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盐文化线路的判别与梳理.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73619 上传时间:2024-04-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盐文化线路的判别与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淮盐文化线路的判别与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淮盐文化线路的判别与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淮盐文化线路的判别与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淮盐文化线路的判别与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淮盐文化线路的判别与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淮盐文化线路的判别与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盐文化线路的判别与梳理.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近年,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最为重要的新动向之一就是“文化线路”(CUltUralroutesorculturalitinerary)o文化线路概念由CIIC首先提出,CIIC是TheCIOMOSInternationalScientificCommitteeonCulturalRoutes的简称。作为世界遗产委员会重要咨询机构之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为适应线性文化遗产的诞生和研究的开展,专门设立此机构,门而文化线路的概念亦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诞生。1淮盐文化线路的形成根据文化线路理论,文化线路遗产的判别要满足三个基本要素,分别为时间指标、空间指标和文化功能指标,笔者将根据这些要素来具体论述

2、淮盐文化线路的形成。1.1 时间指标两淮盐业的历史沿革淮盐,古人日其为淮南淮北之地所产的海盐。在追溯淮盐历史时,“煮海之利,重于东南,两淮为最。”这句话经常出现于官修史书的行文里或现代学者的著述中。从信史的角度去考量,其出处虽十分的模糊,但不失为对淮盐非常精辟的概括。关于淮盐的最早记录,应该是上古历史文献汇编的尚书里,有一篇关于区域经济地理的文献禹贡里的记载:“海岱惟青州,厥土白境,海滨广斥,厥贡盐稀,海物维错。”而这里关于“青州”和“贡盐”的记录,也证明了盐税征收的开始。早在春秋时代,吴王阖庐就在苏北沿海发展盐业,之后战国时期的春申君、西汉时期的刘潺又进一步发展两淮盐业,两淮成为当时盐业的重

3、要产区之一。隋朝时期,朝廷实施较为宽松的盐政。到了唐代,开沟引潮,铺设亭场,晒灰淋卤,撇煎锅熬,并开始设立专场产盐。此外,第五琦和刘晏对盐法盐政的改革,奠定了后世的盐专卖制度。宋、金、元时期,盐的产、运、销等环节在前朝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制盐工艺方面,元代的煎煮法已相当精湛,这使得淮盐在此时期丰产质优。明代,淮盐由煎盐发展到晒盐。明史食货志记载:“淮南之盐煎,淮北之盐晒。”这就说明早在500年前,淮盐就有煎盐和晒盐两种生产技术。淮北日晒滩制盐,是由宋元时期的煎盐变革而来的,其以盐滩为主要设备,以海水为原料,以太阳和风力为能源,将海水提炼浓缩成卤水,再放入结晶池内曝晒成盐。到清光绪二

4、十九年之后,由于淮南地区海势东移,土壤淡化,盐产日细,煎盐就逐渐被淘汰;而不断改进滩晒技术的日益兴盛起来的淮北日晒滩制盐,亦从分散的小型砖池滩晒逐渐向大型泥池滩晒过渡,使得淮北产盐占到两淮总产盐量的80%以上,从而奠定淮盐在我国盐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也正因此,才带动了淮盐产、运、销一路强势兴起,官方政府也才得以依靠大量盐税来夯实国家的财政基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江苏盐业还曾作为革命军队的重要经济支柱,两淮盐场亦有“华东金库”之称。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两淮盐业曾对国家经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两淮盐业的历史沿革,可以这样概括:“起源于春秋,发展于隋唐,振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1.2 空间指标跨越

5、六省区域横跨古淮河尾闾南北、南至长江口、北到赣榆县的两淮海盐产区,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海盐产区之一,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也是我国产量最高、规模最大的盐区。所以才有“天下盐利淮为大的说法。特别在明清时期,两淮盐运使司上缴给中央政府的盐税,“实居天下诸司之半”,正常年份大致占中央全部盐税的45%以上。2因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农业文明时代,统治者们对食盐税收由来高度重视,视为命脉。也正因此,在中国历史上,虽盐政多有变迁,盐法也屡经调整。然而,盐政盐法变来变去,食盐官营专卖的大格局却一直没有变。海盐的从生产、囤积,到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政府都在努力地进行严格的规范约束,以确保盐税长期稳定的实现。盐的生

6、产有灶、有亭,囤积有垣、有仓,运输有关卡、有专线,收税有批验、有监掣,销盐也有规定的数量、地点和范围。因此,淮盐文化线路的空间指标可以通过两淮盐场的分布、两淮盐运管理衙门的设置、淮盐销售区域来体现。1.2.1 两淮盐场的分布两淮盐区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南的盐区称为淮南盐场,淮河以北的盐区称淮北盐场。全盐区居黄海之滨,位于江苏通州、泰州、淮安三地。两淮盐场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宋朝时期的煮海为盐的工艺已很成熟;至元代两淮盐场已发展到30个,煮海规模居全国之首。明代和清初时期,两淮的30个盐场(见图1)分属通州、泰州、淮安三个盐运分司,其中通州分司所辖丰利、马塘、掘港、石港、西亭、金沙、余西、余中、余

