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统治下的儿童境遇——以宗教和奴婢为讨论中心.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20080 上传时间:2024-03-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元统治下的儿童境遇——以宗教和奴婢为讨论中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蒙元统治下的儿童境遇——以宗教和奴婢为讨论中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蒙元统治下的儿童境遇——以宗教和奴婢为讨论中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蒙元统治下的儿童境遇——以宗教和奴婢为讨论中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蒙元统治下的儿童境遇——以宗教和奴婢为讨论中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蒙元统治下的儿童境遇——以宗教和奴婢为讨论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元统治下的儿童境遇——以宗教和奴婢为讨论中心.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蒙元究台下的J腐遇一以宗撕口奴婢为讨论中心笃信宗教、父母之命,相对自由的宗教政策,僧侣享有的特权以及僧籍制度混乱是大批儿童投身宗教的重要因素。元代蓄奴风气盛行,儿童奴隶尤受欢迎,战争与掳掠、人口买卖、朝廷拘刷等都是造成大量儿童沦为奴隶的原因,儿童奴隶的境遇困厄。儿童:宗教;奴婢儿童作为弱势群体,自主能力尚弱,儿童的生活境遇很容易被各种社会因素所左右。受社会上宗教兴盛和蓄奴风气的影响,元代不少儿童投身宗教,有些沦为奴隶,脱离了儿童正常的生活轨迹。一、宗教兴盛导致许多儿童投身宗教(一)儿童皈依宗教现象较常见元代是一个宗教发展相对自由的时代,受此影响,这一时期儿童投身宗教的情况比较常见。当时许多著名

2、的宗教人员等都是自幼投身宗教的。如长春真人就是“未冠出家。”1卷上:1惠和的门人刘志深也是“自幼入道。2卷908;9697也有女童自幼出家,当时著名的女禅师寂照甫五岁出家,礼本州岛广济院赵守道为亲教2卷1705:252章丘(今属山东)王德的三女儿才九岁,就祝发济南永安院”3卷8:282。副万户赵伯成的小女儿“幼为比丘尼”4卷15:137。据记载,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至二十八年间的次户籍清理中,江浙地区仅鬲兴一路就清查出私人寺院的“道民、行童2700人5卷16:2911,可见儿童投身宗教情况的普遍。在投身宗教的儿童中,有些是出于自愿的,也有很多则是被迫投身其中。1 .笃信宗教,自愿投身宗教

3、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不少人自幼便对宗教有着浓厚的兴趣,自愿投身其中。如径由元叟禅师自幼便“雅不欲泊没于世儒章句之学,十一岁时“从叔父茂上人,得度于余杭之化城院,十八受具戒6卷28:1024。龙翔集庆寺笑隐禅师七岁游僧舍,见佛像班作礼,瞻恋忘归,九岁时就离家依伯父云上人于本郡之水陆院祝鬓,礼云之徒彰上人为师,寻受具戒工6卷28:1030大庆寿禅寺住持秋亭禅师“自幼不茹荤饮酒,每慨然怀出尘之想。父母不欲违其志,七岁即令出家,礼本府开元寺须公为师。-6卷28:1047王眉叟是元代名誉一时的道,王祎说他“自幼笃志于道,人莫不以远大期之。”7卷13:335蟀玄卿生而不凡,不类群儿,“雅不乐纷华,年十二,

4、辞家入道龙虎山。6卷29:1056陈可复自幼有从道之心,年十四,从观妙葆真先生。8卷3:495汤阴(今河南汤阴)苗氏,始自妙龄在家剪发,澄心入道,素志疏淡,冥慕宗门。9卷21:8712 .长辈迫使儿童投身宗教父母迷信宗教是儿童投身宗教的又一原因。佛真妙辨广福圆音大禅师,十岁时病危,他的父亲在神灵前许下愿望:“若幸而有疼,当遣之出家”,禅师果然病愈,之后就被送到了乡里的乐闻寺,“礼寺僧端公祝鬓,寻受其戒。6卷28:1014党项人刘沙剌班,其女刘宣奴病危,其母认为“医无遗策矣”,应该让刘宣奴出家为尼姑,脱离“积业”,寻求活路。10卷19:13再如道士黄石翁自幼体弱多病,“父母强使为道士”11卷2:

