型肝炎诊疗常规【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I)到过甲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2)起病前45天内有吃不洁食物,或饮不洁生水,或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蛆、蛤蝌等。(3)发病前2-6周接触过甲肝病人(4)食物或水源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5)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2.临床表现:潜伏期15-45日,平均30日。(1)急性黄疸型:总病程2-4个月。1)黄疸前期:起病较急,80%有发热,伴有畏寒,突出的症状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肝区痛、尿色加深。肝功能改变以A1.T升高为主,本期一般持续57日o2)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减退,尿色继续加深,皮肤巩膜出现黄染
2、,肝脏肿大,有压痛及叩击捕。1-3周内黄疸达到高峰,部分病例可有梗阻性黄痘的表现,本期持续2-6周。3)恢复期: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脏逐渐回缩至正常。本期持续1-2个月。(2)急性无黄疸型:除无黄疸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通常起病较缓慢,症状较轻,恢复较快。病程多在3月内。(3)急性重型肝炎:极少见,参见乙型肝炎。(4)淤胆型:参见乙型肝炎。3.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升高。潜伏期末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开始呈阳性反应。(2)血清酶的测定: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多数患者A1.T400-1000u1.,AST亦有升高。(3)胆红素测定:
3、黄疸型肝炎血清直接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淤胆型肝炎血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4)蛋白测定: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多在正常范围,比例正常。(5)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或凝血酶活动度明显下降致40%以下,提示重症肝炎。4.血清学检查:血清抗HAV1.gM阳性即可确诊为甲型肝炎。发病后数天即可阳性,3-6个月转阴。抗HAV1.gG2-3个月达到高峰,持续多年或终身,属于保护性抗体。单份抗HAv1.gG提示既往感染,如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抗体IgG滴度4倍以上升高,亦可诊断为本病。【鉴别诊断】1 .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如非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感染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
4、酒精性肝炎等相鉴别。2 .黄疸型肝炎尚应与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相鉴别;3 .本病与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鉴别,除参考流行病学资料外,主要依据血清病毒标志物的检测。【治疗原则】1.休息:急性肝炎的早期,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休息。4 .饮食:急性肝炎食欲不振者,应进易消化的清淡食物。有明显食欲下降或呕吐者,可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5 .药物治疗:目前治疗急性肝炎的中西药物,疗效无明显差别。各地可根据药源,因地制宜,就地选用适当西药或中草药进行治疗。用药种类不宜太多,时间不宜太长,用药要简化。不主张常规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肝炎。6 .重型肝炎应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
5、取阻断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等综合性措施和支持治疗,以阻断病情恶化。【预防】1.管理传染源:做好疫情报告及疫源地消毒。隔离病人至发病后3周。儿童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2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搞好个人和集体卫生,养成餐前便后洗手习惯,实行分餐制,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管理,做好食具消毒及水产品的卫生监督等。3 .保护易感人群:(1)主动免疫:减毒活疫苗已在临床应用。(2)被动免疫:对密切接触的易感人群,可用人丙种球蛋白按0.02m1.kg一次肌肉注射,亦有推荐用5m1.一次肌肉次注射者。注射时间越早越好,不宜迟于感染后7-10天。免疫期2-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