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民俗文化影像化传播的分析述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于民俗文化影像化传播的分析述评.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对于民俗文化影像化传播的分析述评摘要:近几年来,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关于讨论民俗文化和传播学关系的浪潮,继而出现了“民俗传播学”、“影视民俗学,等一些新兴概念。这些理论的产生,推动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积极作用。关键词:影像化传播;民众知识;影视民俗;大众文化传播有关民俗学的发展前景,是今年我国民俗学界颇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为此对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做出评价、把握是重要的。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导论一书中指出中国民俗学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缺陷:第一,理论准备不足。我国民俗学的孕育是在本世纪初,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就使得先驱者缺乏长期完善的理论准备。第二,肇始于文
2、学却又未能跨出文学的视野,民间文艺的研究代替了民俗学的研究。第三,解放以后,民俗学长期备受冷落,同时又受到前苏联民俗学体系的深刻影响,长期徘徊不前。第四,从世界范围民俗学理论产生的背景来考察,中国传统的民俗学,无论是研究主体和客体诸层次,都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1任骋文在民俗研究中提出了民俗学研究要有“从民俗到民识”思想转变。他提到中国民俗学界一直停留在“民间古俗”的学术取向上而没有真正意义的“民众知识”的学术取向上来,所以倡导民俗文化研究者应当正确认识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加深对“民间的知识”即“民俗”的理解2。一、影视传媒与民俗文化的现状与问题(一)“民俗学影视”与影视民俗最早对“民俗电影(
3、folklorefilm)作为民俗研究题目的应用可追溯到1934年在英国电影研究所在民俗学刊上所发的征稿启示,其定义是“有关民俗的非商业电影”。在美国,最早的民俗纪录片可溯源到1935年,但直到1970年代,“民俗电影”作品才得到民俗学界的认可。谢尔曼(S.Sherman)在1977年提出了“民俗电影”这一概念,在其记录我们自己:电影、录像与文化(1988)一书中进一步论述了“民俗学电影”的概念,并兼用了folkloristicfilm(琼斯1988)一词。在中国民间文艺协会研究部副主任黄凤兰女士的第一本专著中国民俗影视一书中,提出了影视民俗学的概念3。她认为,影视民俗学是指以影视为手段,对民
4、俗事项进行客观记录的一门科学。在张举文博士的迈向民俗学的影视与民俗研究一文中,提出了要为民俗学影视与影视民俗正名的观点。他认为“民俗电影”应理解为“民俗学电影”的简化,提出影视民俗指只存在于影视作品中的想象的民俗,是被制作人创造或改造的模仿民俗的表演4。汤拥华在民俗影视何以为学?一一评黄凤兰著中国民俗影视一文中对“影视民俗学”这一理论概念的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从一大堆以民俗为主题的影视片中,我们只能归纳出民俗学的问题和影视学的问题,怎样用影视的手段表现民俗文化的问题5o透过这些论著,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民俗事象与影视结合已成为必然。艺术地表现民俗事象已经成为民族与民俗的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同时
5、,公众的接受与实践又体现了民俗的最基本的娱乐功能。(二)表现方式用镜头来记录民俗文化,这决不是简单的机械复制,而是影视工作者通过动态的富有表现力的影像,再现民俗的原态以及民俗文化、民俗心理支持下的民俗事象的文化意义。在黄凤兰女士的从民俗影视片的特点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中,着重强调了民俗影视片对于民俗文化的表现力一一真实地记录与再现6客观自然的影像纪实,能真实地体现民众作为文化主体,对自身民俗文化的阐释和解读。此外,在罗未玮的影视作品中的民俗“在场”文章中,依据民俗的两种存在形态一一文化的和生活的,探讨了民俗在影视作品中“在场”的两种形态,即民俗作为文化符号在场与民俗作为记忆因子在场7。(三
6、)存在问题第一,本体论危机。这一问题。有相当部分民俗文化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属于无形的思想、观念等内容,比如说“龙牌会”这种属于民间信仰之类的民俗活动,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和对民俗文化理解的偏差,很难通过影像完整地保存全部信息,而成为一种“机械复制”。第二,缺乏语境关注和“两张皮”现象。黄凤兰女士在新时期中国影视民俗学的现状与问题中着重对当今的民俗影视制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析。第三,阐释的理论导向。张文举在迈向民俗学的影视与民俗研究中提出在探索理论和方法时,要思考认识论和反思人文本质。二、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在国际合作日益加强、范围日益扩大、节奏日益频繁的形式下,不
7、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及不同领域的多种力量交流、互动、协商或妥协的结果。1 .民俗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科基础。安德明博士根据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和2003年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两份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最终确立取代了“民俗”的定义8。2 .经过近几年国际、国内多方面的努力,从政府到民间在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目前的保护工作依然存在着明显的缺欠。3 .近年已有不少民俗学者的文章讨论非遗保护理论,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保护理论,还应该是能给政府和民间提供操作细则的实践方案,它的实践性决定
