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子与河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池子与河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池子与河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池子与河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池子与河流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以及付出辛勤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2 .在比较中了解诗歌的特点,体会诗歌的韵味。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 .掌握生字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及它们所代表的生活态度。教学难点:理解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及它们所代表的生活杰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3 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 .同学们,你们喜欢寓言故事吗?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却告诉我们许多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
2、篇寓言故事。(课件出示课题)2 .读课题。(课题1:池子与河流;课题2:池塘与小河)(1)你能根据课题猜想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2)如果让你在两个课题中选一个,你会选哪一个?为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词。2 .指名读生字词。3 .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4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5 .提出问题和困惑。6 .再读课题,现在你比较一下,河流与池子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用文中句子说一说。(河流:滔滔不绝地奔流着;池子:永远住满盈盈的水。)7 .河流和池子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你能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呢?画一画、读一读有关的句子。(河流:滔滔不绝
3、地奔流着,永远不会感到疲乏;它还把自已流经的地方弄得到处是湿润。所以它跟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一切生物的依靠。池子:我安安静静地躺在一片碧绿的水面上,什么事也不管。一年到头,不过问别人的生活。)8 .你更欣赏河流还是池子?为什么?9 .再读课文,解决怎样读好的问题。(语调、语气、语速等。)即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河水“不屑一顾”的语气。)或(自豪的语气。)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在比较中体会诗歌的特点。河流与池子的认识与想法除了在语言上形成对比外,还体现在行动上:看一一做!池子嫌麻烦所以什么事也不管,而河流却毫不嫌弃地将自已流经的地方弄得到处是湿润,以至于跟周围的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赢
4、得了所有生物的称赞和依赖。这种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河流与池子的不同性格特征。这也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因此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舒缓、平稳略带高昂。在理解课文时紧紧抓住两个生动的形象对比展开教学,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河流的自豪、快乐及池子的孤陋寡闻、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学生在对比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10 .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读好对话部分。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乐)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进行评价。三、拓展延伸,加深理解1 .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畅谈)2 .你想对河流和池子说些什么呢?试着写几句。(学生自主完成)指名说,并进行评价
5、。(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和思维的培养,努力使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真正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有机融合。同时这一设计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自主感悟、合作交流来内化文本语言,提高语文素养。)3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都喜欢美好的东西,也都想拥有美好的东西。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美好的生活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不能像池子那样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板书:只有不断付出辛勤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像河流一样不懈奋斗的人。(出示图片并简介图片中的人物)正是有了像河流这样不懈奋斗的平凡人物,我们的社
6、会才飞速发展、不断进步!正是有了像李素丽这样的劳动者,我们的生活才方便舒适。正是有了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我们的温饱才得到解决。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奋斗精神,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让我们牢记:美好的生活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四、作业设计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搜集一些关于勤劳、奋斗的名言警句,并把它们抄写下来。3 .根据池子与河流的故事情节,编写一篇短文,描述河流和池子在未来的生活。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对比中,学生理解了河流与池子的不同性格特征,并通过思考和讨论,明白了美好的生活需要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引导学生朗读时,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可能是由于教师引导不够或者学生理解不够深入。今后在课堂设计上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