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弱势人群在博弈中的心理变化特征及反应行为11000字(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弱势人群在博弈中的心理变化特征及反应行为11000字(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浅析弱势人群在博弈中的心理变化特征及反应行为摘要:改革开放将我国带入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这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从深层意义上来讲,这是社会变迁中的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现代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法则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人成为竞争的胜利者,形成强势群体;同时又使另一部分人沦为竞争的失败者,形成弱势群体。再加上转型时期存在着许多政策、法规真空和扭曲,使极少数人能够通过非法或不正当途径占有应属于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社会资源,从而加剧了弱势群体的不利地位和劣势程度,本文从弱势群体在博弈中的
2、心理变化特征及反应行为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对弱势群体问题与社会矛盾有一定缓解作用。关键词:弱势群体;心理状态;行为目录.绪论31.l研究原因和背景3L2国内外研究现状31.3本文研究的视角、内容及研究方法51 .当今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61.1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界定61.2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类型及其现状71.2.1 贫困者群体71.2.2 老年人群体8223VIL*XjI81.3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征81.3.1 生活上的贫困8232政治影响力低92.3.3 社会离心倾向产重9234人力资本偏低92.3.5 心理上的rj度感93 .弱势群体在博弈中的心理变化问题及对策103.3 心理
3、变化问题103.4 解决对策H32.1lyiD1)I11322建立社会激励、干预机制解决社会公平问题H3.2.3构建弱势群体精神支持和文化关怀体系H4 .弱势群体在博弈中的反应行为114.3 角色冲突124.4 道德冲突124.5 利益冲突134.6 手段冲突145 .结论14考文献151.绪论1.1 研究原因和背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是我国历史上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它使我国进入了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显著改变、各阶层的社会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经济全面融入全球化的进程。社会转型与全球化这两大变量相互交织,使得社会成员处于分化、定
4、位、整合的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弱势群体日益凸现并已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堕待解决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状况复杂,存在问题多样,其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对此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特别关心那些工作和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群众,把他们的事情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点考虑、重点解决、切实安排好他们的就业与生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的决定也强调:对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要格外关注,重点帮助。在2(X)
5、2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并明确提出“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乙如果说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对我国社会是否存在弱势群体的问题还有怀疑,对是否能使用弱势群体的提法还心存顾虑的话,那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弱势群体的多方面关注,无疑体现了我国社会观念的一大进步。关注并认真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安定、加快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任务。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弱势群体问题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引起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共同关注。国外自I960年代就开始对弱势群体进行
6、了研究,首先开展了对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的专门研究。尤其是1980年代以来,对社会网络的研究日益兴起,并逐渐成为西方社会学的分支领域,其中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研究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有的注重对支持过程的研究,有的注重研究支持网的结构和模式。代表性的观点包括美国新经济社会学家格拉诺维特(GranOVetler)首次提出网络关系力量的概念;托依斯(ThOiS)认为社会支持能够为个人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工具性援助等方面的支持系统;美国学者弗里曼(LintOnFreeman)等提出了对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的衡量尺度包括规模、结构、密度;韦尔曼(BarryWeIlman)以个人为中心,提出了“个人社区”的
7、概念,用以掌握一个人完整的社会支持行动体系。与此同时,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也有了多样性的发展,出现了诸如福利模式、控制模式、发展模式、治疗模式、非正式支持网络模式等。国内对弱势群体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后半期对城市贫困问题的关注。有关弱势群体和社会支持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归结为两种类型:一是宏观与中观的研究,其代表有陆学艺、李强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陆学艺对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十大阶层,为认识弱势群体的变化及其社会地位提供了结构性的实证支持。其研究所依据的以资源占有差异为分层的标准克服了传统的按个体的属性识别其社会地位的局限性。李强探讨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城市贫
8、困层致贫的原因,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对策。二是微观的专题研究,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解与界定形成了不同的看法。其中分别有朱力的“综合特征论”,认为社会弱者是具有多种综合特征的社会群体。万鄂湘的“竞争弱者论”,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即使建立了一整套有关公平竞争的法规和政策,也会有部分社会成员由于受其本身各类条件的限制,经常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沈红的“贫困群体论“,认为脆弱群体指的是由于各种外在或内在原因,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困难的群体。脆弱群体的一部分已经是贫困者,另一部分是潜在的贫困者。张左伟的“低收入群体论”,认为目前城镇低收入居民
