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陆羽与信阳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圣陆羽与信阳茶.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神曲习与,部睦陆羽(733804年),字鸿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茶文化奠基人,因其著有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被尊称为“茶圣”。据民间传说,陆羽在写茶经前,曾对申州义阳郡钟山县(今信阳市平桥区、狮河区一带)、光州黄头港(今光山县杏山、独山一带)、固始祁门山(今固始县段集乡齐山一带)等地的茶叶茶事做过考察。陆羽对信阳茶的考察据学者论证,陆羽为撰写茶经,在近30年间对茶区作过三次集中考察。第一次在天宝三年(744年),历时半年多,主要考察陕西、四川、湖北等省。第二次在天宝十四载(755年),从竟陵出发,走水路逆中水(今天门市石河镇东河),经新阳(今湖北京山县)越大洪山过随州直抵桐柏山,翻过太白顶到达
2、淮河源,然后向东到申州义阳,上钟山,过天云山、震雷山、罗山至光州,再向东南到达固始南部山区,在祁门山紫阳洞住了一段时间,然后翻越大别山向南到黄州穆棱关(今湖北省麻城北),后返回竟陵,历时近半年。今信阳市所辖之固始、商城、新县、潢川、光山、罗山六县及平桥、浙河两区,均属陆羽此次考察茶事的范围。这次考察,对其日后撰写茶经,无疑奠定了基础。第三次天宝十五载(756年)至建中元年(780年),历时24年,足迹涉及今湖北、湖南、安徽、山东、江苏、江西、浙江等省。上元元年(760年),陆羽隐居湖州杼山,撰写了茶经初稿,然后又隐居于苕溪进行修改,在建中元年完成了茶经,刻印成书,正式问世。茶经是世界历史上第一
3、部茶叶专著,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唐代及其以前有关茶的知识、技艺和文化,介绍了茶树的产地特征、采茶工具、采茶季节与时刻、制作方法、茶具种类及茶的煎煮饮用、水的类别、茶的历史等,是一部涉及茶学、植物学、生态学、药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专著,陆羽把儒释道三教的思想精神体现于茶经中,奠定了我国历史上茶文化的基础。茶经问世后,“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封氏闻见记)。陆羽及其茶经极大地推动了唐朝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也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陆羽在信阳考察的具体路线天宝十四载陆羽为什么选择信阳作为第二次茶事考察的重点区域呢?原因大致有四:一是地利。湖北竞陵距义
4、阳郡直线距离只有200多公里。在陆羽划分的八个茶区中,淮南茶区与陆羽所在的山南茶区最邻近。二是信阳宗教文化兴盛,有很多著名寺观。据史料记载,唐代义阳郡有报恩寺、董奉寺、乾明寺、祝佛寺、高大寺、清源寺等,至少20多座寺庙。陆羽对佛、道均有研窕和较深的感情,到信阳这块宗教文化浓厚的土地上访佛问道,也是诱因之一。其三是信阳的山水俱佳。唐时信阳境内山奇水美,远近闻名,与陆羽同时代或稍早的著名诗人刘长卿、韦应物、戴叔伦、李阳冰等人,都在信阳留下了美丽诗篇,陆羽性喜山水,自然要到此一游。其四,当时信阳一带的茶叶很有名,产量大,质量好。“唐代信阳所在的淮南茶区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产茶区。”(程启坤主编:信阳毛
5、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在中唐南方各道中,淮南茶总产量无从可考,但据史料推测,淮南茶产量很大,封氏闻见记云:“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义阳郡茶被列为五大贡茶之一。据民间传说,武则天饮过义阳西部车云山茶后,久治不愈的肠胃疾病顿消,精神大畅,称赞不己,在车云山头敕建了一座千佛塔(程启坤主编:信阳毛尖),今千佛塔遗址犹存,成为信阳茶历史的见证。信阳茶“茶品优秀,香气持久,滋味醇厚,汤色明净,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免贡”(丁文著:大唐茶文化,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陆羽于天宝十四载二月初离开湖北竞陵去信阳考察,出发时竟陵司马崔国辅送