5、30o汴梁(今河南开封)栖云观女冠李妙元,“父早没,与母王氏俱入道工12卷17:632道士彭南起六岁时,被父亲带到当时的道教圣地豫章西山,六年后又让他“入城府学于紫极宫,遂为道士。131046家庭贫困促使父母将子女送入寺院。投身宗教,既可以寄身其中,又可以解决衣食住行。郑思肖曾描述过这样的情形:迩来仙佛之居数倍多于三十年前,而率皆富者避身,穷者窃食焉,非真心出家工14卷1:150道士唐洞云是宋朝参知政事质肃公介的后人,因“世远家寒,父母遣从老氏学。15卷14:573此外,一些生长在程斯林家庭的儿童信仰伊斯兰教。元代社会存在不少穆斯林,这些人虽然服饰、语言与华人无异,但始终保留着伊斯兰信仰,并世

6、代相传。元代文人形容伊斯兰教徒“求其善变者则无几也。居中土也,服食中土也,而惟其国俗是泥也”16卷53:251,讫元世,其人遍于四方,皆守教不替”17卷332:8625。穆斯林之家的子女都是自幼信仰伊斯兰教,“严信其教,虽适殊域。传子孙累世不敢易18卷1:450。也有一些非回回人的儿童信仰伊斯兰教,如安西王阿难达,“幼受一穆斯林之抚养,妇依伊斯兰教,信之颇与。19385阿难达自己信仰伊斯斐教,终日在礼拜寺中诵可兰经,命蒙古儿童行割礼,宜伊斯兰教于军中19385-386.(二)儿童阪依宗教的政治背景1 .元朝统治者采取宽容的宗教政策元朝统治者采取宽容的宗教政策,为宗教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当

7、时的佛、道、伊斯兰教、也里可温教、犹太教都十分盛行20大蒙占国的创始人成吉思汗对各种宗教采取宽容态度,实行兼收并蓄的政策,从而使各种宗教尽为其所用。志费尼对此记载道:“因为不俗宗教,不崇奉教义,所以,他没有偏见,不舍一种而取另一种,也不尊此而抑彼;不如说,他尊敬的是各教中有学识的、虔诚的人,认识到这样做是通往真主宫廷的途径。他一面优礼相待穆斯林,一面极为敬重基督教徒和偶像教徒。他的子孙中,好些已各按所好,选择一种宗教:有皈依伊斯兰教的,有归奉基督教的,有祟拜偶像的,也有仍然恪守父辈、祖先的旧法,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但最后一类现在只是少数。他们虽然选择一种宗教,但大多不露任何宗教狂热,不违背成吉思

8、汗的札撒,也就是说,对各教一视同仁,不分彼此。2129和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也对宗教采取宽容态度。据马可波罗记载,忽必烈认为世人信仰四大先知,即基督教徒信仰耶稣,回教徒信仰穆罕默德,犹太教徒祟拜摩西,佛教徒信仰释迦摩尼。而他本人对这四大先知都表示敬仰,并希望他们中的一位能够对他进行护佑。2287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对待各种宗教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蒙元统治者的宗教政策。元人刘岳申云:“元有天下,嘉惠黎庶,怀柔百神,凡前代所以为民事神者,有举无废23卷6:312o这表明当时的宗教相当兴盛。在这样种社会风气下,不少儿童或主动或被动地投身宗教之中。2 .元代僧侣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享有赋役优免权元代的

9、宗教人员往往享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享有赋役优免权。蒙思明在研究元代社会阶级,认为上层阶级之组成,乃由五种不同集团之结合,即贵族、官僚、僧侣、地主、富商是也”241160元朝围绕着梢侣纳税、免税和当役、免役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元统治者对于僧侣、寺院的赋役政策也历经多次反复,但总体上而言,僧侣在承担徭役赋税方面是享有优免权的。蒲道源就曾感叹:“今之为民者六,老佛之徒,实天下之幸民也。盖其为民,无赋役之供,王者之系,恣其所之,无不如意25卷19:156。郑介夫有云:今僧道不蚕而衣,不耕而食,皆得全免繇税”,“僧道恃无差发,因而广置田宅,侵夺民役,为祸不小”26卷67:940。危素更指出国家崇尚佛学

10、。与之土田,蠲其徭役,使其徒坦坦施施而无所忧26卷68:944。僧侣可以享有赋役优免权使当时的人们乐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道观或寺庙。如至元二十七年(1290)至二十八年间的一次户籍清理中,江浙地区仅嘉兴一路就清查出私人寺院的“道民行童2700人5291K至元二十九年(1292),江浙行省的文书报告中称:“有气力的富家每并百姓每等,或见兄弟、孩儿每里头,教一个做了和尚、先生呵,做属和尚、先生每的田地这般不纳税有。又占种着系官田地也不纳租子有27卷29:719针对这一现象,至元二十九年(1292),杭州行宣政院规定:“今后如有披剃之人,如是通晓经文,或能诵颂书写,或习坐禅,稍有能,方本寺住弟、孩儿每

