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情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任务情境.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任务情境:设计学生语文学习的路线图作者:蔡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目的是使学生能成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多次提到“情境”,并阐明了其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中课标颁布已近五年,很多一线教师还未能完全理解“情境”的内涵,在“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方面也难免存在偏差。针对这些问题,本期安排三篇文章展开探讨。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蔡可认为任务情境具有整合性的特点,创设任务情境的关键在于聚焦素养目标、容纳核心知识,并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作了具体分析。【关键词】教学文本,任务情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从“
2、教学文本”的角度提升课文的价值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共有三课。第一课三篇课文,分别是对科学家袁隆平、售货员张秉贵、“探界者”钟扬进行报道的人物通讯。第二课是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评,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第三课是两首古诗词,紫甘和插秧歌。本单元课文篇目比较多,而且除人物通讯之外,还有新闻评论、古诗,文体多样。调研发现,本单元并不好教,甚至有些学校只是让学生自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如果延续以往的教学方法,把这几篇课文分解成若干个问题来串讲,学生普遍不爱听。比如教喜看稻菽千重浪,带着学生讨论: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
3、选材?面对谣言,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教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讲评课文里的关键语句:“你要谢就谢大家,这是同志们的支持“,这句话体现了张秉贵具有怎样的思想?“她准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张秉贵怎样的性格?事实上,读懂这些文章不算难,面对“读懂课文”这一挑战性并不大的目标,学生没有兴趣去听这些从课文里拆解出来的问题,甚至有时还会不耐烦。这种分析式的教学以教师讲读为主,以文本为中心,针对课文进行精讲精练,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是接受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自主的言语实践难以发生,课堂教学呈现出一定的碎片化倾向。更何况,这些课文并不是像从百草园到三味
4、书屋之类传统意义上特别值得细读的经典,有些文章作为“新闻”作品的代表也并不“新”喜看稻菽千重浪写于1990年,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发表于1978年的北京日报,稍新的课文探界者钟扬距现在也有四年。明明是在学习新闻”,为什么要用“旧闻”作为课文呢?这一单元到底要教什么?教学内容是课文还是其他?如果教擘内容不只是课文,这些课文的教学价值在哪里?教学该怎样定位?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理解一般文本、教材文本、教学文本的概念,辨析其联系与不同。孤立地看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基于文艺学、文章学、文化意义来对其进行审视,或者是从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目的出发进行日常阅读,此时文章是作为一般文本呈现在我们面前
5、的。一般文本入选教材之后成为教材文本,它代表了教材编者心目中的课程目标或想要实现的课程意图,例如i篇文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围绕它设计的阅读提示、思考练习、注释等都体现了编者所理解和认识的课程意图。教学文本则是教师和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教学化处理后的产物,文本在这一过程中因与日常阅读不同而有了性质上的变化,其作用要综合考虑与教材中各要素的关联,而课程评价又对教学的处理起了导向作用。只有对教学文本进行妥善分析,才能真正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而实现甚至放大一般文本的价值,实现教育自身的价值。本单元的教学,首先要跳出一般文本的范畴,从“教材文本”的角度审视课文的作用。作为教材文本,这些课文为什么会出现
6、在这个单元,要解决什么问题?进而再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去优化教学。单元编写意图给出了最直接的回答。教材每个单元前都有独立的一页作为导语,提示本单元的学习价值和需要达到的目标、选文及主要内容简介,以及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或教学重点。本单元落实的是课程标准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对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要教什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了三类教学内容:社会交往类、新闻传媒类、知识读物类。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使学生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是这个学习任务群的总体要求。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自然是课标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结合教材,我们会发现必修下册
7、还有知识读物、演讲书信两个单元,这让我们能够进一步明确,本单元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的新闻传媒类为教学内容的核心。明确这一点,对于理解编者为什么会选入社评与诗歌也有意义。因为教材编写是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双线组元,前者决定本单元要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后者决定学生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新闻传媒的文体特征以及新闻传播的特点,而这些目标是需要由课文来承载的。选入古诗固然丰富了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积累与审美体验,但本单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劳动之美,感受古人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这自然与将其作为“文学阅读与写作”的侧重点来教有所不同。此外,从“教学文本的角度,我们还可以进一
8、步提升这些课文的价值。以切中实际语用的方式观察、参与社会生活,是本任务群的一个总体要求,高中两册必修教材中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相关的三个单元,是否都需渗透这一要求?课文中心式的讲解是否足以落实教学要求,是否会窄化教学?每个单元的学习任务设计与课文之间又有什么关联?本单元设计了对劳动话题的专题研讨、读人物通讯与新闻评论、推荐新闻作品、写一个熟悉的劳动者四个单元任务。这些都是特定情境下设计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是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以语文的方式学语文。这些任务怎样处理?是先讲课文,再做任务像以往先讲课文再做思考练习那样,还是可以任务前置助推课文深度学习,抑或在课文教学中有机渗透读写结合?为了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是否可以关联其他文本?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课外篇目的联系又在哪里?要教的课文多了,是不是可以针对课文的不同作用,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阅读策略?这些问题会反映在更有价值的教学设计中,如建立“教读一自读一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将课文与教材其他要素、与学生的言语生活关联起来。此时,课文、语文知识、学习任务就逐渐整合起来,“语文学习”被建构成一个现实世界通过语言文字连接起来的连贯过程,课文也远远超越了一般文本的价值。摘自语文建设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