6、他一头白颅乌犁(一说为白毛驴)作为代步和驮行李工具,还送一个“文槐书函”(可能是装文具和用品的包)。陆羽辞别崔国辅从西江连水口(今天门城西汉北河口,亦称三岔河)出发,走水路,逆巾水,经郢州新阳舍舟登陆,翻越大洪山到随州,这一段水路加陆路有IOo多公里,估计需要3天时间。在随州稍事停留,向北直达桐柏山。随州距桐柏山约100公里,走完这段路约需3天时间,大概在二月初十左右,陆羽到达桐柏山南麓。次日,翻过太白顶到达淮河源头,这段山路至少需1天时间。次日到达淮渎庙祭拜,然后沿淮河到达桐柏县城。在桐柏县城稍事休整,向东到申州义阳郡即今信阳市,约60公里,需2天行程(张明春主编:平桥经典,长江文艺出版社,
7、2008年版)。义阳县和钟山县是陆羽重点考察的区域,这里有大片茶园,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鸡公山、震雷山、黑龙潭、白龙潭等名山秀水都分布在此区域,这些地方陆羽都有可能去过。此外,这一区域至少有十多座佛道寺观,其中大多数陆羽都会光顾的。陆羽在义阳、钟山两县停留大概近一个月,过完清明节后,大约三月十五日进入光山县境内,在光山县黄头港一带(今光山县西部与罗山毗邻的杏山、独山一带)。此时正是采茶时节,陆羽对茶事进行了重点考察。三月下旬到达光州治所定城(今潢川县城),大约在四月初,陆羽向东南进入固始县南部山区。固始南部系大别山北麓,群山起伏,峰峦叠嶂,著名山峰有曹家寨、十八盘、黄岭、西
8、九华山、奶奶殿山、百佛山、皇姑山、五尖山、富金山、亮山等,这一带山高大都在400米到800米之间,最高峰曹家寨海拔1025.6米,土质肥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茶叶生长,当时这一带有大面积的茶园。陆羽来固始访茶,很多书都有描述,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程启坤先生在信阳毛尖一书中说:“传说,陆羽路过固始县祁门山紫阳洞时饥渴难忍,随香客入洞内,掬石泉而饮,清洌甘甜;采嫩茶而食,清香鲜醇。洞中舒适凉爽,烦躁全消。神龛上供有茶仙子安石像(子安乃一神话传说中人物,生活在西汉末年,隐居于今商城县大苏山北麓,姓苏名耽字子安,文武双全,与其母种茶救民,其母为百姓治瘟疫劳累过度而死,子安成仙,乡民为
9、感念其母子,将其居处取名为子安镇,宅前河流叫子安河,现子安镇名苏仙石镇)。案上香烟袅袅,他立即礼拜,愿结茶缘,于是歇脚洞内。陆羽下榻紫阳洞,被这里的水光山色、泉甘茶香所迷恋,他平时与崇佛寺、太阳庙、观音洞等寺院禅师为友,白天观察茶树,采制茶叶,晚间作诗品茶,探讨茶事。”经分析可以断定,陆羽所到的祁门山就是现在固始县段集乡的齐山,因为只有齐山符合上述特征。其一,固始境内只有齐山有紫阳洞,现在仍叫紫阳洞,传说是紫阳真人修行的地方,山腰有一紫阳泉,四季喷涌,泉水如注,甘洌清澈。其二,齐山海拔约700多米,下部山势平缓,适宜种茶,上部山势陡峭,怪石奇树甚多,风景瑰丽,有茶有景,才能吸引陆羽。其三,齐山
10、附近有两个观音洞,一为亮山观音洞,距齐山约5公里;一为百佛山观音洞,距齐山约10公里。其四,齐山距商城苏仙石镇约20公里,茶仙子安的传说应当覆盖这里,所以紫阳洞中茶农供有子安像。据资料推测,陆羽在紫阳洞居住一个多月,对齐山及其周围的茶事进行了认真考察,大约在五月中旬,翻越大别山往回走,在“黄州穆棱关(今湖北麻城北),小居数日后,于盛夏之际,回到竟陵”(胡华文:陆羽游历壮山河,载竟陵风,2009年第2期)。陆羽在信阳考察的内容及成果陆羽在信阳考察的内容和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关于信阳茶的质量。茶经“八之出”中首先对山南茶区(包括今陕西南部、四川东部、重庆北部、湖北西北部)的茶质划分了等级,
