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生本”落实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谈“生本”落实策略.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试谈“生本”落实策略学习中,“生本”优于“教本”“师生”,应该已是共识。对“生本”的提倡也已经颇有年头,但落实起来似乎不容易。常见的如“一生本就容易放羊”“一收紧就容易讲授”。核心素养背景下,学习任务驱动、大单元教学主张下,“生本”教学获得了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设想,或者说,我们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或有必要再探讨一番。一、内容可选择,大单元有纵深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个性差异更加明显,学习内容上的可选择,成了“生本”落实的重要前提。即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擅长的内容展开学习,而未必都要整齐划一地进行。统编教材中这种“可选择”非常常见。比如单元篇目之加星号不加星号(约等于课内学习或课外学习,或
2、说教读课文、自读课文),比如“单元学习任务”中几个任务“选做”一个,写作的几个题目中选写一个。同时,“大单元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就可以不局限于某一篇目,而能在整个单元所有文本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有感悟的内容来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必修上册的“情景交融”学习任务,学生可以选择荷塘月色或故都的秋或我与地坛或赤壁赋或登泰山记或其中几个文本,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更不用说整本书阅读那个容量,更不用说“家乡文化生活”或“信息时代语文生活”等更为开放的容量。即使学习任务本身,它往往也是“可选择”的。类似于“选择课文中你最有感触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时常可见。像必修上册第八单元“收集词语”“制作
3、词语卡片”,莫不如此。言下之意是,只要我们不由着惯性去“确定”“指定”学习内容,而是根据统编教材的要求,就能比较方便地摆脱长期以来“教本”知识或“师本”知识的相对固定的内容、单向传输的路径。二、过程能生长,因生而变而生指的是学习过程不是预设过多,而是开放、变化的。这种开放、变化的推动力量是学生的学习。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及学生的提问,在学习过程中“创生”新的学习内容。这看起来仿佛是说老师开始预设的学习任务不能“过满”,更不能“过死”,要留有可变化余地、空间,或者即使预设比较“满”,也能够适时作出改变,但这个层次的“生本”可能还是失之浅层。这里的意思是一一学习过程中的内容,就是由学生的作业和
4、问题中产生。即在批阅学生作业之前,在审看学生问题之前,老师基本上是不知道下一步学习内容的。比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老师布置学生写“300字学习之道小论文”,批阅作业后,老师写成了如下的作业反馈,这种学习内容就是课程的过程性内容,针对性强,体现出周到的“生本”服务意思。摘录大意如下:“300字学习之道小论文写作”反馈一、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是论述的内容“过大二如果能够切入点小一些,300字就更合适;否则就容易说“空”,说得大而无当。二是新意还有欠缺。即同学们已经非常重视“新意”,有不少同学写得有新意,要赞的;但也有少数同学没能突破原有的思维范畴,还需要深入细致地思考。三是表达可以更加简洁一些。不必绕弯
5、子,不用“引入”“导入”之类,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少一些修饰,少一些抒情。“用思想说活”,不要用“故事”说活。二、比较好的现象1.不少同学都能建构“自己的”论述。比如下个自己的定义、”名词”,然后展开论述。比如:“内”“外”驱动力,“浅”“深”学习境界,“习术”与“明道”,“己爱”“私爱”“大爱”一一当然,话说回来,也要留心“硬造名词”,即如果我们要按自己的框架去说,一定要使之“合理化”,要把它们“说通”。不要给人诟病为“生造”词语。2 .基本上都能有课文的依据或“背景”。3 .能围绕自己提出的观点展开论述。即能展示“论述过程”。三、值得学习的观点或题目(括号中是老师的评论)某同学:学习境界高
6、低、作用大小也有层次之分。第一境界乃“责任式学习”第二境界乃“兴趣工学习”第三境界乃“提升式学习”(内容结构非常清爽,语言表达非常清晰。且有“新意”。是好的论述表达和思想内容。)某同学“黄花松柏皆吾师工还有审看学生提问后作出的回应,更是直接的“因生而变而生二一一当然,这种内容也并不算“新奇”,跟之前老师们常做的“作业反馈课”“答疑课”相近。只是我们现在把它们的地位“提升”到课程的位置,甚至把它们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彻底改变那样“我说你听你记住”的学习方式,努力实践“你不问我就不说”即“不愤俳不启发原则。进而言之,“生本”固然体现在服务学生,解答学生疑难,回应学生作业,但也非常希望借此“督促”学
7、生自主学习,能以更积极地姿态认真写作业,努力提出更多更高质量的问题,实现更高层次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作用一一是你的作业、提问在决定老师的“服务”“教授”。三、结果要开放,多展示求创新相比通过尽量详尽反馈学生作业、努力一一回应学生提问来“陪伴”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更主动学习之外,还有一种重要激励手段,那就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展示。换句话说,我们要努力改变“一对一或多对一”的考查评价样式、标准,不要把“记忆量”作业评价的标准,而把“创新创造”“多样有个性”作为学习成果评价的重要指标,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努力创新。一一只有创新,才能真正让学习充满激情,富有力量。让学生体现到学习的艰难与美好,进而明白学习的
8、真正意义。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彼此间看到同伴的学习态度、创造内容,进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一一大面积的有深度的“生本”,会使学生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学互进”氛围。于是更有利于“生本”的实现。比如我手头这个案例,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对同学间的展示的感触:课堂上基本分为同学见解和老师补充。大家思维很活跃,总能提出独到见解,让人眼前一亮。/打开了思维,挺好的,通过论坛、发言(同学们的各种启发),了解了很多。/能从其它同学处听到很有“新意”的发言,但自己做作业时感觉却几乎毫无想法。/上课的时候能感觉到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思维火花的碰撞,真奇妙。/让同学上台进行“学习论坛”的讲解很有意义。概括地说,“生本”的落实,困难之处有两方面:一是要根据学生的作业与提问“及时”且快速地从中提炼新的课程内容,对老师是一种考验;二是要把“生本”落到每位学生身上,要费很大力气。但这样的“生本”相对“教本”“师生”,对学生来说,无疑更具学习意义,更符合核心素养培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