9、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弱者,这是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的;另一类儿乎是中国现阶段所特有的,这是以经济效益不好的国有、集体企业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为主体的群体。陈成文对社会弱者与社会支持的概念做了较为详尽的社会学分析和探讨。他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社会弱者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能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此外还有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如心理健康、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弱势群体进行了各自的界定,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弱势群体问题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状况复杂、存在
10、问题多样的情况。因此,对在当前市场经济改革中被剥离出来的弱势群体的现状进行认真地分析,使这一群体获得必要的政策支持,并融入主流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1.3 本文研究的视角、内容及研究方法如何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主要由政府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个人支持系统构成。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对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起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支持系统主要体现在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让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地享受社会经济发展和福利成果。本文正是以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所具有的行政责任和公共政策、社会政策职能为基本视角,阐述政府在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职
11、责与应对措施。主要分三方面内容:第一章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第二章探讨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的价值基础及其内在机制;第三章着重阐述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的基本思路。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文献法、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具体研究方法分四步:第一步,描述(What,即研究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第二步,解释(Why,即研究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第三步,预测(HOW),即研究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第四步,规范(ShoUld,即研究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方法。具体包括价值定向与政策设计。价值定向确定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弱
12、势群体问题的基本方向。它主要考虑的是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对策的出发点、方向、最终目标。2 .当今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2.1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界定从词源与语义学程序的角度来看,“弱势”(VUInerabIe)主要是指脆弱、易受伤害和易受攻击的人或事。在中外思想史上,关于弱势群体及对其救助的思想早就存在。如在我国古代儒家提出的“大同”思想,“故人不独其亲其亲,不独其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残废者皆有所养。”墨家提出“兼爱”思想,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法家提出“实利”思想;主张调节贫富悬殊,富民以
13、富国。实行尊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振困、接绝等“九惠之教”。西方古希腊的“幸福论”认为幸福是与别人共享而得来的。富人要幸福要控制穷人,就要为穷人提供财富,使穷人有机会获得幸福。古罗马提倡宗教责任观,认为富人为穷人解除痛苦,是教义中包含的一种责任,要使受救济的穷人不因此丧失尊严。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的济贫法规定,要资助老人、盲人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并为之建立收容场所,这开了立法救助弱者的先河。我国学术界对于“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称谓:如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边缘性群体。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弱势群体进行了各自的界定。弱势群体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14、中的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是由于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而稀缺的社会资源在人群中的分配又是不平等的,因而存在着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的群体差异。这些差异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形态及发展阶段而呈现出特殊性。因此,不能离开社会的发展抽象地谈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笔者认为弱势群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弱势群体是针对“强势群体”而言,泛指所有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方面处于“弱势”的社会群体。譬如,相对男性而言,女性常常被视为“弱势群体”;相对成年人而言,儿童也会被看作“弱势群体”;甚至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买者”相对“卖者”的不利地位,在销售者和生产者面前,消费者通常也会被看成“弱势群体”。在英文里,“Vulnerab
15、leGroup”被解释为“脆弱的”和“易受伤害”的社会群体。狭义的弱势群体特指我国现阶段由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和社会关系的失调或自身的某种原因,在社会资源分配和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出现了生活困难的社会群体。本文所讲的弱势群体是狭义上的,并且是特指在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社会弱势群体。从总体上看,这一群体社会地位不高、可供支配的资源有限、与主流社会相比处于“弱势”,缺少组织依托、没有明确的群体利益代表、缺乏社会影响力、远离政治资源和舆论资源、经济资源有限、生活水准低下,他们的经历大体相似、贫困程度相近、脱困强度较大、追求利益欲望强,很容易形成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同质性、群体性的特质。2.2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类型及其现状弱势群体在任何社会都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社会以及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形成和演变的轨迹不同,是社会一定的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弱势群体从原本是指那些由于自身因素所导致社会生存能力低弱的人群(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别是那些失去父母的儿童)的传统有限范围不断扩大,“由生理性弱势群体扩展为政策性弱势群体”。例如下岗职工、失业者、进城农民工、高校贫困生等,他们由于政府的政策设计以及利益分配机制的调整被弱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