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丹红_聚焦“真”问题__引领“深”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丹红_聚焦“真”问题__引领“深”学习.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聚焦“真”问题引领“深”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基于十年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原有的关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目标。只有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看法,学生才能成为一名善于思考、独具个性的学习者才能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一、“微信互动提问”倾听“真”的声音。在“互联网+”背景下,慕课、翻转课堂、自媒体、微课微信等以其随时、随地、随手的便捷性,正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成年人的泛在学习(U-Iearning,指无处不在的学习
2、)方式。儿童学习与成人学习有着显著差异,简单地将小学课堂进行“翻转”,往往“儿童不宜”!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儿童学习的特点,基于新媒体技术,对教与学的方式、结构、空间等作一点点改变,改变一点点,这是一个现实而不走极端的智慧选择。【课堂链接】“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对人民币有所了解,但认识比较凌乱。关于“人民币”,学生的现实起点在哪里?他们还有哪些疑问?教师基于过往经验的预设可靠吗?鉴于小学低年级不得留书面家庭作业,如何才能让学走在教的前面?如何才能搭准学生的脉”?这些都是颇费脑筋的问题。微信是当下最为普及、便捷的交流工具之一。为了便于家校沟通,现在学
3、校的每个班级都建有自已的微信是当下最为普及、使捷的交流工具之一。为了便于家校沟通,现在学校的每个班级都建有自己的微信群。只要教师在群里“言语一声”,就能与所有的家长即时沟通,进而与学生沟通。受此启发,在“认识人民币”这节课之前,笔者在班级微信群里布置了两道口头家庭业:认一认你的储蓄罐里的人民币;关于人民币,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在微信群里问?请把你的疑问在微信群里用语音留言提出来。当天晚上,班级微信群里的语音提问就达到42个,孩子们所提问题的视角、类型、深浅程度等大大超出了笔者的预设。这些问题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关切,值得好好思考,细细玩味。限于篇幅,这里仅选取部分疑问摘录如下为什么有了纸
4、币还要有硬币?为什么硬币是圆的,纸人民币和美元是如何元人民币的币值中为什么只有1、2、5这些数字?为什么人民币上画的是不同的风景?为什么没有30、40、60的票面?为什么票面最大的只有100元?为什么每张人民币的左下角都有编号?在国外人民币能用吗?人民币上有哪些不同种类的文字?1元硬币的质量是不是等于两个5角硬币的质量呢?为什么以前有1分、2分、5分的硬币,而现在没有了呢?是怎么造出来的?孩子们的提问让笔者大开眼界!也许有的问题并非纯粹的数学问题,但孩子们眼里的世界是统整的,而非分科的,况且我们不是正在倡导教学从分科走向综合吗?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必也不可能在课上解答每一个问题,但孩子们的创想
5、无疑为本课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围绕教学目标,从中遵选几个核心问题串起整节课,呈现一道丰盛的“大餐”,显然绰绰有余。通过“微信互动提问”这新颖的方式,拓展出一个前所未见的教学空间,我们欣喜于这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看到了梦寐以求的教育风景。【反思】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短板”,是孩子们们原本就没有疑问,还是不会提问?面对孩子们在微信群中所提出的42个“疑问”,我们作何感想?我们真的了解学生吗?我们离学生有多远?让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是无条件的。它需要孩子对学习内容或对象有所思、有所悟。如果总是让孩子在课上当堂提问,时间上往往过于仓促,孩子会有一种紧张感,难以提出有
6、价值的好问题,因为每个有价值的提问都是深入思考的结晶。改为微信线上提问,孩子们的思考时间更从容,所提问题会比课上的当堂提问更有深度。课堂是特殊的公共环境。对于学生来说,在课上当堂提问往往是伴有某种“风险”的,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孩子们心中的一些实实在在的真问题会因为在课堂上不敢、不能、不愿问而被遮蔽,“真”的声音往往会就此消失。而在自己家里,在父母身边,用家长的微信提出疑问,孩子觉得既新颖又安全。班级群上的微信留言,让我们得以倾听孩子们“真”的问题。这也进一步提醒我们,平时要注重营造民主、宽容赏识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课堂提问创造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二、聚焦生成提问,引领
7、“深”的学习课堂上教师已经开始关注如何给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机会,并且学生拥有提出好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思维的燃点。但在实际教学中,面对孩子的提问,更多的教师选择“回避”,按照自己既定的教学思路往下走,把疑问留到课下。然而,是否真的会在课下解决学生的问题?答案并不是肯定的。学生提出了问题,意味着这是一次深入学习的好机会。教师如何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起点搭建认知发展桥梁,释疑解惑,进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呢?【课堂链接】教学“小数乘法”例题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根据学习小数乘整数的经验,独立尝试解决小数乘小数5.6X0.4,然后介绍方法。一位学生在黑板前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计算过程。生1:先把5.6和0.
8、4都看成整数,这样每一个因数都扩大了10倍,积就扩大了100倍,所以5.6X0.4的的积就应该缩小到原来的百分VL一。过程讲解得很清楚,笔者正要询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时,另一位学生面对同伴的介绍,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生2:我的结果也是这个,但为什么这个数越乘越小了呢?学生算对了,却依然高呼不明白,班级里下子炸开了锅。孩子们开始窃窃私语,纷纷议论乘法不都是越乘越大吗?学生发现了问题,并且提出了问题,这其实是学生思维的燃点。为此,笔者与提问的学生边了沟通,同样有疑感的几位学生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和看法。生3:是不是因为来小数就交小了呢?生4:是不是乘所有的小数都会变小呢?生5:有没有乘一个小数交大的时候?
9、生6: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抛了出来。面对学生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疑问,笔者以此为契机对学生展开引导。师:同学们,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非常有意义,不过有些问题虽然表述不同,但意思很接近。请先讨论一下,能不能把你们提出的问题归纳成行几个大的问题或方向,我们再想办法进行研究。(学生讨论)生L主要的问题是,为什么乘0.4结果变小了?能不能找到乘小数结果不变小的算式?师:看来,你们不仅能够提出问题,还能抓住问题的“本真”,对它们进行归类,一是研究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二是能不能举出相反的例子(乘小数结果不变小),你们分析得很透彻。打算怎么么解决呢?生2:和例1乘整数一样,找到生活中的例长子来
10、验证,比如,加上长度单位。生3:可以画图试一试。生4:我们可以找数算一算,直接找出答案。生5:那得找到什么时候啊!数太多了。生4:我们可以找有代表性的,分类尝试。师:看来,你们不仅有方法,还有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老师给你们一些纸,你们分小组展开研究,好吗?在师生的交流和讨论中,笔者引导学生将提问和研究方向进行了梳理,将问题聚焦、集中化。关于问题研究方法的讨论,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多样化的方式,为学生的后续尝试提供了可操作的方向,为学生围绕自己的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展开研究铺平了道路。【反思】“小数乘法”这一课,让我产生深深的思考。教学一个技能、一种计算方法,可能会让学生记起来很快,用起来也很熟练,教起来也很轻松,但做对了,学生依然可能不明白。只有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质疑,再参与其中促进学生表达与交流愿望的产生,在交流中学会与人合作,认识自我,尊重别人,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水平,才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对我们来说是机遇,让我们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迈出一大步;同时也是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转变观念、提高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