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消防隐患及防火监督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住宅消防隐患及防火监督探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高层住宅消防隐患及防火监督探析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数量逐年增长,城市可用空间有限,为了协调人口与空间之间的矛盾,城市之中高层建筑数量越来越多,不少高层建筑类型均为住宅。高层住宅相较于普通住宅,人口密度更大,结构也更为复杂,如若突然发生火灾必然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但是目前我国高层住宅中存在不少消防隐患,需要相关部门加大防火监督力度。文章将围绕“高层住宅消防隐患及防火监督”这一话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关键词:高层住宅;消防隐患;防火监督近几年,高层建筑火灾时有发生,尤其是在高层住宅之中,火灾轻则影响住宅群众正常生活,重则严重威胁住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酿
2、成不可挽回的沉痛后果。根据数据统计,每一天我国最少会发生20起火灾事故,事故不仅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而且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行秩序。火灾事故频发除去高层建筑结构及住宅人口分布过于密集等客观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高层住宅消防隐患较多,要解决这一问题,降低火灾事故发生概率,消防救援部门需要加大防火监督力度,尽可能排除建筑中存在的消防隐患。一、高层住宅中的消防隐患特征高层住宅与普通住宅结构有非常大的区别,高层住宅的结构更为复杂,存在的消防隐患远多于普通住宅,高层住宅的消防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火势蔓延速度快城市建设高层住宅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空间能够被充分利用,因此高层住宅的内部空间相当
3、紧凑,火灾发生之后,会在狭小的空间内快速要延。由于条件限制,高层住宅的通风系统和电梯井与外界相连,空气会通过连接部分渗透到住宅内部空间之中,空气会导致火势越来越大,这会缩短住宅群众的逃生时间1。例如,普通住宅的空间比较宽敞且住宅之间都比较分散,空气能够通风管道及电梯井等这类狭小的空间中流通,尽管流通速度不快,但是这种环境下,火势蔓延的速度会慢很多,时间空当足够居民进行逃生,假设普通住宅逃生时间为30s,那高层住宅的人群因为各种原因限制,逃生时间会被缩短至10s2高层住宅居住密度大,居民众多,如未提前进行逃生训练,很有可能发生推操或是踩踏事件,因此高层住宅中发生火灾事故伤亡率比较高。部分建筑商为
4、了节约建设成本,并未设置合理的通风管道,建筑内部系统中能够防烟防火的设备不多,通风管道数量不多,发生火灾的时候空气流通受阻,空间内极易形成烟囱效应,效应形成后火势会更大3。(二)建筑中可燃物多高层住宅人口密度非常大,但是居民生活需求并不会因此减少。住宅管理企业要满足居民生活要求,需要在建筑内部安装和使用必要的电力设备、管线及装修材料等。很多装修材料都具有易燃性这一特征,例如木材或是纤维等4。这些材料与明火进行反应,会导致火灾事故发生,且材料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有害气体,这种情况下居民逃离事故现场会变得非常困难。同时高层建筑中的电气设备数量非常多,高层连接电力比较困难,住宅之中有很多已经老化或是损
5、坏的设备,这些设备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如若设备出现电火,住宅内发生火灾的概率会大大增加5。(三)居民疏散困难高层住宅的楼层都很高,电梯是居民主要通行方式。但是建筑内部一旦出现事故,电梯会停止运行(火灾的时候哪怕电梯能够正常运行,疏散居民也不能依靠电梯),人员疏散主要依靠楼梯,但是楼梯层数过多,且住宅中人群密度较大,管理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人员疏散。高楼层的住户比起低楼层的住户来讲,逃生时间会延长很多,而且高层住宅中高楼层的住户会更多,一旦突然发生火灾,这些住户逃离事故现场非常困难6。而且建筑人员密度大,疏散的时候居民之间难免会出现拥挤、踩踏等各种问题,这也会使得事故伤亡率增加。二、导致高层住
6、宅消防隐患的因素(一)建筑企业不重视消防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比较复杂,建筑部门在建设的时候,为了节省和物力,会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忽略建筑中的消防设计,将建筑建设重点放在空间及外部设计上。消防设计的难度大,且需要从建筑整体进行考虑,一些招标单位对于这方面建筑设计并没有硬性要求,建筑企业在进行设计和施工的时候,因为各方面原因会忽视消防设计和施工,很多高层建筑在验收的时候并未进行消防验收,这样的建筑存在非常多的安全隐患,一旦投入使用,会对居住在其中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非常大的威胁。(二)消防通道经常被占用消防通道是火灾发生之后的“生命通道”,高层住宅火势蔓延非常快,消防救援部门早一秒到达火灾现场灭火,居
7、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能够多一份保障,但是目前很多高层住宅小区的消防通道被堵塞,消防救援部门到达小区之后无法立即进行施救,导致大量伤亡发生7。之所以会出现消防通道被堵塞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现下土地资源与人口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未完全解决,城市中人口车辆众多,但是空间却非常有限,这导致很多人将私家车停到了消防通道之中,致使通道堵塞。另一方向,很多高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欠佳,并没有认识到消防通道的重要性,对于业主私占消防通道的行为不加管理,长此以往小区内形成不良风气。消防通道被堵塞之后,消防救援部门在火灾发生之后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疏散通道,火势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蔓延,导致救援人员错过最佳营救时间8。(三)消
