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鞋履趣谈之——浅析鞋履与中国古代死亡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鞋履趣谈之——浅析鞋履与中国古代死亡观.docx(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便履趣谈之浅柝建履与中国古古人的生死观建立在朴素的自然观之上。不可得自身的永恒,于是将生命融于这千变万化,此消彼长,未始有极的万物之中。正如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提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朴素的生死观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作用下,虽然演化出不同的生死概念解读,但是本质上古人对于这种自然现象的解读一直都秉持着尊重、朴素、隐晦的态度。出于对于生命的尊重亦或是死亡的“震慑”,古人往往不会直接将生死摆在台面上进行公开的讨论。这种现象从古汉语之中可以明显看出。古汉语中“死亡”的表述通常委婉隐晦、界定清楚、等级分明。如帝王、帝后死亡的“崩”、“驾崩”、“大行”、“弃群臣”;专
2、指诸侯或王公大臣死亡的“薨”、“薨殒”、“捐宾客”,等等。这种从字面延伸义来解释生死的隐晦态度,与其他文明有所区别。死亡这种自然现象被隆重的丧葬礼仪衬托,表现出古人尊重生死的态度。实际上,除了用语言来委婉表达,古人更加擅长于用日常的身边事物来表述生死。譬如马致远在夜行船秋思之中提到“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诗句之中,“与鞋履相别”便是意指死亡。由于鞋履为人们每日起床之后必穿之物,所以与鞋履相别的意思便是从此不再需要鞋履。这种利用鞋履来委婉表达死亡的表述,则将古人对于死亡的理解对接到了口常生活之中。根据这首诗歌的前后内容来分析,这种把俗话说的“今晚脱下鞋和袜,不知明天穿不穿”稍加提炼发
3、挥,便成了至理名言。看似俏皮的语言背后,实则有着深意。马致远劝人莫笑自己象不会筑巢的斑鸠那样拙笨,自己是糊里糊涂地装傻,自称不善营生之计,其实倒是离绝名利是非的上计,明说一向装呆,又点出浑浑噩噩混世的不得己。一句话,一个哲理。一直以来,中国古人都格外擅长将处事的道理或者人生哲理尽量俗化和简单化。将脱鞋、穿鞋上升到生死观,大智如愚一般的表述,成就了经典的句子。从鞋履文化的角度来看,人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发现了鞋履与人生命不同阶段的紧密联系。在日常生活习惯之中,鞋履的穿、脱意味着一天的结束。放大到生命长河之中,古人认为鞋履脱了之后,不再穿上便是生命的终结。这种富有生活气息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让生死变得不再冷冰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国古人对于生命的探讨一直都在进行。中国士人的生死观基本是一种主张将个体生命融入整个社会需求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观。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死观则受到儒释道的影响。无论是士人也好,亦或是普通百姓也罢,这种对于生命的思考都会具象化到身边事物之中,进而借助于身边事物而隐晦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