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氮氧化物深度减排为抓手推动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220524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氮氧化物深度减排为抓手推动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以氮氧化物深度减排为抓手推动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以氮氧化物深度减排为抓手推动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以氮氧化物深度减排为抓手推动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以氮氧化物深度减排为抓手推动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以氮氧化物深度减排为抓手推动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以氮氧化物深度减排为抓手推动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氮氧化物深度减排为抓手推动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氮氧化物深度减排为抓手推动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但很多城市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尚未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NAAQS,35gm-3,GB30952012),更远高于一级标准(15lgm-3)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导值(5gm-3),秋冬季重霾污染仍时有发生。同时,夏季臭氧(。3)污染凸显,成为PM2.5之外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强PM2.5和。3协同控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仍面临严峻挑战。二、深度减排氮氧化物的有效性(一)PM2.5和。3的负相关关系PM/和。3双高的复合污染条件下,由于存在影响辐射通量

2、、氧化驱动、自由基淬灭等相互作用,PM”和。3之间表现出复杂的耦合关系。在我国PM25浓度较高的绝大多数区域,尤其是北方地区,PM2.5和。3的时间变化趋势(如小时平均浓度和年平均浓度)都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而只有当PM2.5浓度接近达标时(如珠三角区域),这种负相关关系才会消失,如图1所示。因此,将PM2.5浓度降至阈值(如50gmT)以下,打破PM、和。3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是实现PM25和。3协同控制的先决条件。aCQ。纪 30。o-hou-0.4 0204060801006 4 2 0 o.cio.PM25concentration(gm3)图1打破PMr和O,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跷跷板”

3、效应)以实现两者的协同控制。圆圈数据点表示2013-2018年我国不同城市的PM,浓度以及PM,和0,之间的相关系数。PM”.浓度较高(如大于50gmj)时,PM和0呈现明显负相关;PMr浓度较低(如小于50gm)时,PM”和O可能出现正相关,所以可能在这些城市实现PM”和O,协同控制。PM,MO,相关系数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详见前期研究。本图经授权修改,原图来源于文献(美国化学会版权2020)。(二)减排氮氧化物可有效降低PM”浓度20132019年,我国74个重点城市PM/和二氧化硫(SO2)浓度分别下降T47%和75%,而二氧化氮(No2)浓度仅下降23%。氮氧化物(NOX)控制效果不理想

4、,成为PM2.5污染进一步改善的重要限制因素。一方面,NoX在大气中转化为硝酸盐,已成为很多城市PM2.5中浓度最高的单一组分。另一方面,城市地区高浓度NOX还是提高非均相和液相反应中氧化能力的重要因素,是PM2.5发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根据对中国环境监测总站(CNEMC)全国空气质量大数据的分析,在S02大幅减排之后,现阶段我国PM”对No2的敏感性远高于S02(图2),也就是说,消减单位浓度NOz带来的PM”下降远大于消减单位浓度S02对PM”减排的贡献。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由于交通管控,大气No2浓度显著下降,在S02和一氧化碳(CO)下降不显著的情况下,PM”浓度显著下降,并

5、且其下降的时空分布特征和NOz高度一致,有力证明了控制NOX对消减PM/的有效性。Emissionntrol图2.中国及京津冀区域的前体物减排和PMr改善情景分析。(a)PMX与No,和S。,的相关性(2013-2018);(b)PM”对NO?和SO,的敏感性(2013-2018),即PM”浓度在N。,和S0?浓度变化1gm-,时的增加量或减少量(gmD。(三)通过氮氧化物深度减排协同控制。的可行性20132019年,我国74个重点城市的Os浓度上升了29%o(X生成与其关键前体物NO*及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排放之间具有非常强的非线性关系。虽然从区域尺度上来看,C生成主要由Nc)“控制,但

6、在城市地区,Om主要对VoC敏感。然而,由于VOC人为源排放非常分散复杂,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天然源排放,短期内大幅消减VoC难以实现。在VOC控制区,少量减排N0*可能导致浓度上升,但大幅消减N0.使其浓度低于VOc控制区的NCx阈值,将使O,生成达到NOx控制区,是降低Ob浓度有效的、也更为现实的手段。美国。3污染控制的历史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早期主要着力减排VOC,但对O,污染改善不明显;后期加大N0,排放控制力度之后,Om污染控制才被逐渐改善,证明了N0,减排在Os污染控制中的关键作用。2020年年初我国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空气质量变化也提供了实证。疫情初期,N0

