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记忆中的城墙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记忆中的城墙文化.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记忆中的城i散化O引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建筑城墙即成为城市建设的定式,并形成城邦之制1。几千年来,城墙实际上和“城市”是同义语。只是到了现代社会,古城墙大多遭受了被拆的命运,仅存的几座较完整的古城墙便成了其所在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记忆。现阶段有关城墙的研究多从古城墙本身出发,在研究其历史沿革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其对某一城市发展的积极或消极意义。并没有把其作为城市建筑中的一处历史景观来看待,本文欲把古城墙作为一个长久的文化符号来看待,结合市民生活,在深入探讨古城墙的历史记忆和市民的文化记忆关系的同时,着重突出讲述城墙长期被忽视的空间意义。1文学想象中的城墙记忆城墙在过去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就意味着边界
2、,城墙充当着边界的捍卫者,起着构建城市的重要作用。气势恢宏的城墙在古代城市中向来是作为一个标志性景观存在的。在城墙上远眺所有景色便可一览无余,四周又有护城河环绕,古墙的巍峨和河水的秀美共同勾勒了关于一座古城的记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拆城”风,大部分古城墙都难除厄运2。如今我们也只能通过前人遗留下来的只言片语来拼凑我们对于昔日古城墙的畅想和记忆。“古老雄厚的城墙,杂生着本短枝粗的小树城墙下宽宽的土路,印着半尺多深的车迹。靠墙根的地方,依旧开着黄金野菊,更显出幽寂而深厚。清浅的护城河水,浮着几只白鸭,把脚洗得鲜黄,在水面上照出一圈一圈的金光。”这段文字是老舍先生在伦敦居住时所写,这是他在192
3、5年时的城墙记忆。他笔下的城墙更多的流露出的是一种闲适淡雅的境界,循着城墙根,沿着悠远的古城墙漫步,看着横生出的树枝,踩着墙根下的土地,赏着护城河内的风光,无不让人感觉到属于家乡的气息,老舍先生品味揣摩着城墙的那份独特韵味,以朴实的笔触刻画了游子心中“家”的形象。在老舍的心中,城墙中充满了有关家的记忆,他曾写道,“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4”脑海里不停地闪过旧时的青砖、石板,古朴厚重的城墙始终在记忆中挥之不去,留下的满满都是城墙上的斑驳痕迹。和城墙有关的一切始终是可以使人心心念念的。
4、这段记忆也展示了老舍先生对昔日时光的眷恋和浓厚的乡土情结。在想北平一文中,老舍先生更是把对北京城墙的爱表达的淋漓尽致:“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5”和富饶时尚的巴黎相比,在老舍眼中传统庄重的北平是要强上很多倍的,城墙勾勒了北平的边界,空旷却不失“家”的温情,“长着酸枣的老城墙”更是老舍对儿时记忆的唤醒和流露出的对家乡城墙的怀恋。林语堂笔下的城墙则和老舍笔下的城墙略显不同,老舍侧重于感情的倾吐和细腻的描写,而林语堂则更倾向于白描式的记叙,少了许多细腻的情感,却增添了不少磅礴的气势。在辉煌
5、的北京一书中,他为我们展现了北京城墙的另外一种壮美。“当从天津来的火车驶近京城,斜下里向着城墙行进时,便有连绵不断的城堡、炮塔、壕堑,以及八十英尺高的门楼从眼前飞快掠过,景象之壮丽令人难以忘怀,惊异不已。当此时刻,所有西方文明的记忆都似乎从脑海中消失了,只有古代的梦化作真实的北京,在眼前迤邈展现。6”在这里城墙被作为一种传统而塑造,城堡、炮塔、壕堑等都作为城墙的一部分被刻画,高大旖旎的城墙显得庄重又让人难忘,置身于城墙之下的人们就好像置身于家门之下一般,除了无限的肃然起敬外,剩下的便是身在其中的人能够感知的那份熟悉感和安全感。透过文人笔下的城墙描写,似乎可以捕捉到一些往日城墙的影像,这些闪烁在
6、作家笔下的点滴城墙记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清晰可辨的旧时回忆。城墙已经不再停留于过去军事包围的时代,它己经成为了一种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在文人们的笔下越发凸显出一种对城墙的文化怀旧认同,这种城墙想象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对都市形象的塑造。2实:城市景观中的城墙意象从文学脚本中抽离出来,城墙作为一种景观,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意象。凯文林奇在他的著作中曾经讲到,景观的象征性组织可以帮助人们战胜恐惧,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感情上的安全联系7。就以17世纪中期清军刚入关之后的扬州来说,那时的扬州俨然是一座被洗劫一空的“芜城”,“己酉夏四月十四日,督镇史可法从白洋河失守,踉跄奔扬州,坚闭城以御敌,至念四日未破。城前禁门之
