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 .ppt(5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 第四章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第一节 劫炸机概述一、劫机的概念 劫机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飞行中的飞机、危害旅客和飞机安全的犯罪行为。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二、劫机概念的发展 1、作为一般国际法用语,“劫机”应是“非法劫持航空器”含义。2、1963年制定的东京公约(关于在航空器内的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在第四章设立专章规定了“非法劫持航空器”,是第一个对劫持航空器作出规定的国际公约。3、在1970年的海牙公约即(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中,第1条即对“非法劫持航空器”作了规定:“凡在飞行中的航空器内的任何人:(甲)用暴力或用暴力威胁,或用任何其他恐
2、吓方式,非法劫持或控制该航空器,或企图从事任何这种行为”。这一定义也是迄今为止国际公认的关于“劫机”的基础性定义。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三、劫机的分类劫机因此也可以分为暴力劫持、威胁劫持两种类型。暴力劫持主要是指劫机分子使用枪支、弹药或其他危险品,直接对驾驶、操作人员实施武力打击或身体强制使其不能反抗而达到劫机目的。威胁劫持可以是暴力威胁,也可以是精神胁迫,使机组人员和旅客不敢反抗而达到劫机目的。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四、炸机的定义 “炸机”就是指使用爆炸品对民用航空器直接实施造成航空器或航空器内人员损害的犯罪行为。炸机并不包括威胁炸机,因为威胁炸机属于劫机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行为类型,只
3、有在犯罪分子实施爆炸后,才能将这一事件定性为炸机事件,在未实施爆炸前,该事件仍为劫机事件,应按照劫机处置程序中的相应规章进行处置,而炸机事件则属于另一种处置程序。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五、劫机历史演进 1、发端 尽管1931年秘鲁劫机事件有许多不明确的因素,但是,在国际上,一般都以秘鲁劫机案作为劫机事件的开端,这一事件中当事人采用武力威胁的方式,强迫飞行员按照劫机者意图飞行。秘鲁劫机事件发生后,直到1947年才有第二起劫机事件发生,这似乎说明了秘鲁劫机事件的确是出于偶然,既未引起充分重视,也没有立即成为效仿的榜样。因此,还有一种观点认为,1947年一名保加利亚叛逃分子劫持该国飞机逃往西欧即
4、第二起劫机事件,是近代劫机事件中的第一桩。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2、冷战时代 由于政治因素导致的劫机案,对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犯罪分子大多没有追究其法律责任,有的劫机者因为政治需要竟然还得到“英雄”般的礼遇,犯罪成本和犯罪效益的严重失衡导致模仿性的劫机事件逐渐增加,范围也逐渐扩展。最初,劫机事件多发生在北美、中美国家。到六十年代初,美国与古巴断绝外交关系后,在加勒比区域开始出现了一股劫机浪潮。这次劫机浪潮还促使美国和委内瑞拉参与起草东京公约的代表,强烈要求在公约中增加“非法劫持航空器”一条,以便为处置被劫持的航空器提供国际法依据。显然,东京公约并没有对劫机形成任何威慑力。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
5、场处置3、六十年代中期以后 东欧、西欧、中东连连发生空中劫持事件,所涉及的范围及发生频率大大超过了以往。从1960年到1969年共发生劫机事件149起,平均每年14.9起,大大高于四五十年代,单是1968、1969两年即达到115起。区域分布也已超出东西欧之间或美国、古巴之间,而发展成为遍及全球五大洲各区域的全球性现象。并且由于政治犯不处罚、不引渡的不合理制度框架,出现了一些民间政治组织把劫机作为政治武器使用,比如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为了遏制劫机浪潮,1968年9月,国际民航组织决定着手起草一个反对劫机的文件。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4、七十年代劫机势头仍然不减,并且劫机中的伤亡人数开始大
