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 共同提高区域环境质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 共同提高区域环境质量.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共同提高区域环境质加快推进武汉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推动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的重要举措。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必须牢牢守住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底线,这也是省委的一贯要求。尽管我市在推进武汉都市圈环保联防联控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不能忽视一些问题。生态环保“共建共享”还处于探索阶段。一是合作协议的内容不完整,缺乏可操作性。目前,武汉都市圈9城签订了框架性的生态环境合作协议书,但黄石与鄂州、黄冈、咸宁等相邻城市还未协商签订生态环境合作协议书,与武汉、咸宁开展了涉及建立“土壤修复工厂”、
2、推动流域区域联动执法、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等相关调研,但与周边其他城市还没有开展相关合作,没有明确具体细化的生态合作事项和内容。二是部分合作事项在推进时存在障碍。在建立跨市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协同立法、环境政务服务同城化办理等一些尚处于理论交流、经验分享、征求意见阶段的合作事项,以及固废处置利用等影响较大的合作事项上,还未有突破性的举措,有“怕搞错、难执行”的顾虑。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仍停留在政策层面。一是地区之间的沟通壁垒没有打破。目前,黄石与周边都市圈城市在开展生态执法方面还是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对开展协查、交叉执法还没有针对性的办法和实质性进展。二是推进联合执法信息共享存在滞后性。以“水
3、污染防治共治共保”为例,虽然黄石在三山湖(跨鄂州市和大冶市)等省控重点湖泊入湖排污口排查、隧洞村(黄石和咸宁交界)等水质监测自动站建设、与咸宁建立水质上下游预警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周边城市还未协商制定重点流域、地域联合执法协议或方案,生态环境联合执法还不能提上日程,不符合日益严峻的执法形势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一是主打节能环保产业结构单一。我市主要节能环保产业为固废处置利用类型,其他节能环保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带动作用有限,且大部分节能环保企业都存在创新乏力的问题,缺乏自主研发实力,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二是环保产业缺乏有效配套政策。虽然我市制定了产业规划,但相关
4、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制约企业乃至产业的发展。推进武汉都市圈环保联防联控,能有效加强都市圈内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强化环境治理问题对策研究,提升区域环境质量,实现共享生态文明改革红利的目的。为此建议:以联促合,探索更多联防联控合作模式。2022年,黄石市任武汉都市圈城市生态环境合作领导小组轮值组长单位,牵头负责2022年区域合作各项推进工作。黄石要充分结合本地环保工作实际,积极主动融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推进环保资源共享、完善落地性制度、推进合作事项、促进优势互补方面下好先手棋。探索建立与周边鄂州、黄冈的合作联动模式,开展定期会商、联动执法、联合检查、重点案件联合督察、信息共享等工作,与周边地方明
5、确具体细化的环保合作事项和合作内容。在水环境保护方面,推动实施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控模式,按照自主协商、责任明晰的原则,明确黄石与周边都市圈城市相关责任,促进双方落实风险研判、事件应对、纠纷处理等各项工作任务。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加快大气环境信息共享、污染预警和防治技术协作机制建立,提高都市圈城市组织协调、空气质量预报、污染问题分析、应急准备等能力,推进区域大气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在土壤污染防治和固废处置方面,主动沟通协商,在加强重金属企业、工业尾矿等污染防控、邻界区域固废协同处置方面形成相关可行性方案,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固废减量减排措施,推进城市间固废处置设施共建,探索垃圾环保发电厂跨市共用等。
6、以联促治,明确环保联控联合执法重点。通过跨区域生态环境联合执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生态交流合作,学习周边地区先进经验,解决一批跨区域环保的堵点难点问题。一方面,明确重点点位。全面梳理黄石与周边都市圈城市交界的重点江、河、湖、库等水域,协调明确江河段之间、湖泊水域之间、左右岸、上下游管护责任,统筹管理保护目标。在跨区分界断面设置监测点位,实现闭环管理,分清污染来源和责任,跟踪核实情况,适时开展联合执法,进行专项整治,争取在短期内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明确重点企业。黄石要同鄂州、黄冈、咸宁等地的部门充分沟通协商,确定并公布在跨区分界范围内的重点企业名单,推进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工作,加强对重点企业的
7、监督性监测。同时,持续性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水环境、土壤联合执法检查,集中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以联促进,优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环境。通过常态化深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加强黄石与其它都市圈城市在人才引进、资源共享等方面互利合作与紧密联系。一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武汉、黄冈及本地高校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和引进环保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多层次节能环保专业人才,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环保科技创新提供更多渠道。二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探索和完善环保产业扶持和财税支持体系配套政策,做大做强光大、大江等一批本地环保企业,培育新兴环保产业园区,努力为环保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各类产业和园区之间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三是完善产业结构。拓宽环保产业领域,延长环保产业链条,加大环保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资本从固废领域专项向水务、大气、农村污染整治、土壤污染整治等领域转移,促进环境服务业与环保产业中其它行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行业绿色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