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仪式与文学书写——以“祭泰伯祠”与“祭宗祠”为例.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74493 上传时间:2024-04-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祭祀仪式与文学书写——以“祭泰伯祠”与“祭宗祠”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祭祀仪式与文学书写——以“祭泰伯祠”与“祭宗祠”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祭祀仪式与文学书写——以“祭泰伯祠”与“祭宗祠”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祭祀仪式与文学书写——以“祭泰伯祠”与“祭宗祠”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祭祀仪式与文学书写——以“祭泰伯祠”与“祭宗祠”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祭祀仪式与文学书写——以“祭泰伯祠”与“祭宗祠”为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祭祀仪式与文学书写——以“祭泰伯祠”与“祭宗祠”为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祭祀仪式与文学书写——以“祭泰伯祠”与“祭宗祠”为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祭祀仪式与文学书写——以“祭泰伯祠”与“祭宗祠”为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祭祀仪式与文学书写——以“祭泰伯祠”与“祭宗祠”为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祭祀仪式与文学书写——以“祭泰伯祠”与“祭宗祠”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祭祀仪式与文学书写——以“祭泰伯祠”与“祭宗祠”为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资BfiiS西文姿隔一以缭翦蛔与祭宗祠为例内容提要:儒林外史中“祭泰伯祠”与红楼梦中除夕“祭宗祠”,是明清章回小说中的“绝大典制文字:两段文字都采用史家笔法,事无巨细描写祭祀仪式的全过程。“祭泰伯祠”以亲历者的满怀虔敬之心记录,吴敬梓以此践行古礼古乐,推行其礼仪教化思想;“祭宗祠”采用宝琴的视角叙事,客观描绘中透着疏离感,曹雪芹以此表达对传统祭祀仪式教化功能的质疑。“祭泰伯祠”与“祭宗祠”,并非史家笔墨,乃小说家浓墨重彩描绘的大事件、大场面,在深化小说主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教化作用。孔子曰:“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

2、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在明清小说特别是世情小说中,小说家描写了大大小小各种礼仪。这些礼仪场景,不仅成为了解明清时期礼制仪式的珍贵史料,还成为探究小说家创作意图与情节处理艺术的典型事例。儒林外史中“祭泰伯祠”与红楼梦中除夕“祭宗祠”,是明清章回小说“绝大典制文字”(脂砚斋语)。不论是作者描写的祭祀仪式本身,还是它们在小说中的文学表现功能,都值得探究。一、作为礼制仪式的“祭泰伯祠”与“祭宗祠”礼记曲礼将礼仪归纳为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其中,“吉礼”是祭祀之礼,其地位最为尊崇。吉礼祭祀的对象有天神、地祉和人鬼。儒林外史

3、中的“祭泰伯祠”与红楼梦中的贾府除夕“祭宗祠”,都属于祭祀人鬼的礼仪。前者祭祀先贤,后者祭祀祖宗。吴敬梓与曹雪芹都不厌其烦地客观叙写祭祀仪式(礼仪)的全过程,但又有所不同。(一)“祭泰伯祠”与祭先贤礼儒林外史中“祭泰伯祠”是祭祀先贤的仪式。对先圣先贤的祭祀一般由地方官员及士人共同组织,这是涤荡世风、教化世人的一种手段。能够称得上先圣先贤者,必为有德者,泰伯则是其中之一。据史记太伯世家载,吴太伯是周太王的长子,他将王位让给幼弟,自己逃往吴地。“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孔子赞道:“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泰伯的礼让精神及开

4、发江南的功业,使泰伯备受江南士人推崇。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因商品经济的相对繁荣,世风呈现奢靡之态,地方官员和士人为纠正社会弊风,大力推崇泰伯礼让精神,并修缮维护泰伯祠。吴敬梓曾出资修缮南京泰伯祠,其祠“祀泰伯以下名贤凡二百三十余人”。儒林外史第37回详细记录群儒南京“祭泰伯祠”的场景。为突出这一祭礼,小说用第33回至第36回四回文字进行铺垫。第33回,迟衡山首次对杜少卿提出修专祠以祭祀泰伯:“我们这南京,古今第一个贤人是吴泰伯,却并不曾有个专祠。那文昌殿、关帝庙,到处都是。小弟意思要约些朋友,各捐几何,盖一所泰伯祠,春秋两仲,用古礼古乐致祭。”建成后的泰伯祠坐落在几十层高坡之上,泰伯之神位更供奉