6、大增加。1970年12月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即海牙公约和1971年9月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公约即蒙特利尔公约相继诞生,并先后于1971年10月和1973年1月生效。但是,整个七十年代劫机事件仍然高达346起,平均每年达34.6起。不过,七十年代较六十年代虽有大幅增加,但从历年发生的劫机事件数量来看,七十年代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七十年代前两年与后两年相比,相差2.7倍。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5、八十年代 由于六十至七十年代持续不断的劫机事件,其严重后果引起了各国重视,并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从1970至1979年,在劫机事件中共造成1225人死亡,1045人受伤。三个
7、反劫机公约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响应,因此,劫机事件较七十年代有较大减少。八十年代共发生231起,平均每年23.1起。就伤亡人数来看不容乐观。因此,可以认为,八十年代劫机导致的伤亡并不低于七十年代。显然,劫机的频度虽然降低,但是劫机带来危害程度却增大了。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6、九十年代(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格局有所缓和,劫机事件总体上继续减少,共发生了195起,平均每年19.5起,最高年份1990年为36起,最低年份1995年为10起。这一阶段的伤亡人数也下降了。以政治叛逃为目的的劫机事件一度中断。但是,更复杂的劫机诱发因素开始出现,种族冲突、恐怖主义、宗教矛盾、地区冲突、霸权主义等问题促使
8、国际政治斗争更加复杂化,冷战后新的矛盾在积聚中。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7、“911”事件后新世纪伊始,2001年的“911”事件使人们意识到劫机事件已发展到新的阶段,空防安全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911”事件后至今(2007年8月18日止,以下均同),劫机事件数量甚少,共发生70起,平均每年约9起,并且,还没有出现导致飞机损坏和人员死亡的劫机事件。尽管如此,“911”事件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在新型恐怖主义背景下,空防安全仍然无法找到令人完全放心的理由。恐怖犯罪的国际化和联盟化,更具杀伤力武器的容易获取以及劫机者攻击水平的提高都预示着未来航空保安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
9、六、炸机的发展历史1、发端 关于首次炸机事件目前没有详细资料佐证的有两种说法:一是1933年10月10日,美国一架波音247被炸毁,据说这是世界飞行史上第一次被证实的炸机事件;二是1945年5月菲律宾航空公司一架DC-3飞机在飞行中被炸坠入海中。而目前资料翔实的第一起在飞机上放置爆炸品并成功实施爆炸的炸机事件是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 2、发展 到1996年止共计发生飞机爆炸事件93起(以1945年5月菲律宾航空公司一架DC-3飞机在飞行中被炸坠海为起点),平均每年2.3起。共爆炸、坠毁飞机42架,死亡2175人,伤310人,飞机严重损坏的有33架。发生爆炸飞机最多的是美
10、国,共24起,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其次是法国,共6起。1985年发生爆炸飞机事件13起,死亡473人。1986年的3起炸机事件就造成112人死亡。1987年的3起炸机事件使333人死于非命。1989年共发生5起炸机事件,其中4起其造成428人死亡,26人受伤。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3、近十年的现状 进入90年代后,由于安检措施的加强和安检标准的提高,炸机事件发生较少。2004年8月,两架俄罗斯客机被炸毁,共造成90人遇难。在屡屡发生的炸机事件中,政府要员乘坐的飞机甚至专机被炸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1988年8月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的专机返回伊斯兰堡途中在空中爆炸坠毁,齐亚哈克及随行6名高
11、级官员,13名机组人员无一生还。又如,1989年10月21日,洪都拉斯一架波音727飞机在降落前2分钟发生爆炸,造成132人死亡,5人重伤,死亡者中有哥斯达黎加的总统顾问和17名联合国官员。爆炸飞机事件的不断发生和造成的极为严重的后果,威胁着民用航空的安全,成为飞行安全的最大隐患。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七、劫机历史轨迹分析 1.总体发展走势为倒“V”字型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2.七十年代后劫机轨迹呈波浪式状态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3.以七十年代分界,年代发案高低点表现相反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八、历史发展特点总结 1.国际共同行动是有效预防劫机行为的基础性手段 国际公约的通过以
