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法律常识》教案第15课了解犯罪(上).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70394 上传时间:2024-04-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法律常识》教案第15课了解犯罪(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职《法律常识》教案第15课了解犯罪(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职《法律常识》教案第15课了解犯罪(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职《法律常识》教案第15课了解犯罪(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职《法律常识》教案第15课了解犯罪(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职《法律常识》教案第15课了解犯罪(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职《法律常识》教案第15课了解犯罪(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职《法律常识》教案第15课了解犯罪(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职《法律常识》教案第15课了解犯罪(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法律常识》教案第15课了解犯罪(上).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课题了解犯罪(上)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犯罪的概念、特征、犯罪构成和犯罪形态素质目标: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践踏法律底线的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和犯罪形态教学难点:犯罪构成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i并授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min)一问题导入(5min)一传授新知(28min)T探索活动(1()min)第2节课:问题导入(5min)T专授新知(25min)一探索活动(10min)一课堂小结(3min)一作业布置(2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考勤(2min)

2、【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问导入(5min)【教师】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回顾模块导入中案例,说说案例中谁是主犯,谁是从犯?如何认定主寺讲口从犯?【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主动探究犯罪构成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传授新知(28min)【教师】讲解犯罪的概念及特征和犯罪构成一、犯罪的概念及特征犯罪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且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犯罪具有哪些特征?【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各组的发言(1)

3、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指3罪行为具有对刑法所保护的重要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的特性。这是犯罪最基本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罪,只有当行为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达到刑法规定的严重程度时,该行为才构成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构成犯罪。(2)刑事违法性.开瞳违法性是指行为必须触犯刑法,才能构成3明置刑事违法通过教师讲解、课堂互动、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及特征和3罪构成性是区别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和危害社会的其他违法行为或不道德行为的法律标准。(3)应受刑罚处罚性。应受刑罚处罚性是指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换句话说,3坪必须是刑法明文

4、规定应当给予刑罚处罚的行为。上述3个特征是3罪的基本特征。任何专廊必须同时具备这3个特征,缺一不可。三者是界定罪与非罪的标准,能将言碑与合法行为、其他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请举例说一说,哪些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各组的发言二、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某种行为构成3口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都必须具备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这4个要件。要确定某一行为构成犯罪并追究其刑事责任,该行

5、为必须同时具备这4个方面的要件。(一)犯罪客体【师生互动】【教师】组织学生扫码观看“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视频(详见教材),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客体?3峰客体与3BO对象有哪些区别?【学生】观看、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专口罪客体是指为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或合法权益。例如,盗窃罪的犯罪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抢劫罪的3巳罪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需要注意的是,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不同,不应混淆3巳罪对象是指3巳罪行为直接指向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二)3巳罪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

6、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3巳罪客观方面包括哪些内容?【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各组的发言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等。1.危害行为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在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支配下所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为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它是一切罪的必备要件。根据客观表现形式的不同,危害行为可以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作为是指行为人用积极的行动去实施刑法所禁止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不应为而为之”,如抢劫罪、盗窃罪等。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能实施而未实施自己应当履行的某种特定义务,造成严重危害社会结果的行为,即应为而不为之,如遗弃

7、罪等。【与法同行】【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胡某酒后超速驾驶,发生重大事故,将董某撞成重伤,理应对董某实施救助,却由于害怕受到法律的制裁而逃逸,造成董某因失血过多而死亡。思考:胡某实施了哪些危害行为?其中,哪些是作为?哪些是不作为?【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各组的发言2 .危害结果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对犯罪客体所造成的实际损害。它不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有的行为,如果没有造成法定的危害结果,就不成立犯罪。例如,如果交通肇事所致的社会危害没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该行为就不构成交通肇事罪。有的行为一旦实施,即使没有对犯罪客体造成实际损害,也不影响

8、犯罪的成立。在一般情况下,危害结果是区分犯罪未遂和犯罪既遂的标准。3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它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联系。要使行为人对某种危害结果负责,就必须证明行为人的行为与这种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 .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一般来说,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不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但是,当刑法把特定的时间、地点、方法规定为某些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时,它们就对某些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条的规定,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

9、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的,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也就是说,如果某片水域的禁渔期为5月16日至8月1日,行为人于8月16日在该水域捕鱼,就不构法捕捞水产品罪。(三)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指刑法规定的,应当且能够对自己所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它可分为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两大类。1.自然人3巳罪主体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行为且触犯刑法的有生命的人。【课堂提问】【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学生】聆听、思考、回答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

10、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至第三款对刑事责任年龄做了详细规定。根据规定,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分为以下3种。(1)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2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而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2周岁而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同时,根据中华人

11、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四款和第五款的规定,对依照上述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18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法苑广角】【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如何理解和计算周岁(详见教材),让学生了解周岁的计算方法【学生】阅读、学习、理解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能够辨认(即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的性质、后果与意义等)和控制(即能决定自己是否实施某行为)自己行为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刑事责任能力和刑事责任年龄是相对应的,即达到一定的年龄就具有了相应的能力,但精神病人、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由于病理因素即使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也可能

12、不具备相应的刑事责任能力,因此刑法对这类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做了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酒的人3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九条规定:”又黄又哑的人或者盲人寺廊,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单位犯罪主体单位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

13、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单位犯罪”是指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的,违法所得归单位全部成员或者多数成员所有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忆探索活动(10min)【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组3-5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17岁的小黄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他在精神正常的时候将杨某停放在路边的一辆价值8459元的摩托车盗走。思考:小黄的行为构成犯罪吗?他应当负刑事责任吗?为什么?【学生】查阅资料、思考、讨论、形成结论、

14、派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教师】评价各组的表现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犯罪构成的认识和理解第二节课问题导入(5min)【教师】提出以下问题随机邀请学生回答:结合犯罪客观方面,说一说什么是犯罪主观方面。【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传授新知(25min)【教师】讲解犯罪主现方面、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共同犯罪二、犯罪构成(四)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对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犯罪主观方面包括哪些因素?【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派小

15、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各组的发言它包括罪过、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等因素。其中,罪过即犯罪故意或者犯罪过失,是犯罪主观方面的主要内容。1 .3口罪故意【课堂提问】【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犯罪故意?【学生】聆听、思考、回答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故意可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1)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才留亍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即行为人积极追求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2)间接故意。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即对危害社会的结果是否发生持听之任之的态度,既不希望也不阻止这种结果的发生,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愿。一般情况下,直接故意犯罪的主观恶性比间接故意犯罪的主观恶性大。【以案释法】【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撞人后送医途中拖延救治破判刑”的案例(详见教材),让学生以小组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学 > 理论/案例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