5、在门内“又几十层高坡上去”的位置。祠庙中的陈设精当有序,“泰伯之祠”“习礼楼”两块金字匾额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祭祀仪式本身繁复乏味,吴敬梓却以洋洋洒洒四千余字将“祭泰伯祠”整个过程郑重其事地记录下来。祭前:斋戒、摆乐器、放祭器、进乐舞生、省牲;正祭日:赞者杜少卿、迟衡山捧香烛迎神、虞博士行初献礼、庄征君行亚献礼、马二先生行终献礼、最后行借食之礼。每一个环节,可谓丝毫不乱。如,小说描写行初献礼中的“行礼”环节:金东崖赞:“行初献礼。”卢华士在殿里抱出一个牌子来,上写“初献”二字。迟均、杜仪,引着主祭的虞博士,武书持麾在迟均前走。三人从丹墀东边走,引司尊的季崔,司玉的遽来旬,司帛的诸葛佑,一路同

6、走,引着主祭的从上面走。走过西边,引司稷的萧鼎,司馔的季恬逸,引着主祭的从西边下来,在香案前转过东边上去。进到大殿,迟均、杜仪立于香案左右。季崔捧着尊,遽来旬捧着玉,诸葛佑捧着帛,立在左边;萧鼎捧着稷,季恬逸捧着馔,立在右边。迟均赞:“就位。跪。”虞博士跪于香案前。迟均赞:“献酒。”季荏跪着递与虞博士献上去。迟均赞:“献玉。”遂来旬跪着递与虞博士献上去。迟均赞:“献帛。”诸葛佑跪着递与虞博士献上去。迟均赞:“献稷。”萧鼎跪着递与虞博士献上去。迟均赞:“献馔。”季恬逸跪着递与虞博士献上去。献毕,执事者退了下来。迟均赞:“拜,兴;拜,兴;拜,兴;拜,兴。”(第37回)吴敬梓对参加祭祀的人员、祭品陈

7、设、省牲到三献之礼(祭祀流程)、祭祀影响,都叙述得井然有序,甚至到了一丝不苟的地步。这种描述与典章制度所载,几乎没有区别。此种笔墨,放入任何一篇小说,都显得板滞生硬,毫无意趣。在小说中描写祭祀仪式,并不少见,但大多有其主观喜好。比如儒林外史第47回“方盐商大闹节孝祠”场景,就充满反讽意味。而吴敬梓对泰伯祠祭祀的描写,纯粹就是再现祭祀场景。吴敬梓推崇古礼古乐,对祭祀礼仪怀有崇高敬意,所以特地在小说中完整地再现古代礼乐的肃穆场景。他特别点明,”在南京活了七八十岁的,也从不曾看见这样的礼体,听见这样的吹打”。这种古礼古乐祭祀先贤场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黄小田说:“小说而真用古礼古乐连篇累牍以写之,

8、非小说。此段看似繁重,其实皆文公家礼,吾乡丧祭所常用者也。足见作者相体裁衣斟酌尽善,盖非此不足以称大祭,而又一目了然,令人望而生厌,煞费苦心J在传统礼制文化中,“敬”是礼的纲领。礼记开篇云1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郑玄解释说:“礼主于敬。”孔颖达进一步阐述:“人君行礼,无有不敬,行五礼,皆须敬。”礼仪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内心的敬意。因而,各种礼仪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定。比如,要求参加者服饰整洁、容貌端正、步履缓慢、言辞谦恭、揖让有节,甚至还需斋戒、沐浴等。仪式过程中的“拜”礼,就是为了体现内心的敬意。吴敬梓对泰伯祠祭祀仪式事无巨细的记录,重复出现的细节“拜,兴;拜,兴;拜,兴;拜,兴”

9、等,正是为了体现祭祀者内心的虔诚,表达吴敬梓对古礼古乐的恭敬之心。(二)“祭宗祠”与祭祖之礼孝亲是我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也是中华之礼的根本。在人鬼之神中,皇朝的列祖列宗地位最为尊崇。古人认为,人死而为鬼,没有宗庙供奉享祀,鬼便没有归宿,因此需建立宗庙为祖先亡灵寄居之所。在周代,天子、诸侯、大夫、士都建有宗庙,其中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士、庶人无资格建立宗庙,只能“祭于寝”(在住处的厅堂祭祀祖先)。帝王之宗庙即太庙。至明清时期,太庙祭祖仍是皇家最隆重的仪式之一。民间宗族祠堂祭祀礼仪,大致始于南宋,在朱熹的提倡下,士人甚至庶人开始建造祠堂以祭祀祖先。明清时期,家族势力日益发

10、展,祠堂祭祖之风盛行。奉天通志“祭礼”条载:“汉人向重宗法,尊敬祖祢,故祭礼之隆,首祀先人;世家巨族皆立宗祠,岁时致祭。”红楼梦第53回贾府“祭宗祠”,即是明清时期“诗礼簪缨之族”除夕祭祖仪式的文学书写。在红楼梦中,除夕临近,贾府开始筹备祭祖仪式。开宗祠、收拾供器、请神主”荣宁二府内外上下”,“皆是忙忙碌碌:三十日,贾母等有诰封者,“皆按品级着朝服”,进宫朝贺。回府后,众人依次进入宗祠,举行祭祖仪式。只见贾府人分唱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礼记祭统云:“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

