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转型升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转型升级.ppt(6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 目目 录录一、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战略一、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战略二、以二、以文化建设引领文化建设引领“三化三化”建设建设三、深刻认识城镇化三、深刻认识城镇化的人文内涵的人文内涵四、四、加快中心镇加快中心镇建设建设的转型升级的转型升级五、推进五、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举措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举措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2、。下一步改革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总的战略思路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目标,以转型发展为主线,着力促进统筹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实现和谐发展。要坚持以文化建设为引领,以城镇化为主动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以新型城镇化提升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强化新型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一)强化新型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宏观层面上就是要形成以城镇化为主动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机制,建立
3、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形成城乡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共促、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其核心是要充分发挥城市二、三产业对“三农”的带动促进作用,让更多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让更多的农业人口稳定转化为市民。工业化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主导力量,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推动工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布局从分散向工业功能区集聚转变,特色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变,要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使传统制造业向产前的研发设计和产后的营销物流延伸,形成更加完善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社会化合作服
4、务的产业体系。同时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新型产业。新时期城镇化要坚持走以人为本、文化为魂、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要按照以都市群和城市群为中心,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为结点的城乡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中心城市的新定位要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成为区域的交通汇合、信息汇集、人才汇萃、物流汇通的经济社会的活动中心。中心镇的新定位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基地,是中小企业和产业工人的集聚地,使中心镇成为广大农民进入城市经济社会体系的进入门槛最低、成本最小的载体,有条件的农民可以在城镇创业就业,可以稳定转化为市民,还可以有序地转
5、移到大中城市去发展,有了小城镇这一中间载体,我们的城镇化可以避免大量农民无序涌进大中城市沦为城市贫民的问题,可以避免“城市病”的发生。(二)以中心镇为重点推进小城镇规模经营(二)以中心镇为重点推进小城镇规模经营 今后小城镇发展建设要按照城镇群的战略构想,走规模化集聚发展路子,强化中心镇的主导作用,要对遍地开花的建制镇进行分类指导和适当撤并,按照区域规模经济理论,选择若干个区域位置优越、经济基础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小城镇作为区域中心镇加以重点培育,引导二、三产业向中心镇集聚、农业人口向中心镇集中。(三)促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主导型转变促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主导型转变 县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主战场,县
6、域经济也要适应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实现转型升级。县域经济从农村经济主导型向城市经济主导型转变是一个必然趋势。小城镇战略要适应这一转型,并发挥对转型的核心支撑作用。作为县城的城关镇是转型的战略重心,有条件的县城要向区域中心城市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县域城镇化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同时,要通过行政撤并等手段,培育若干个规模化的中心镇,促进周边农村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成为新型小城市,使整个县域经济顺利实现向城市经济主导型的转变。(四)把农业人口市民化作为中心镇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四)把农业人口市民化作为中心镇改革发展的着力点 由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滞后,大量进
7、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未能稳定地转换为在城镇安居乐业的市民,这是我国30年城镇化中最大的问题和缺陷。当前,城镇化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要地不要人,见物不见人”,未能把进城务经商的农民转化为安居乐业的市民,进城的农民工未能享受到城镇职工的合法权益。今后小城镇改革发展重点要围绕突破进镇农业人口市民化这一难题来深化,联动推进城乡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住房制度、产权制度、社保制度等改革,实现农民身份置换居民身份、土地子女养老置换为社会养老、农村住房置换为城镇住房、集体福利置换为股权收益,创造让更多的农业人口到中心镇安居乐业的条件。(五)以中心城市、中心镇为节点,以打造城镇群为载(五)以中心城市、中心镇为节点,以打
8、造城镇群为载体,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体,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统筹城乡生产力和人口规划布局,以城镇群的新战略构想,促进城乡生产力、人口的集聚和优化布局,使中心城市成为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劳动力、高端人才的集聚中心,中心镇成为先进制造业和产业工人的集聚中心,在产业发展和社会功能上形成合理的分工和快捷的交通网络和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二、以二、以文化建设引领文化建设引领“三化三化”建设建设 文化是人类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活动的精神凝练、哲学提升和历史传承,也是历史经验、历史规律和历史认知的集中体现,先进文化具有历史的穿越性、内
9、涵的融合性、时代的发展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生态活动起着引领性的作用。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促进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到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努力凸显文化对“三化”发展的积极作用,这对于推动新时期“三化”的协调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就其内涵来讲,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主要包含五种形态:知识形态的文化,诸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价值形态的文化,诸如人们的思想道德、宗教信仰、价值理念等;制度形态的文化,诸如社会制度、法律制度、产权制度、宪政制度等;文艺形态的文化,诸如文学、影视、歌舞、戏曲、绘画、书法等;物质形态的文化,诸如建筑、器皿、器
