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土巧塑万象美育润物无声:超轻黏土在小学美术中的开发与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黏土巧塑万象美育润物无声:超轻黏土在小学美术中的开发与应用.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黏土巧塑万象美育润物无声:超轻黏土在小学美术中的开发与应用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更要严格按照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打造多元化的课堂,在精准把握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将有趣、有味的元素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中,以此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构建特色美术课程是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尝试将趣味艺术与美术教学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鉴赏水平,提高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在“双减”的背景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校开设了创意超轻黏土社团课程,在如何指引、培育学生掌握美术技能,提升学生动手能力、鉴赏能力及美育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具体从超轻黏土
2、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开发与应用。一、运用课程特点,丰富美术教学纵观最近几年泥塑的教学,不难发现,超轻黏土已经被广泛应用其中。它的广泛应用源于它的特殊性能,它的可塑性极强,操作简单方便,颜色较丰富,干净环保。相较于泥土和橡皮泥而言,它的重量更轻,且具有不易沾手、容易清洗、易干等特点,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宜发挥超轻黏土的优点,引导学生在捏制各种造型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依照课程管理政策,执行课程计划,依托本地的特色资源,结合学校的传统及优势,充分挖掘校内外的环境资源,把学生作为践行美育的主体,将学校当作泥塑课
3、程开发的主阵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把创意泥塑作为活动载体,开展小学特色超轻黏土文化课程基地建设,以培养有动手能力、有鉴赏能力、有创造能力、有文化自信力的乐享生活者为目标。我校超轻黏土社团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静物类创作、食物类创作、动物类创作、人物类创作等。课程结合当地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及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单一的作品创作,也有系列作品开发。在课程开发利用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由简到难、由仿到创,通过系列的课程安排,指引学生参与其中、乐于其中,同时,通过搓、揉、按、压、捏等技法的运用,训练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和想象力。二、融合核心价值,彰显目标导向优化课程内容,体现课
4、程融合发展趋势及其育人价值,根据艺术课程内容综合性强的特点,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优化学习内容,合理设置学业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通过设置综合性学习任务、聚焦核心素养、整合相关内容、关联真实情境,将各门艺术学科学习的基本内容融入具体学习任务之中,改变传统课程在知识、技能上的相互割裂状态以及碎片化学习的现象,促进课堂教学增效提质。黏土教学和传统的美术教学有一定的区别,其任务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黏土欣赏与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黏土的艺术特色。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搓、揉、捏、按等基本技法进行黏土造型,促使学生眼、脑、手等各方面充分配合,
5、使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发展,引导学生构建新的造型表现体系。教师通过一系列过程性的黏土教学,帮助学生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搜集与分类,创作具有原创性的作品,通过艺术创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探索和团队互相帮助的意识;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提取创作主题元素,提升学生对立体物体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艺术创作活动中表达了自己的艺术梦想,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品格意识。教师围绕超轻黏土的外形特点、色彩搭配等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传统审美的理解。学校通过超轻黏土的制作,展示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黏土作品中的体现与融合,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富性。三、整合乡土资源,
6、优化课程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学领域对乡土资源关注度也日益提升,而乡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也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乡土资源与小学美术教学的深度结合,可完善和补充小学美术教学的课程资源,这对小学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促进作用。在乡土资源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在充分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之外,更易于提升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能力,激发爱乡、爱国的情感。乡土课程资源是超轻黏土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和课程活动的主体媒介,为超轻黏土课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作为美术教育者,我们应始终坚持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充分挖掘,灵活运用体现传统美学精神的艺术资源、美育资源,将多姿多彩的艺术资源与艺术课程紧密结