11、并作为其他茶区划分茶质等级的参照标准。茶经把山南茶质分为四等,第一等是峡州茶,第二等是襄州、荆州茶,第三等是衡州茶,第四等是金州、梁州茶。在淮南茶区,光州茶即定城、光山、固始、仙居、殷城5县也就是现在的光山、潢川、固始、商城、新县等县的茶为第一等,其中光山县黄头港即今杏山、独山一带的茶与峡州最好的茶相同;义阳郡(即义阳、钟山、罗山一带)、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一带)茶为第二等,其中义阳县钟山今平桥、浙河一带的茶和襄州茶相同。在浙西茶区,湖州茶为第一等,其中长兴县顾渚山一带的茶与峡州、光州茶相同,品质最好,但湖州山桑、儒师二寺、白茅山悬脚岭一带的茶,与襄州、荆州、义阳郡相同,品质比光州为次;常州茶
12、也为浙西茶区第一等,但义兴县君山悬脚岭北峰一带的茶,与荆州义阳郡相同,为第二等。从茶经可以看出,陆羽把茶分为四等,认为信阳茶品质是比较好的,在全国范围内,信阳茶属于第一、第二等茶,没有第三、第四等茶,其中光州茶大致与峡州、湖州长兴顾渚山茶相同,属于全国最好的茶;义阳郡茶大致与襄州、荆州、湖州山桑、儒师、白茅山、常州义兴君山茶相同,属于全国范围内的第二等茶。二、关于信阳茶的生长环境。茶经云:上好的茶生长在烂石黑土之中,中等茶生长在夹杂砂石的砾壤中,黄土壤中生的茶最差。这个结论,虽然不是针对信阳茶说的,但是是在考察了几个产茶区包括淮南茶区以后经过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按照陆羽给信阳茶的分类,光州第一
13、,义阳郡第二,与这两种茶相适应的土地一为烂石黑土,二为砾壤,这是符合信阳实际的,这两种土壤是信阳茶区土壤的主要类型。三、关于信阳水。茶经对水有多种论述,集中于“五之煮”中对水进行分类:“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段水论,把水分为三类,主要讲山泉水,肯定包括了对信阳山泉水考察后得出的结论。信阳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尤其在山区,山泉水、山溪水到处可见,信阳一带有“狮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之说,说明信阳人冲泡茶推崇浙河水。狮河是淮河的一个支流,发源于信阳西南部山区,是由山泉水、山溪水汇流而成,自然是煮茶好水。四、关于信阳茶的采制煮饮器具。茶经说,采茶时间在农历二、三、四月,是对南方、北方采茶
14、时间的总括说法,南方气温升高早,大量采茶在二月间,淮南和山南茶区大量采茶在三、四月间,与现在信阳茶区清明前后开始采摘时间大体相同。制茶的工具大约16种,煮茶、饮茶器具24种,这40种工具,其中15种都是竹子做的。唐时,大别山多竹,各县史志及唐人诗文中多有述及,用竹制作茶器具,既方便又节省成本。陆羽在茶经中肯定的采制煮饮茶的器具,40种中有30多种都是由竹木石瓦制成的。这些茶器具,都来自民间,以当时茶区和民间饮茶风俗为基础,民制民用,便民利民,与唐时宫廷贵族、上层社会所使用的金银琉璃、高档瓷器不同,体现了他在茶经中倡导的“精行俭德”的精神,有利于茶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茶的普及和推广,是茶经源于生活
15、、源于平民、利在百姓的有力佐证。五、关于信阳茶的历史和文化。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句话是对中国茶起源的论断,笔者认为这也是陆羽在考察了信阳茶历史后得出的结论,可以视为信阳茶起源于神农炎帝的定论。传说神农炎帝被黄帝所败后,南徙于湖北随州的烈山,与信阳仅一山之隔。神农开创农业文明,又尝百草以治病,在鸡翅山(今信阳鸡公山)误食毒草,被当地山民用茶叶救活,于是神农亲自带领大家在当地种植茶树,并把最初发现茶的山沟叫作“大茶沟”,从此,信阳茶开始了它几千年的历史(平桥经典)。茶经还引用了三国时华佗的一句话:“苦茶久食,益意思。”华佗系今安徽亳州人,与信阳毗邻,在江淮一带采茶,时常饮信阳茶(刘怀廉主编:名茶区说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这也可视为信阳茶历史悠久的佐证。天地悠悠,历史远去,陆羽在信阳考察的更具体的事情,己很难查考,但我们从那些若隐若现的历史烟云中,完全可以感受到陆羽在信阳的存在。在此,笔者引用程启坤先生在信阳毛尖一书中的一段话结束此文:“陆羽茶经问世后,固始茶农为了纪念陆羽对淮南茶区的贡献,在紫阳洞内茶仙子安像旁增设了他的神位,每年清明节敬茶祭祀。民间至今保留有清明采新茶、试新火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