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SNS该怎样真正关注“人”.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51777 上传时间:2024-04-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SNS该怎样真正关注“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SNS该怎样真正关注“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SNS该怎样真正关注“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SNS该怎样真正关注“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SNS该怎样真正关注“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SNS该怎样真正关注“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SNS该怎样真正关注“人”.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国SNS该怎样真正关注“人”尼尔森(Neilson)2012年2月底发布的报告显示,约45%的中国网民拥有人人网注册账户,约75%的美国网民拥有Facebook注册账号,Facebook在本土普及率方面领先人人网近30个百分点。2011年4月,人人网向美国SEC提出上市申请所发布的招股书显示,过去两年营收为L23亿美元,净亏损达到L3亿美元。FaCebook招股说明书中显示,在截至12月31日的2011财年第四季度,FaCeboOk总营收为11.31亿美元。以“中国的FaCebOOk”自居的人人尚且如此,其它中国SNS网站处境更为堪忧。陈一舟曾指出,SNS的未来是开放平台、电子商务社会化、移

2、动互联和娱乐的社交化。如今不到一年这些趋势已呈燎原之势,但同时,中国SNS也暴露出同质化严重、游戏研发创新迟缓和开放后的APl应用吸引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SNS用户的流失和忠诚度下降,如果没有用户作为基石,关于中国SNS的一切美好展望都将是水中月、镜中花。SNS的理论基石是“六度分割理论”,即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显然,“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SNS的诞生之源、立身之本。这一点似乎连许多普通网民都清楚,但是知易行难,中国SNS真的做到了吗?不无遗憾地看到,自SNS进入中国以来,似乎聚焦的是“人气”而非“人”;关注的是“盈利模式”,而非用户体

3、验。“人”是SNS的根基,“人气”和“盈利模式”则是自其上生发出来的枝蔓。让我们追本溯源,重新审视中国SNS中的“人工SNS的“社交”束缚了“人”的多维性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学者德加沙因提出“复杂人(COnlPIeXMan)假设,认为个体的需要和欲望会随年龄、知识、地位、环境及人际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网络让个体有机会去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方式去探求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同;能够抛开地缘和血缘的限制去寻找“同类”;能够使人短暂逃避现实而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灵慰藉。表面以社交之名,实则受到现实规范和现实功利的挤压,网民们像在现实生活中构建和维护合格“社会人”形象一般,在人人网等实名SNS

4、上构建和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六度分割理论”的核心逻辑是通过“熟人的熟人”不断进行社交拓展,于是实名制成为了SNS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现实中的“面具”也由此被带到了SNS中。虽然实名制的利大于弊已获得广泛共识,但关于实名制的争辩仍然存在至今,反对观点认为实名制在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也消解了匿名的快感和多维个性展示的创造性。曾听不止一位年轻网民称:QQ用于和老朋友在线聊天、人人网只发积极好玩的事、新浪微博用于了解社会热点和吐槽、在豆瓣说真心话因为谁都不知道自己是谁。当人的多维性被分解到不同的SNS上,他该如何忠城?该忠于哪一个SNS?SNS应该如何通过寻找“实名”与“多维”间的平衡,从而获得自身核心

5、竞争力呢?以Facebook为代表的西方SNS能为中国SNS带来怎样的启示呢?综合SNS与垂直SNS协作,人性多维与社交多元相辅相成提出“社会互动论”的美国学者米德认为:我们与不同的人建立一系列不同的关系,我们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自我以回应各种各样不同的社会反应。人在现实世界中,既需要进行“社会化”和“职业化”,也需要在挚爱亲友前痛哭和爆笑。同样在网络世界中,我们需要和私密好友共享生活点滴,于是Path应运而生;我们需要偶尔地发泄和吐槽,也需要跟着“趣缘”去结识新朋友,所以豆瓣和BBS的匿名性质对人们产生了持久的吸引力。综合型SNS应帮助用户构建起多维的“虚拟人”形象,向不同的社交圈子展示他所想要

6、展示的那一部分。以SNS重要组成部分“个人主页”为例: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个人主页”是SNS的核心,是开展“网络社交”的基础。Facebook于2011年8月推出的全新隐私设定或可给国内SNS带来实践上的启发。用户可以将朋友进行分组,按组别开放浏览权限。全新的“角色扮演(profileas)功能让用户得以透过其他人的眼睛来预览自己的Facebook页面,比如点击“viewprofileas”链接并键入老板的名字,就能知道自己的页面在老板眼中是什么样子。为实现这一目标,综合型SNS可努力成为一个平台和入口,帮助用户通往他所需的垂直型SNSo垂直型SNS的专业性使得其用户黏性一旦形成,忠诚度会较

7、高;但同时存在注册新ID繁琐和社交圈子相对单一的弱点。两者协作可优势互补,实现双赢。比如在人人网发布文章时可以选择同步发布到果壳或豆瓣,若能帮助用户实现此便利,应能提升用户的SNS使用体验,进而提高忠诚度。正如今年3月Path创始人莫林在接受科技博客PandoDaily专访时表示:“如果说Facebook是城镇的话,那Path就像是一个家庭。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社交网络,但都不可或缺J横向满足用户现有需求,纵向激发用户潜在需求为了支撑起更为强有力的用户黏性,在帮助用户展示自我和开展社交之外,SNS还要令用户感到“有用SNS与任何出现在人类历史中的产品一样,它的出现和发展无非是做到了两项:一、满足需

8、求,即更好地满足人们现有的需求;二、创造需求,即积极地满足人们潜在的需求。结合马斯洛需求等级原理一一从低至高分别是:生理、安全、归属和爱、自尊、实现理想的需要。笔者认为,中国SNS可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上去挖掘用户需求。首先,横向维度上满足现有需求。经过SNS近年来的发展可以发现,用户对于马斯洛需求层次之“归属和爱”得到基本满足,但尚有挖掘空间。“归属和爱的需求”在网络上具体体现为“信息需求、社交需求、功能性和娱乐性需求”。中国SNS可创造出更丰富的内容、更便利的社交工具、更多的游戏和更多便利生活的功能应用,去拓宽用户在“现有需求”维度上的使用体验。其次,纵向维度上激发潜在需求。用户对于“自尊

9、”和“实现理想”的需要尚未受到足够重视。虽然现在提出去满足这两种人类的高级需求似乎有些为时过早,但将它们提前纳入前瞻性思考框架内对于中国SNS的未来发展是有利无害的。比如,在当下中国益发汹涌的“创业”、“创新”大潮中,很多创业者、学校、NGO组织都会积极利用SNS来协助自身的组织目标。SNS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问题在于SNS并未充分发挥这一块领域。中国的SNS尤其如此,寻求立竿见影的营销策略,相应的SNS价值评价体系也是功利化的,以用户数量等各种数字化评价体系作为衡量SNS的标准。中国SNS要向Facebook等西方SNS学习的是对“人”的真正尊重和关注。北大学者胡泳在Facebook效应推荐序中写到,扎克伯格思考的完整链条是“做最好的、最简单的、让用户以最方便的方式分享信息的产品”,即用户的体验和增长比盈利更重要;追求用户而不是金钱。专注于用户需求,不为一时的营收起伏所困,在当下中国浮躁逐利的氛围中,显得尤为可贵。而且容易的事情没有价值,为了中国SNS的长远发展,该是沉静下来真正关注中国人内心的时候了。修炼内功以抓住人心,才能外显而留住人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网络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