7、内,各有兵守越次早忽数十骑自北而南,奔驰狼狈势如波滂是时,始知敌兵入城无疑矣。守城丁纷纷下窜,悉弃胄抛戈,并有碎首折胫者,回视城橹己一空矣!8清军攻陷扬州城,城门失守,守城士兵四下逃命,扬州城的命运顷刻逆转。城墙上的城门一旦失守,城也就开始沦陷,城没了,家也就没了,守住了城墙、城门,便是守住了民众心目中的“家”。所以说,在古代城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军事设施,它作为一个景观,从情感上就已经被居民赋予了新的意义。近代以来,虽然关于城墙的情结仍在,但由于市政规划设计的问题,不少古城墙被视为现代化建设的诟病所在,阻碍交通,影响市政规划等等原因不胜枚举。1928年,从西洋留学归国的哲学博士张武就提出整理
8、北京计划书,建议拆毁城墙,以利交通9。就像当时的市民所认为的那样,“碉堡拆掉了,砖石拿来盖房子,城墙和壕沟平毁了,好种粮食”10。关于北京城墙的拆留问题梁思成也发表了诸多议论,还抱病于1950年在新建设上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费问题的讨论一文,最为尖锐地回击了主张“拆”除古城墙一派建筑师的观点。就如梁先生说的,“无论它(城墙)壮硕的品质,或是它轩昂的外像,或是那年年历尽风雨甘辛,同北京人民同甘共苦的象征意味,总都要引起后人复杂的情感的”,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古老文明中,像北京城墙这样有历史、有底蕴的又实在是少数。城墙的拆毁,就像是鸟笼的拆除,原本狭隘的空间被无限放大,城墙所包含文化内涵也一并被摧毁
9、,承载着无数文化记忆的城墙顷刻间化为乌有,只能从零零散散的碎片中拼凑出城墙一角的影像。古城墙可以说是一座城市最有象征意义的建筑,古朴庄严又不失温情。随着一批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布和修缮,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开始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历史遗迹的重要性。著名学者刘太格在提到如何保护古建筑时,讲到两个方法,一个是拆掉重建,照原型来建;另一个是部分的改建,把现存的部分修复好。而马来西亚学者杨经文在谈到四合院被拆时则坚定地说,“把它们再建起来!”古城墙同古建筑、四合院如出一辙,都是作为一种历史的文化遗迹存在于世。如今早己破败或者消失的古城墙要想保存这种历史风貌,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复原当时的旧址旧貌,重塑历史时期大
10、家记忆中的特有景观,就像如今的大同市一样,重塑这一历史景观。古城墙的重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兴土木,而是对一种文化景观的复兴,其目的在于保存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唤醒大众关于共有历史文化的记忆,增强这个城市的可塑造性和凝聚性。不变的物质景观和对景观的共同文化记忆,是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并得以交流的强大力量7。进入现代以来,古城墙的历史性功用明显弱化,但其强大的空间优势却日益凸显,古城墙作为一种现代景观的功能也在重新被塑造。梁思成早年便提出了将城墙建成“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环城立体公园”,只是当时并没有人采纳过这一建议。这一理念的提出,就使城墙被赋予了新的空间意义。利用城墙的内部空间,在其平坦的大道旁种植各
11、种花草名木、安放园椅,还可以利用城墙内部的各个堡垒举办文化艺术展览,或者利用蜿蜒的护城河放舟、垂钓,使城墙以一个全新的现代娱乐休闲的休憩空间形象出现,自然融入到市民生活当中。3结语城墙作为一种景观,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文化意义,尤其是近年来怀古之风盛行,有历史感的城市景观就越发被大众关注。实实在在的城墙与文人笔下虚构的城墙遥相辉映,已经被毁掉的城墙与重塑的城墙景观相互映衬。古城墙始终作为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存在于人们生活的现实和记忆之中,时过境迁之后,虽然古城墙的功能在不断演变,但在大众记忆之中的城墙风貌却依然未变,再加上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城墙又被赋予新的景观意义,就更彰显了新旧交融、虚实结合的城墙
12、文化魅力,由此可见,城墙这一景观对城市文化的塑造的非凡意义。C1英帕瑞克纽金斯.世界建筑艺术史M.顾孟潮,张百平,译.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王军.城记M.北京:三联书店,2004.3老舍.老舍小说全集(第一卷)M.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4老舍.老舍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5老舍.想北平老舍散文精编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6林语堂.辉煌的北京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8王秀楚.扬州十日记Z.9曹子西.北京通史(第9卷)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4.10重见光明的杞县城N.人民日报,1946-09-01.1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2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