8、防管理责任未具体落实部分高层住宅中消防责任未落实到具体单位及具体负责人头上。住宅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管理程序众多,管理内容复杂,很多高层住宅管理单位并不是非常重视消防管理工作,出现这一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消防管理只是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管理人员数量少,但是管理工作相对来讲比较多,加上在未发生火灾事故之前,消防管理显得并不是非常重要,所以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中并不是非常重视。另一方面是因为管理单位并未将具体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及具体负责人头上,大部分管理人员消防管理意识薄弱,这使得住宅消防管理过于形式化。三、高层住宅防火监督措施(一)建筑内部设置专门的避难所高层住宅火灾事故救援工作的难度较大,由于
9、客观条件限制,消防救援部门进行灭火和救援需要耗费很长时间,住宅管理企业要保证住宅居民的安全,需要在住宅中的每一层都设置专门的安全避难场所。保证在特殊情况下(如火灾发生之后人群未能及时被疏散时)居民人身安全能够得到保障。高层住宅管理人员在进行安全避难所设置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避难所要能够与室外进行连接,设置高度要与消防云梯能够达到的高度一致(一般消防云梯能够到达的高度在15层以内)9。在设置安全避难所的时候建设人员需要特别注意,避难所和建筑内部之间要完全隔离,防止火灾事故中产生的浓烟或是有害气体漂浮至避难所之中。避辘所的门要使用阻燃材料,避免火灾延伸至避难所之中,避难所中要设置通风
10、装备,避难所的面积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避免对建筑整体产生影响,且避难所中绝对不能放置易燃物。住宅管理人员需要将避难所位置在公用宣传栏中专门标注出来,且最好在避难所内写上当地最快能够达到的消防救援部门的电话,使居民联系救援能够更加方便10。(二)加大消防安全宣传工作力度高层住宅防火监督不能仅仅依靠消防救援部门,住宅居民、小区物业及其他相关人员都需要在监督过程中发挥自身作用。消防救援部门要做好防火监督工作,首要就是提高住宅居民、小区物业及其他相关人员的防火意识,加大消防安全宣传工作力度,促使住宅居民、小区物业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火灾防范意识不断提高,火灾自救能力不断提升。要做好宣传工作,消防救援部门
11、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消防救援部门需要定期到小区进行安全知识宣传,使相关人员认识到火灾对正常生活造成的影响,使相关人员具备一定的防范意识及自救能力。其次,消防救援部门需要联合建筑管理人员、物业及居民进行实战演练,对于火灾发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模拟,使建筑管理人员、物业及居民能够在火灾面前做出正确反应(正确报警、疏散),提高住宅管理人员火灾处理能力。最后,消防救援部门需要监督物业及建筑管理人员做好防火工作,具体工作有:监督管理人员不要在危险区域摆放易燃物,教育物业要对消防通道进行严格管理,最大限度保证消防通道能够在火灾事故发生的时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进行消防宣传的时候,消防救援要善于利用新媒体
12、平台,创新宣传方式,强化宣传效果。(三)使用全新的防火设备我国过去在建筑中配备的消防设施主要为消火栓,高层建筑中一旦发生火灾,火势相对来讲都比较大,所以消火栓并不完全适合高层建筑。住宅管理人员要保证高层住宅发生火灾之后,内部空间中设置的防火设备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需要引入新的消防设备。目前我国民间能够购买到的最新消防设施相较于传统消防设备来讲,喷水量更大,同时可以自动检测着火点,灭火效果远高于传统灭火设备。当下高层住宅中经常用到的灭火设备是自动感应喷洒装置,这一技术是由管理人员将自动感应喷洒的装置安装在建筑中的每一楼层中,在建筑内出现浓烟的时候,系统自动感应到之后会马上进行发出火灾警报
13、,同时自动启动喷洒。(四)完善消防监督体系高层住宅发生火灾事故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建筑,消防救援部门要减少住宅中火灾事故的发生概率,尽可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除去宣传之外,还需要加大建筑消防管理监督力度,构建完整的消防管理监督体系。管理部门需要将消防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管理企业每一个负责人头上。物业要定期对建筑内部消防设施进行维护,确保消防设施能够正常运行,减少火灾事故发生概率。必要的时候,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建筑管理具体情况,建立有效的消防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物业管理人员个人绩效挂钩,提高管理人员消防管理积极性,提高相关单位消防管理效率和质量。四、结语总而言之,在当下高层住宅火灾频发,事故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背景下,相关部门需要提高对高层住宅防火监督重视,完善消防监督体系,使住宅管理单位能够及时发现住宅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引入新型灭火设备、减少可燃物存放量、建立安全避难所的方式完善建筑保护体系,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