11、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祭祀“昭穆制”,就是强调在血亲基础上的远近疏亲、等级有序。按传统宗法制度,祭祖仪式由长房嫡长子主祭。贾府的长房是宁国府,其嫡长子贾敷早夭,因此由次子贾敬主祭。陪祭为贾赦,贾珍献爵(贾政外出)。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最重要的男性形象。在贾母心中,贾宝玉的地位远超贾珍、贾琏等。但在祭宗祠仪式上,贾宝玉的地位不能与长房长孙贾珍比,也不能与荣国府二爷贾琏比,因而只能为祖宗“捧香”。这种仪式上的子孙排序,体现了宗法制家庭中长幼有序的等级特征。接着,祭祀地点从宗祠转至宁国府正堂,由“祭祖”仪式转入“拜影”仪式:众人围随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帽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

12、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像。贾存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芳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上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内。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妻子,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于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退出下阶,归入贾芹阶位之首。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

13、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得无一隙空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一时礼毕,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至荣府专候与贾母行礼。(第53回)祭祖之礼强调血缘之亲与等级秩序,也就是“亲亲”与“尊尊”。在贾府祭宗祠仪式中,“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这是男女有别、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表现。贾蓉“独他随女眷在槛内”,突出的是长房长孙在宗族中的地位。供品的传递过程,也无不体现长幼有序的特点。作者不厌其烦地描绘整个仪式的每一个细节,无一不在提醒读者,这些人物在贾府中的身份与地位。祭宗祠仪式是中国人“敬祖尊宗”思

14、想的体现,“祭祖礼是活着的家庭成员对己亡故的祖先表示怀念、敬畏之情的最重要的礼仪。在庄重肃穆的气氛中,子孙们似乎感受到了祖先神明的威力,从而把对祖先的敬畏之心,转化为对封建传统道德规范的遵奉,把道德的自我完善,作为对祖先繁育之恩的最好报答。”后世子孙在祭祀中感念祖宗恩德,重温祖宗教诲,牢记优良家风,并祈求祖宗的护佑。在儒林外史与红楼梦中,“祭泰伯祠”与“祭宗祠”分别是作者倾注笔墨描绘的祭祀仪式。二者都采用史家笔法,秉笔直书,一丝不苟。然就仪式场面描写而言,二者仍有区别。在“祭泰伯祠”仪式中,杜少卿是祭祀仪式的发起人、准备人与参祭者。杜少卿将泰伯祠祭祀当作一件神圣庄严的事情,以无比虔诚的心态参与

15、祭祀仪式。而杜少卿原型即吴敬梓本人。也就是说,吴敬梓在描写泰伯祠祭祀仪式时,是把自己当作一个祭祀者,亲历“祭泰伯祠”的过程。因此,他以满腔“敬意”呈现了祭祀仪式的全过程。贾府除夕祭宗祠则有所不同。作者虽然也事无巨细描绘祭祀的全过程,同样也有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但作者是借宝琴之眼来写祭祀仪式的。从文学角度,这种视角新颖别致,笔法灵动有趣。但就仪式描写本身而言,却透出一种疏离感。宝琴非贾府子孙,她是以看客的身份来观摩贾府的祭祖仪式,而非祭祀的亲历者;她只能远观仪式,连“神主”都“看不真切”,自然也不会沉浸其中。宝琴的视角,或许也代表作者的视角。虽然贾府有曹家的影子,但作者却“出乎其外,冷眼旁观这一场

16、祭祖仪式。脂砚斋在第53回回前批曰除夕祭宗祠,一题极博大,元宵开夜宴,一题极富丽,拟此二题于一回中,早令人惊心动魄,不知措手处。乃作者偏就宝琴眼中款款叙来,首叙院宇匾对,次叙抱厦匾对,后叙正堂匾对,字字古艳。槛以外槛以内男女分界处,仪门以外仪门以内是主仆分界处,献帛献爵择其人,应昭应穆从其讳,是一篇绝大典制文字。最高妙是神主看不真切一句,最苦心是用贾蓉为槛边传蔬人,用贾芷等为仪门传蔬人,体贴入细。噫,文心至此,脉绝血枯矣,谁是知音者。”简言之,同样在小说中浓墨重彩描写祭祀大典,作者的心态各不相同。吴敬梓描写“祭泰伯祠”,是为了留存与推行古礼古乐,彰显其道德教化功能;而曹雪芹描写贾府除夕“祭宗祠”,则透露出对这种礼仪的质疑。所以,就小说艺术而言,这两处礼仪描写都不是出彩之处。但正如陈其泰在红楼梦第53回评曰:“铺叙繁密。作者颇费心机,而读者毫无意趣,然在此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