10、械,农业文化等。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和文化大国,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历史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历久弥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人民性、时代性和包容性的先进文化。它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世界优秀文明成果,集中了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集古今中外先进文化成果之大成的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农村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传承地,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现代文化的聚集地,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
11、城乡差别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也是城乡文化和城乡文明相互融合、互促共进的发展过程。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认识到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对提高全民族文化建设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必须以文化软实力作为推动“三化”发展的新动力,把文化建设落实到“三化”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三化”建设,形成新文化建设与“三化”建设互促共进的机制,把“三化”建设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解决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方略。城乡关系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演进中最重要的一个关系。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
12、典籍易经的“阴阳”二元理论的古代哲学文化的视角来解释城乡关系可以加深我们对统筹城乡规律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易经把天地万物都归结于“阴阳两仪”的太极本体,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仪”的二元关系。易传 讲:“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说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就构成了形而上之道或宇宙的根本规律。毛泽东受其启发,抓住阴阳之间的对立关系,将上述命题改造成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他说:“中国古人讲,一阴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明确把阴阳关系规定为两点论,阴阳就是矛盾双方,缺一不可,少了一 方就不再成为矛盾,也就没有世界。这种“阴阳两仪”、“一分为二”的中国朴素辩证法对
13、理解统筹城乡发展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一阴一阳为之道”的阴阳二元学说来看,城与乡是同男与女、山与海一样的“阴阳两仪”的二元关系,男有阳刚之气,女有阴柔之美,男女结合才能营造和谐家庭;城为阳,乡为阴,城市动感,乡村宁静,城乡分割两败俱伤,城乡融合互促共进,城乡分工协作、融合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农村是农耕文化、农业文明的发源地,是农业的集聚地,城市是工业文明、现代文化的先发地,是二三产业的集聚地。在工业化、城镇化的现代文明进程中,由于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了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和制度,这种“阴阳失调”、“城乡失衡”的问题使得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影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造成了“三农”问题的严
14、峻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也是城乡失衡、阴阳失调的恶果。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我国阴阳二元和谐融合的文化哲学思想,也符合毛泽东矛盾论中的“一分为二,辩证统一”的思想,体现了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城乡阴阳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城乡发展差距是应该缩小的。我们现在讲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在承认城乡客观差异性的基础上,纠正以往重城轻乡、城乡分割对立的偏差,建立城乡“阴阳”互补互促、融合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共促的新型机制。城乡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城市和农村是人类社会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将会长期存在的两种生活共
15、同体。城市是二三产业和市民的集聚地,农村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的集聚地,城乡之间应该形成与“阴阳两仪”关系相一致的和谐发展的机制,就是要形成城乡地位平等、城乡开放互通、城乡互补互促、城乡共同繁荣的新格局;就是要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美好前景。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与要求,这五句话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的有机统一,体现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现实的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注重经济建设、轻视社会建设和偏重物质文明建设、轻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偏差以及简单套用城镇建设的方式方法来搞新农村建
16、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都由于缺乏文化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引领支撑作用的深刻认识,从而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我们要从文化建设的视角,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科学内涵和目标任务的认识,纠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偏差,增强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力的作用。“生产发展生产发展”包含了以文化建设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弘扬产业文化、品牌文化,构建以文化力来全面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机制;“生活宽裕生活宽裕”即包括了殷实宽裕的物质生活,也包括了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乡风文明乡风文明”直接反映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倡导营造奋发向上、文明健康、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村容整洁村容整洁”体现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传承人居风水文化、弘扬生态文化,按照品质生活、人居文化的要求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构建优美宜居的村庄环境;“管理民主管理民主”就是要弘扬廉政文化、提倡民主文化,体现了以民为大的民本思想和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文化。因此,在下一步的新农村建设中,要更加强调文化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