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工科建设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7573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院新工科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学院新工科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学院新工科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学院新工科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学院新工科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院新工科建设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院新工科建设实施方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学院新工科建设实施方案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加快建设新工科,根据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和XX师范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X师规法(202X)X号),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及新工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动新工科建设,致力于构建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学校工科优势

2、,促进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二、总体思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服务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紧密对接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布局,以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为契机,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H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提升学校硬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总体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多主体共建的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一批包括化工与材料、信息与智能、食品与海洋、生命与健康等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新工科专业群,建设一批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培养一批工程实

3、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专业教师,工科专业点通过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实现突破,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四、建设任务和重点举措(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有机融合,加强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学生党建工作的融会贯通,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课程大纲和教材为载体,以“立德树人”标准重新审视所有课程,充分挖掘育人要素并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以一流思想政治工作引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建设,引领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课程思政系列化H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二)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加快新工科建设,统筹考

4、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深入实施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更加注重产业需求导向,更加注重跨界交叉融合,更加注重支撑服务,探索建立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三)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成效,建设质量文化,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培养学生对产品和系统的创新设计、建造、运行和服务能力。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推广实施案例教

5、学、项目式教学等研究性教学方法,注重综合性项目训练。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融入教学环节,注重文化熏陶,培养以造福人类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现代工程师。(四)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建立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应用特色鲜明、满足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体系。围绕广东省和粤西地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新专业、设置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培养方向,分类改造传统专业,将优势工科专业进行信息化、智能化升级,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注重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融合,破除学科壁垒,开展应用型学科专业集

6、群建设;遴选化工类、材料类、信息类、机械类、智能制造类、生物类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遴选具有基础和优势的专业,参与工程教育认证。(五)构建工科新课程体系以行业企业需求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着力打造一批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核心,结合交叉学科的新知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驱动发展的新技术,优化课程结构。以培养学生“大工程观”为基础,设置跨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基本理论+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创新应用”的课程建设思路,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工程设计和社会实践相融合的专业课程新体系;以培养学生创造创业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实践应用

7、能力为重点,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六)创新工程教育教学组织模式系统推进教学组织模式、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以专业或专业群为单位,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粤西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链,创新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新工科特色的“产业学院”,培养卓越人才。引入企业资源,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共管。按照“产教融合、专业对接、课程衔接的思路,组建形式多样化的“产业班”,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专业、企业“双元”培养制度。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孕育产生交叉专业,推进跨院系、跨学科、

8、跨专业培养工程人才。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建设智慧教室和各类信息化教学平台,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虚拟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实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搭建开放的校内工程坊,构建真实的职场环境,实施启发式、合作式、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跨界整合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七)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鼓励二级学院面向新兴产业,瞄准本专业实验教学薄弱环节,积极引入外部资源,与企业、科研院所联

9、合共建专业教学实验室。探索实施H科大学生实习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认定一批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布局建设一批集教育、培训及研究为一体的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拓展实习实践资源。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三级实施体系,搭建校企对接平台,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改革。(A)强化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建立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标准体系,把行业背景和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制度建设,要求教师每年到企业开展一定时间的合作工作,并加强实践锻炼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加强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上岗前工程实践培训,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方法,建立教师轮

10、训制度;建立校本培训体系,建立分层次、多平台、多形式立体式的培训网络,加强各级各类人员的工程实践能力培训。打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产业、师资培训”一体化的师资培养体系。加强师资队伍聘用制度建设,加大校内教师的转型力度,引导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变,完善企业兼职教师的引进、认证与聘任机制,柔性引进行业企业资深专家、技术骨干和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制定具有工程背景专任教师的引进制度,多渠道多途径从知名企业中引进具有工作经历的人才。(九)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构建和完善课程、实践、平台、保障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新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类课程,实现

11、课程实验、学科竞赛、实习实训、成果孵化全链条式工作机制,推动创新,激发创意,鼓励创业。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工科学生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提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努力使更多工科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一项训练项目或赛事活动。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通过共建实验室、学生实习基地、企业技术中心等形式建设一批校内外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激发工科学生技术创新潜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创客空间、孵化基地等条件,建立健全帮扶体系,积极引入创业导师、创投资金等社会资源,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对接平台,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实现

12、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打通,贯穿全年级、覆盖全体学生,打造出“多级课堂联动、校院两级互动、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实践结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特色,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十)深化工程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国际学术合作和交流支持力度,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以兼职教师、客座教授、院聘企业教师等方式引进国外专家,提升学院国际化建设水平。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国家与地方合作项目等提供的国际交流平台,积极申请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同时积极扩展教师国际化培养的资源和渠道,扩大选派规模,提高进修层次,突出培养效益。建立教师出国进修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积极性。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外合

13、作办学项目、学生联合培养项目等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进程。(十一)构建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新体系推动行业部门制订行业人才标准,促进学校结合国标、行标要求,按照工程认证标准,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修订机制,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行业、学校三级质量标准体系。提高认识,把工程教育认证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和基础性工程,将认证结果纳入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等评估体系以及绩效评价,引导学校和专业面向行业需求,用国际实质等效的标准引导专业教学,推动建立本科毕业生质量多元化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五、保障措施(-)组织保障成立新工科建设工作委员会,由校长任主任,分管教学副校

14、长任副主任,成员主要包括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工科相关学院院长。主要职责包括统筹协调新工科建设,制定年度新工科建设发展规划,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新工科建设工作会议,解决新工科发展难题,研究部署新工科重大任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办公室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兼任。(二)机制保障建立健全多部门工作联动机制,建立职能部门协同、校院两级协同的工作联动机制,定期召开新工科教育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举办新工科建设思想大讨论,打造思想交流平台,实现学科和专业一体设计、一体建设、一体发展。(三)经费保障学校统筹安排经费,开展新工科试点学院、专业、课程、课堂建设和研究项目建设。在符合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协调、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对工科建设工作的支持和投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人力资源 > 企业文化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