7、合起来。笔者所在学校超轻黏土社团活动课程的开设依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学情,从简入难,内容丰盈,从瓜果飘香到特色美食,从动物、人物到风景,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个体创作到系列作品创编等,充分结合本地特色美食、名胜古迹、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弓鱼、挑幡等(见图广图4),开设地方校本课程,紧密结合实际生活,融合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图1弓鱼图3古建筑一通仙门图4北苑贡茶(尺寸! 2.5米x2.5米)四、设计课程链条,推动课程教化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美术课程中问题链的设计需遵循四个原则:基于具体生活情境的真实性原则、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启发性原则、促进教学整体思
8、维的逻辑性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性原则。超轻黏土校本课程开发了丰富多样的课程教学活动,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如在设计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挑幡超轻黏土校本课程时,从家乡的挑幡入手,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超轻黏土技法去表现更多的非遗项目,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风采在课程开发和设计上的优势,充分考虑以乡土文化为背景,依从“设定目标一多元感知一操作实施一评价反思”进行链条式的设计,充分挖掘课程的育人元素,推动课程的教化,将设计理念设定为体验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情感、视觉、触觉的功能。在教学实施环节,通过听、说、触、感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挑幡的结构美、动作美、历史美三方面进行欣赏和学习,激励学生学习
9、运用美术语言说出内心感受,为学生的创作提供素材,从而解决本课难点。通过欣赏微课挑幡制作,让学生直观了解制作的过程及方法,了解创作的四个步骤:第一步,用黏土做出幡的六部分;第二步,用黏土做出人物形态与动作;第三步,将人物与幡相结合,完成一个完整的“挑幡”表演的作品;第四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学习合作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同时,通过师生相互欣赏作品完成分享作品评析。自我评价:学生介绍所创作作品的主题、创意和学习收获;生生相评:针对别人的作品作出合理的评价;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给予中肯的评价、建议并给作品评定星级。课程通过了解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认识挑幡的结构、动作和历史,
10、形成创作的初步感知能力;运用已学的超轻黏土技法,揉、捏、拉、切等,能独立地创作一幅表现挑幡的超轻黏土作品;培养学生关注非遗、保护非遗的意识,感受挑幡的独特美感。五、基于学生导向,探寻实施策略超轻黏土的教学重在以学生为导向,着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学习、自主创作。教师教学中,力求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与提高学生学习和感知美的能力。(一)整体观察、对比制作超轻黏土丰富的色彩、多变的造型很能引发学生兴趣。学生拿上黏土往往急于表现,什么都想做,最后却未能成功。课堂观察发现,学生不先观察、思考,急于动手制作,缺少对事物的整体观察和结构对比。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研究出可行的教学过程。如在校本课程挑幡一课中,
11、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概括幡的结构(幡箍、幡杆、幡幅、幡顶、幡斗、幡旗),然后通过微课了解幡的制作过程与方法,再通过对比决定黏土的大小、颜色,让学生运用各种技法对基本型进行单独制作后组合,最终制作出一个完整的作品。教师经过反复引导,使学生养成先观察后动手的习惯。(二)一物三变、举一反三一变,挑幡人物形象的制作中,先制作一组中人物的上半身形象,有高矮、胖瘦的区别,根据人物的特点配上服装、发型、道具(帽子、红领巾)等;二变,通过观看挑幡人物的动作美(肩扛南天松、脚踢西方柱、牙咬北海塔、肘擎中军令、手舞东风转)引导学生制作人物下半身的动态;三变,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制作人物胸针、发卡、腰扣等。这种
12、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学生创作出更为丰富的艺术形象,形成主动探索、认真创作的习惯。3.合作塑形、整体修改黏土教学中,始终有合作学习模式的影子。在挑幡教学中,学生按照教师的学习要求,分别让学生按照要求独立制作部分作品,然后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合作制作背景、幡、人物等部分。作品完成后,小组成员在校内美术展台上展示小组作品,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六、多元课程评价,构建美育课堂评价是衡量、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激励和改善、促进学生发展。结合新课标理念,我们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1 .实时评价教学过程中,评价以课堂表现、作品为主要评价对象,评价作品完成的完整度、创意等方面
13、,具体包括作品的表现方式、颜色、设计构思等。2 .比赛评价学校每个学期举办学生黏土作品展,每个学年举行黏土制作比赛,并将制作的作品在学校“六一”节时以义买义卖的方式“出售”。3 .阵地评价学校将优秀的学生黏土画挂在美术室、走道、橱窗等进行展出。今年,社团课程得到了学校的肯定与大力支持,学校为社团设立了专门的作品展示馆。优秀的作品、体现当地民俗与非遗大型合作的作品等在学校的展示馆展出(见图5)o老师、同伴、家长的“看见”,更能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提高广大家长对社团的认可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黏土虽轻,但却可以承载教师和学生的美育梦想,我们基于需求共同创建了社团;我们聚焦兴趣,共商课程内容与形式;我们打通“围墙”,让展示馆成为美育课堂;我们借助作品,推广社团活动经验;我们将乡土文化融入美育课程,构建乡土文化美育体系美育是打通“获得感”与“幸福感”之间“最后1公里”的基础教育。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手工黏土社团已然成为我校实施儿童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未来,我们将继续引导学生珍惜美、发现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