12、及成员国将其国内法化的努力从整体上降低了劫机事件爆发的水平,这充分说明,作为国际化程度很高的民航运输业,解决劫机问题不能简单依靠某一国的努力,而需要不断推动国际间合作,特别是确立国际间行动的一致性标准和框架。只有确立了一致的标准和行动框架,才能使劫机行为不论发生在哪国,亦不论降落在哪国,劫机者都应受到一致性的惩罚。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2.劫机行为的杜绝短期内难以实现 国际间行动框架的确立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或完全遏制劫机事件的发生,从七十年代后的数据统计可以发现,劫机事件的爆发还具有更为复杂的诱发因素。因此,尽管这一框架为全球航空保安提供了行动依据,但也应该认识到,这一框架提高了劫机者的犯
13、罪成本,如果处置不当,容易引发劫机者实施毁灭性行为。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3.劫机威胁有规律可循 尽管不太容易为所有的劫机事件寻找到一些十分确切的规律性因素,比如就某些具体的年份,我们很难准确估计在该年份是否存在很高的概率发生劫机事件,即便在该年份,存在许多已经被确认的诱发劫机事件的因素(如地区冲突、宗教冲突等)。能够说明这点的最好例子就是1990年,尽管在这一年,国际局势十分不稳定,但这一年发生在美国或针对美国航空公司的劫机案件却仅为6起。但是,我们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判断,仍然可以发现,这些因素或许未必马上引发劫机潮的发生(也就是说存在一定时滞性),却一定会诱发劫机威胁的增加。第四章
14、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4、劫机威胁处置没有终点 由于世界政治、宗教、经济等持续存在的冲突,以及单一事故爆发的偶然性特征,因此,保持持续的处置准备以及预警管理是极其必要的。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九、未来劫机发展趋向n1.劫机目的日益复杂多样n2.劫持者由个人向团伙转换n3.劫机计划和行动更为周密持久n4.劫持工具复杂隐蔽n5.劫机方式新型多样n6.劫机事件后果日益严重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九、未来劫机发展趋向n1.劫机目的日益复杂多样n2.劫持者由个人向团伙转换n3.劫机计划和行动更为周密持久n4.劫持工具复杂隐蔽n5.劫机方式新型多样n6.劫机事件后果日益严重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九、
15、未来劫机发展趋向n1.劫机目的日益复杂多样n2.劫持者由个人向团伙转换n3.劫机计划和行动更为周密持久n4.劫持工具复杂隐蔽n5.劫机方式新型多样n6.劫机事件后果日益严重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第二节 我国劫炸机行为特征与生成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一、劫机行为分类第一类是暴力恐怖型劫机,是指政治或宗教集团及其成员为实现其政治或宗教主张而实施的劫机,如巴解组织在20世纪60年代实施的劫机行为。目前,因政治、宗教目的劫机的行为表现储日益浓厚的恐怖主义方色彩。第二类是物欲型劫机,即因抢劫、勒索钱财或逃避债务而实施的劫机,如1971年11月24日,美国公民丹库伯劫机勒
16、索20万美元的案例;第三类是法律惩治规避型劫机,即为规避国家刑事、行政或民事制裁而实施的劫机行为,如1983年5月5日,我国公民卓长仁等6人为逃避国家的刑事打击劫机外逃得逞;第四类是情感危机型劫机,即因与恋人、配偶出现情感危机而劫持民用航空器,如1993年12月28日,宁波某大学教师因与妻子感情失和而劫机去台湾。1969年10月30日,美国人米尼基罗在美国加州劫持了环球波音飞机,经过17个小时的长途飞行飞抵罗马,其目的仅是为探视女友;第五类为关系攻击型劫机,即虽对领导、单位不满但不直接实施言语或者肢体攻击,而是转向劫持民用航空器的行为,如1998年10月28日,原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机长袁某因对单位分房不满劫机赴台湾。第六类为目的不明型劫机,即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的劫机。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二、炸机行为分类第一类是暴力恐怖型炸机,暴力恐怖型炸机包括两类行为,一是指政治或宗教集团及其成员为实现其政治或宗教主张而实施的炸机,二是虽无任何政治或宗教目的但为泄一己之私愤而实施的炸机,如1955年4月11日,台湾特务人员为谋害参加万隆会议的周恩来总理炸毁克什米尔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