7、东、吕四10个盐场;泰州分司所辖富安、安丰、梁垛、桃茶、角斜、东台、何垛、丁溪、草堰、小海10个盐场;淮安分司所辖白驹、刘庄、伍佑、新兴、庙湾、莞渎、板浦、徐渎、临洪、兴庄10个盐场。清康熙以后,两淮盐场逐渐省并,即裁撤、拆分、合并和改变隶属关系,至乾隆三十四年,两淮盐区共有23个盐场。23个盐场分别属于通州、泰州和海州3个分司,其中通州分司辖石港、金沙、吕四、余西、余东、丰利、掘港、角斜和桃茶9场;泰州分司辖何垛、东台、伍祐、安丰、庙湾、富安、梁垛、草堰、刘庄、丁溪和新兴11场;海州分司辖板浦、中正和临兴3场。两淮的这些盐场是盐商们的常年活动地。1.2.2 官督商销的两淮盐运管理由于两淮盐税

8、动关国计,所以明清两朝都非常重视淮盐管理,设立层层盐政官吏,对盐商的纳课、领引、配盐、运销各环节进行稽查,加强对淮盐产、运、销的管理。首先,在扬州设有两淮巡盐御史(后称两淮盐政)、盐运史(两淮都转盐运史司的主管)、经历(盐运史属官)、广盈库大使(盐运司属官)和知事(盐运史属官)。其次,在江都白塔河、淮安乌沙河分别设巡检(盐运史属官),在泰州坝、淮安永丰坝分别设监掣同知,在仪征、淮安分别设批验所大使。再次,在通州、泰州、海州(乾隆二十四年前在淮安)三分司分别设运判(盐务分司主官),通州(今南通)分司驻石港,辖九盐场;泰州分司驻东台,辖十一盐场。海州(今连云港)分司驻板浦,辖三场。最后,在两淮各盐

9、场设盐课大使(运判属官)、盐课司主官,从事盐课的征收。另外,为了加强淮盐的销售管理,政府还在淮盐引岸的江西、湖北、江苏、安徽、湖南、河南各省设盐法道,均驻省城,职任大致同于盐运史,同时注重督察食盐的疏销。咸丰以后,各省区又多设督销、官运等局,督察淮盐的销售。由于两淮巡盐御史后称两淮盐政司和两淮都转盐运史司的衙署都设在扬州,加之两淮盐业的主管官巡盐御史和盐运史以及盐运史的属官经历、广盈库大使、知事等也都常驻扬州,因此盐商们请引、纳课缴税等诸多事宜都需在扬州进行,扬州就成为盐商尤其是引商和运商的活动中心。同时,盐商为了支盐及运盐中的掣验等,需要往来于通州、泰州、淮安(乾隆二十八年始称海州分司)三分

10、司的驻地石港、东台、淮安(乾隆二十四年改驻板浦),以及淮南淮北监掣官署永丰坝(驻清河)和泰州坝(驻泰州),山阳河北的乌沙河巡检司署和江都的白塔河巡检司署,淮南的批验盐引所署仪征和淮北的批验盐引所署淮安(乾隆二十四年后为板浦),盐课司署各盐场等地,以及引盐销地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河南六省城都成为盐商的活动点。1.2.3 淮盐的销售区域明清时期实行的纲盐制度,即政府控制食盐专卖权,招商认引,按引领盐,划界行销。严格划定行盐疆界,如犯界行盐,则与私盐同罪。从清代行盐区分布图(见图2)中可见,两淮盐(即淮南盐、淮北盐)销售的区域范围是最广的,覆盖了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根据嘉庆两淮盐法志

11、卷六“转运行盐疆界”记载:“淮南纲盐行江南省安庆、池州、太平三府,江西省南昌、饶州、南康、九江、建昌、抚州、临江、吉安、瑞州、袁州十府,莲化一厅,湖广省武昌、汉阳、安陆、襄阳、哪阳、德安、黄州、荆州、宜昌、长沙、岳州、宝庆、衡州、常德、辰州、沅州、永州、永顺十八府,荆门州、澧州、靖州三直隶州,永绥一厅。”“淮南食盐行江南省江宁、宁国二府,扬州府属之江都、甘泉、宝应三县及高邮一州,直隶通州属之泰兴一县和州并所属之含山县、滁州属之全椒一县。”即淮南盐行销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5省的34府2厅5直隶州。“淮北纲盐行江南省庐州、凤阳、颍州三府,六安、泗州二直隶州,安庆府属之桐城一县,直隶滁州并所