8、它的生命力,这则是它区别于以往民俗学研究之处9。在取得诸多成绩、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表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使得这项工作成了一个充满争议和张力关系的复杂的动态过程。三、民俗文化与大众传播民俗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民间传承,而民间传承恰恰是前大众传播的文化传递形式,周福岩博士在他的民间传承与大众传播一文中表明了民间传承主要体现为一种人际传播方式的立场,并试图通过对两种传播方式或系统从能量、力量及方向等角度所作的功能比较分析达成对民间传承和大众传播在文化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一)区别的意义在民间传承中,需要传递的信号在编码一经结束,就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或非语言形式的
9、肌肉动作面对面地诉诸于译码者的听觉和视觉。而大众传播则在编码完成之后,经过了一系列对信息进行的技术转化,最后通过媒介完成这一过程的。因而媒介传达的信息(大众传媒)与我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人际联系得到的信息(民间传承)的区别就存在于接收效果上的迥异10。(二)大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功能任何文化都离不开传播,民俗文化也不例外。11大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积极功能包括:第一,大众传媒表述民俗生活,其媒介特性促进了优秀民俗的传承。第二,大众传媒通过报道民俗活动,引起了社会公众和政府职能部门对优秀民俗传统的关注和重视。大众传媒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缺失包括:第一,有相当部分民俗文化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由于技
10、术手段的限制,很难通过大众传媒完整地保存全部信息。第二,大众传媒会由于政策、资金、技术、传播渠道等方面的原因,片面或者歪曲报道民俗文化事象。第三,为了追求画面的效果或叙事的完整,大众传媒有时会导演民俗。(三)大众传播对民俗文化传承的影响现代传媒对于民俗传承的积极影响:一、现代传媒为民俗传承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手段。二、现代传媒推动了民俗文化的发展、融合和演化。三、现代传媒早就新的民俗。现代传媒民俗传承的冲击与负面影响:一、现代传媒对于民俗的保留大于传承。二、现代传媒以虚幻的民俗替代了现实民俗行为,以文化快餐代替了民俗艺术。三、媒介霸权加速弱势民俗消亡。四、现代传媒的商业化加速民俗的商业化。(四)
11、展望与对策在即将迈入数字化的社会的今天,想摆脱现代传媒的影响,保持牧歌式的原生态民俗已经是一种奢望,我们目前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发挥现代传媒在民俗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尽可能地减少其消极负面影响12。首先,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传播人要了解民俗知识,加强自身的民俗理论修养,合理运用传播技术,尽可能地减小商业化对民俗传承的负面影响。其次,作为“民俗人”要主动学习传播知识,掌握了解现代传播的规律,熟练运用各种现代传播技术手段,为民俗传承做贡献。第三,在理论上要加强民俗学与传播学、新闻学等学科的融合,在高校开设民俗传播学、影视民俗学等,加强民俗传播规律的研究与人才的培养。最后,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在
12、覆盖面广泛的媒体上建立公共频道或民俗频道,以生动活泼、雅俗共赏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在全社会普及民俗知识。四、结语在现代社会里,离开了大众传媒,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很难开展。今天,要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扩布、保护和开发,离不开大众传媒的介入和作用,而大众传媒要达到“传通”,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对内容、角度方式进行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并努力适合受众的心里思维习惯,大众传播和民俗文化关系密切。因此,我们要强调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留住民族文化的灵魂,充分调动并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从民俗文化环境中去开展大众传播活动,从大众传播角度去思考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推广。参考文献:1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导论M.江苏:
13、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任骋,从“民俗”到“民识”略论民俗研究学术取向的转换J.民俗研究,1999(1).3黄凤兰.新时期中国影视民俗学的现状与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02(2).4张举文.迈向民俗学的影视与民俗研究J民俗研究,2007(1).5汤拥华.民俗影视何以为学?一一评黄凤兰著中国民俗影视J.中文自学指导,2005(2).6黄凤兰.从民俗影视片的特点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江西社会科学,2005(12).7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08(1).8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民间文化论坛,2007(2).9周福岩.民间传承与大众传播刀.民俗研究,1998(3).10李敬儒.大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功能一一以河北省赵县范庄龙牌会为个案J.今传媒,2009(12).11桂胜,卢安宁.现代传媒对民俗传承的影响JL湖北社会科学,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