7、,浓度的小幅消减和PM”浓度的下降确实导致0,浓度明显上升,但在管控最严的疫情高峰期间,部分地区NCX浓度同比下降接近或超过70%,在这种高比例消减的条件下,PM”浓度大幅下降,同时Os浓度的上升趋势出现了拐点。因此,进一步大力加强N0,减排是实现区域PM”和0,的协同控制有效且现实的手段。这一结论也被模型结果支持。例如,针对京津冀区域的模拟结果表明,减排超过60%的N0、能同时保证PM=和。控制的有效性。近期,WHo更新了全球空气质量指导值,大幅降低了N02浓度的指导值(由40gm3降为IOHgmD,表明无论是从空气质量改善还是人体健康防护角度,深度减排N0,已成为国际共识。三、氮氧化物是目

8、前我国控制潜力最高的关键前体物NCK是PM26和Os的共同前体物。在我国,N。,仍具有很大减排潜力。Nd主要来自固定燃烧源和机动车内燃机排放,因此NO,减排与碳达峰和碳减排目标高度一致。目前.,煤电行业已经普及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oX(NHSCR)技术,烟气No实现超低排放。但是,NHKCR技术在非电行业(钢铁、有色、水泥、玻璃、陶瓷等)烟气净化应用中存在低温催化活性不足、硫中毒等瓶颈问题,亟需研发新型低温SCR技术和其他适应性技术。与此同时,机动车排放N0,控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例如,汽油车采用三效催化技术实现尾气中N0,、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的同时净化,柴油车采用尿素选择性催化还原N0,(

9、尿素-SCR)技术实现NOX高效净化。然而,在实际道路监测中,部分安装了尿素-SCR净化装置的柴油车的N(I仍存在超标排放现象。一方面,车载诊断(OBD)系统存在人为屏蔽的现象。当然,随着在线监控技术的应用,这一违法现象正在不断减少。另一方面,一些柴油车(如公交车和垃圾车)经常低速运行,尿素-SCR净化效果难以保证。目前正在开发具备宽温度窗口的尿素-SCR技术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为了降低运行费用,还存在添加尿素溶液(通常称为AdBIUe)不合规的现象,造成尾气中尿素浓度过低和杂质过多等,会导致NO“排放超标。止匕外,国内发动机控制系统、高压共轨燃油系统的技术发展相对落后,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国即

10、将推出的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和下一阶段排放标准的制定。由于上述原因,NO,实际减排效果并不理想,还有非常大的改善空间。而且,我国要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必须对能源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将有望从根本上解决NO,排放问题。例如,随着我国电动车数量的快速上升,使用可再生能源获得的电能驱动机动车,将显著降低交通行业的NCK和VOC排放。四、NOX深度减排的政策建议(一)加快非电行业高效NOX排放控制技术研发一是进一步发展高效、稳定的中低温SCR技术,突破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SCRSNCR-氧化脱硝等耦合脱硝技术,实现低成本高效脱硝,并推动其规模化工程应用,为

11、非电行业NoX超低排放提供技术支撑。二是研发契合窑炉温度分布特性的嵌入式脱硝技术,降低煤、气、电等能源输入,从而实现NOX深度净化与二氧化碳(CO2)协同减排。三是针对钢铁、有色等长流程多工序行业,优化产业结构,研发短流程清洁冶炼、炉料结构优化等技术,通过全流程全局优化,实现氮-碳协同减排。(二)制定重点行业超低排放限值,加强评估与监管一是针对不同非电行业烟气排放特征,加快制定建材、有色等行业超低排放限值及NOX排放源的最佳控制技术指南C二是加强对钢铁行业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后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明晰不同NOX超低排放技术路线在钢铁行业应用的技术经济性,总结经验和不足,为提出和完善适合不同非电行业

12、NOX超低排放控制的技术路线和方案提供借鉴。三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趋势,对我国未来NoX排放进行总量及行业分布预测,科学评估我国各行业NOX减排潜力及环境效应。(三)推进柴油机清洁化关键技术研发,加强车油路联合管控一是加快发动机及后处理控制系统、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增压系统和后处理催化剂等瓶颈技术研发,实现柴油机清洁化核心技术的全链条自主可控。二是尽快启动我国柴油车、非道路柴油机、船舶下一阶段排放标准制定,推进技术升级,进一步降低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同时制定实施更严格的清洁油品、添加剂和润滑油标准,确保清洁柴油机的高效稳定运行。三是加强柴油车排放远程在线诊断、遥感和便携排放监测技术的研发,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移动源监管系统,实现远程排放监控-执法-维修的闭环管控。长远来看,应大力发展基于绿氢的碳中和燃料合成、利用及柴油机替代技术,实现CO2和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环保行业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