12、属之来安一县;河南省汝宁一府,直隶光州一州。”“淮北食盐行江南省淮安府属之山阳、清河、桃源三县,徐州府属之邳州一州,宿迁、睢宁二县,直隶海州属之沐阳、赣榆二县。”即淮北盐行河南、江苏、安徽3省的7府5直隶州。总体而言,淮南和淮北盐的销售区域,涵盖了江苏、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6省的41府2厅9直隶州(其中滁州为淮南淮北食盐兼销)。两淮盐引区域在明清时期是全国最大的食盐销售区域,同时也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同时,从事淮盐运销的盐商也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活动范围最广的盐商,对我国区域间的物质流通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也就甚为深广。2文化功能指标淮盐文化影响深远论及淮盐文化,我们无法回避淮盐生产、运

13、销和淮盐经济发展的历史,以及辐射到政治和社会层面上的诸多历史事件。从古老的煎盐一路走到晒盐的工艺;从保留了四千年的两淮人用来煎盐的一块盐铁,到今天社会规模化生产的成片结晶塑池;从“两淮盐、天下咸,色味美九州”到“淮盐课税甲天下”的淮盐品牌经济脉动;从宋太宗垄断淮盐入江西,到清朝乾隆帝亲断盐引案;从与淮盐有关的历史传说到两淮盐乡独特风俗的形成;从外国银行掠夺淮盐课税的重要罪证,至广华东金库”的美誉;从盐河到盐帮,这些都无不体现了淮盐悠久历史的脉动,并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在历史的长河中以淮盐文化特有的共性,支撑着淮盐生产销售区域人文精神的定向发展,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风尚

14、。2.1 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明清时期的两淮盐业,缔造了扬州、淮安、盐城、仪征、泰州、汉口等城镇的商业文明,使这些城镇出现了市廛相连、巷陌繁密、商店鳞次栉比、百货聚集的繁荣,而且在交通线路上留下了众多河道、桥、闸、坝、码头、纤道、税关、客栈等交通遗址,在众多的城镇留下了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在盐商的淮北聚落地淮安河下镇,两平方公里左右的弹丸之地,汇集了多个建筑遗存,包括住宅、庭院和花园、寺观、会馆、街巷,像恢台园、漪园、绢秀园、曲江园,天兴观、闻思寺、广福寺、二帝阁吴承恩故居、吴鞠通故居、杨仲宁尚书第、相孝廉梅兰堂、沈十洲祭酒第、刘慕慈先生慈和轩,新安会馆、江宁会馆、浙绍会馆、福建会馆、润州会馆

15、,铜巷,钉铁巷、绳巷、竹巷走进这里,感受到随时随地和盐商、盐运发生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与淮安相似,扬州、仪征、泰州、汉口等地,盐商们留下的园林、宅第、会馆、宗祠、书院、街巷等建筑物,至今依然清晰可见。2.2 盐商文化风尚影响淮盐引岸乃至全国盐商,特别是扬州盐商竞重风雅、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把酒放歌、纵情享乐的奢华生活风气,以及节庆、祭神、灯会等风俗习惯,也影响了淮盐运销的各个口岸,以及华东、华中地区乃至全国。例如安徽歙县因为有许多人举族迁往扬州从事盐业销售,随着两淮盐业的发展,歙县风俗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成化、弘治以前,民间安土重迁、勤于稼嵇、生活崇尚节俭。及至正德末年、嘉靖初年,民风初变,种田

16、便开始不被人们重视。至万历年间则开始民风大变,富贵人家奢风盛行,珠翠首饰,琳琅满目,当时人们将这种现象归因为“大抵由商于苏、扬者启其渐也。”到康熙年间,就连当地土著百姓,也有趋逐奢靡之风,“家无宿舂而轻裘耀目”,俨然一副“扬虚子”的派头。据文献记载,类似的情况,也在徽州其他地方出现。扬州盐商的文化风尚和生活风气影响深广,不仅扬州盐商客居的淮安、仪征有“小扬州”之称,清江浦、通州、东台和泰州等地也都有“小扬州”之目。盐商的生活习俗,流及首都北京。由于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多次大规模南巡,盐商(特别是扬州盐商)的多次接驾所显示的财力和生活气派让帝王及其随从官僚都大为叹赏,因此,渐渐地盐商的风俗习惯对京城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如在北京每年正月初二奉祀五显财神,就与扬州邛沟大王庙财神崇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戏曲方面,尤其是盐商喝彩的徽剧,在乾隆年间进京献艺,引起了随后的四喜、和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