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会阶层固化的催化剂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社会阶层固化的催化剂论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文化一一社会阶层固化的催化剂摘要:阶级的实践活动促成了阶级文化的产生,但是文化又会反作用于该阶层,使得阶层与阶层之间难以流动,日益固化。社会阶级的固化与传承特点在教育中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关键词:文化,工人阶级,阶级固化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刚刚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就感觉很像中国的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引起了好奇就决定好好地读一读它。它是由英国学者保罗威利斯创作的田野调查式的民族志著作。由于之前对民族志这一概念并不了解,在书的前言里就对此进行了解释,研究不是从某一特定学科如教育学,社会学出发来进行概述,而是秉着一种多学科或后学科时代的精神。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它运用田野工
2、作来提供对人类社会的描述研究。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核心,也是人类学学科的明确特征,既是一种实地获得文化理解的方法及其研究技术与工具的手段,还包含着一种文化实践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书的第一部分大标题便是民族志,通过后来的阅读也发现,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写的内容大多都是和家伙们的访谈记录,作者通过与被调查者之间的交谈讨论以及观察记录,将所有的内容都以原貌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在这一部分里很少涉及作者自身的评述。整本书中,保罗威利斯的重点是在书名的副标题部分即“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他通过对英国一个工业
3、城镇一一汉默镇中的12个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小子”从毕业前两年的学校经历到进入工厂后最初几个月工作状况的研究,发现这些小子在学校里反抗学校和教师的权威,瞧不起循规生,在言行举止方面总是与学校规范保持对抗。所以,文化与阶层是他关注的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并且提出了反学校文化”的概念,这种文化是一种霸权的象征,这种文化形式促成了他们自身的反叛,强化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化,最终加剧了阶级的固化。保罗威利斯最后也解释了工人阶级子弟之所以继承父业不仅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再生产的结果更是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做出反叛的一种反智主义的结果。所以,我认为阶级的实践活动促成了阶级文化的产生,但是文化又会反作用于该阶层,
4、使得阶层与阶层之间难以流动,日益固化。这12个“小子们”是工人阶级家庭的孩子,所接受的自然也就是工人阶级的文化。他们的生活经历、社会关系等也就无法避免地打上了所属阶级的烙印。工人阶级是伴随着工场和手工业的生产而产生的,是工业革命发展的产物。因此工人阶级离不开与产业有关的活动。他们的生活经历与社会关系等都是基于他们日常的生活状态、生活环境特点而建立的。学做工选取了汉默镇为调查地,也正是因为它地处英格兰中心,具备所有典型的工业性质和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并拥有可能是历史上最悠久的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一个社会利益群体,在这个群体里,遵守的是严格的纪律,重复的是烦闷的劳动,由此便形成了
5、这个阶级特有的文化。在工人阶级的日常劳动过程中由于承受各种压力,不得不选择反抗,他们是体力劳动的代表,因此格外重视实践,他们嘲笑理论,认为实践出真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反抗权威的习惯,而这些习惯又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下一代造成影响,被下一代继承,他们反抗老师,反抗学校,反抗规章制度。这种反抗权威、蔑视理论的习惯会伴随他们一生。“小子们”在日常行为中将这些反抗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嘲笑书呆子,信仰反学校文化。在学校里不好好学习,惹是生非,以便让书呆子们臣服和恐惧,打盹、哄骗、旷课、逃学发展成为他们得心应手的一种技艺。为了找乐子,寻求刺激,他们会进行粗鲁、暴力的反社会实践。“家伙们”通过暴力最完全
6、地表现出他们对盲目或扭曲的反抗的热衷。他们崇尚和使用时尚的方式来展示和炫耀自尊和男子气概。在家伙们的圈子里,被看到抽烟是一件荣耀的事,因为它象征着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和言行,尤其是成年男性工人阶级的世界,使得抽烟这一行为成为他们反抗和排外的重要材料来源。为了更好地维持自己能继续炫耀,放假时他们会选择进入工厂打工,而在工厂劳动的过程中,他们所接触的仍然是工人阶级,抽烟、酗酒、赌博、找乐子也就成为了习惯,他们在进入工厂,走进车间,接触的是与反学校文化类似的车间文化。同样具有一种天生的反叛特性。由于在车间劳作的过程中,重视的是操作能力,所以他们之后会越来越认为实践比知识更重要,之后便愈加反抗学习,拒绝功
7、课。我认为他们其实是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工厂里进行的所有劳作最初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他们通过实践所获得的成就不过是源于工人阶级的普遍认同罢了。因此,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小子们”便处在这种无尽的循环之中,无法摆脱原生家庭文化的控制,出身于工人阶级,最终也将成为工人阶级。文化的延续性和相似性是工人子弟“自甘如此的原因。“工人子弟们认为有男子汉气质的人才受到工人阶级认同。他们并不是一群只是被动地接受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再生产命运的被淘汰者,相反,他们对学校权威的抵抗构成了一种反学校文化,这种文化的一个面向便是反智主义的态度。在对精英文化的反抗中,他们生产了自己的文化。但也正是这种文化,让
8、他们准备好以体力劳动的方式出卖劳动力,重新走入底层。保罗威利斯阐述道,这正是长久以来被工人阶级研究学者们所忽略的一部分:工人阶级最终成为工人阶级,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选择,是某种自我诅咒的结果。然而对于更在乎自身在阶级中所处地位的中产阶级而言,文凭作为社会性的掩护,是攀登社会阶梯的力量,是阶级社会的一种选择和流动性。对于那些出身条件较好,家庭教育程度较高的中产阶级的子弟们来说,他们则十分看重学习,重视文凭,并且拥有较好的学习资源。他们是优秀文化资本的占有者,同样,在中产阶级文化的日益熏陶下他们自小接受较好的教育,家庭成员从事的工作大多是理论性的脑力劳动,所以他们比较重视理论知识,重视自身
9、在阶级中所处的位置,而文凭作为文化程度的象征,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攀登社会阶梯的力量,是阶级社会的一种选择和流动性。自身程度较好,资源条件优越加上有一定的目标动力,愿意积极学习,因此他们在学校生活中自愿服从,在课堂上抢着回答问题是为了在制度中寻求上级权威的认可。他们毕业之后很多会继承父业,依然从事着与上一辈人类似的劳动,依然离不开原生家庭所属阶级。与工人阶级相对,他们的行为举止和家伙们的行为举止就会显得格格不入。所以我认为这也是阶级与阶级之间割裂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在这本书里对阶级的深入剖析,在当今社会依旧有重要意义,中国腾飞的经济背后,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巨大,其实已经明显将人们阶级
10、分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每个孩子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学生之间的阶级分化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在很多城市学校中会有很多农民工孩子,他们跟随打工的父母一起进城,但是由于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他们原有的浅显的文化知识、封闭的生活方式、匮乏的教育资源等等使得他们与其他孩子显得格格不入,很多城市中的孩子都是中产阶级的代表,他们从小生活在城市中,从小就享受着较好的教育资源,有着较好文化背景。他们的社会关系、生活圈子也都是由一些中产者构成。因此,尽管工人阶级与中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交流,但是也无法实现不同阶级之间的完全无障碍流动。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由于受到不同的阶级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关系等都离不开原生阶级。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文化并没有促进阶级流动而是使得阶级固化,阶级文化成为了阶级日益固化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