11、里头持耆老人等保明申院,以俟给据披剃,无得将李兰奚、逃驱、避役军民、来历不明人等影射朦胧,请给文凭,披剃违错。28卷3:1132这一政策的制定,虽然规定了申领度牒的儿童必须通晓经文、具备书写能力以及演习规仪方面的功底,且要有本寺观住持或者是耆老的保举推荐,但对于如何处置违规披剃等行为却丝醴没有提及,实际上,这一政策形同虚设。3 .元代僧籍管理制度混乱元代僧籍管理混乱为儿童投身宗教提供了极大便利。元代的僧籍管理制度经过数次的变动,且形同虚设。如忽必烈时期,主要实行的是试经给牌制度,规定“僧人每三年一次试五大部经27卷29:703,凡是能够“通五大部经者为中选”29卷6:106,但实际上,试经给牒

12、制度形同虚设,许多出家僧人甚至都不识文字。忽必烈曾“诏僧人入内念经行香”,当时的侍臣奏言“梢多不识字”,而忽必烈则打圆场说“但教舒展拭去尘埃,亦有功德”30卷22:452。至元二十九年(1292),行宜政院接到来自杭州的奏报,称近年来有一等不谙经教、不谙斋戒、不曾谙练寺务避役之人,用财买据,冒然为僧”28卷3:1132。为了杜绝私度明度之风,元政府在至元二十九年又实行保举剃度制,规定凡是披剃之人,需要有“本寺住持耆老等保明申院,以凭给据剃度28卷3:1132n政府虽然规定了剃度出家需要有人保举,但是对于私度贿度现象却没有给出任何实际可行的处罚措施,而保举制度也并未很好实施。大德七年(1303)

13、,郑介夫曾上书称.归附以来,僧道兼无凭据”,并建议元朝政府仿照宋代的做法,实行官卖度牒之制,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26卷67:927。这一建议在成宗时期虽未被采纳,但到文宗时,这一建议被采纳。至顺二年(1331),浙西发生水灾,元政府的救荒措施之一就是“给僧道度牒一万道”29卷35:780,并将其卖之以活民。当时的湖广行省桂阳路儒学教授张光大即指出:今朝廷亦降度牒,发下诸郡,但为僧道者,每道纳免丁钱,至元中折纳钞五锭”,“愿为梢道者,每度牒一道,以免丁钱约量出米若干,永著为令。”31卷8:9这种只要缴纳不多的钱粮即可获得度牒的制度,给年纪尚幼,还不识经书的儿童投身宗教提供了机会。此外,元朝的度僧

14、仅针对汉地佛教僧童,而藏传佛教僧人以及色目僧人在元朝建立后不再需要国家公度。这也是导致儿童纷纷投身宗教的原因之一。二、蓄奴风气的盛行导致许多儿童沦为奴隶(一)元代儿童奴婢尤受欢迎蒙古族在入主中原之时,仍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蓄奴之风盛行。蒙元统治者承认奴婢的合法性,明确规定奴婢之家永为奴婢,“盖国初平定诸国日,以俘到男女匹配为夫妻,而所生子孙永为奴姊,又奴婢所生子,亦日家生孩儿。”32卷17:208奴婢被看成是奴隶主的财产,蒙古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往往肆无忌惮地掠夺奴婢,以至于元政府规定“乙未年”(太宗七年)以后,“壬子年”(蒙哥汗二年)以前没有独立户籍的奴婢仍属奴婢主所有,而其他均为国家良民28

15、卷34:1186.在所有奴婢中,儿童奴婢是最受欢迎的,当时社会上有这样一种风气:“北人女使,必得高丽女孩童。家僮,必得黑厮;不如此,谓之不成仕宦”33卷3:63。这一点也可以从儿童奴婢的价格高于成年奴婢可以看出。据元典章卷49记载,当时一个十五岁的童女相当于五匹马或五头牛,一个十五岁以下,十岁以上的童女则相当于三匹马或三头牛的价格28卷49:1642。而一个十岁的男孩可以卖五千钱,“大孙十岁卖五千,小孙三岁投洁漪”34卷1:661u洪用斌根据元典章卷49中的记我,对女童奴婢价格进行折算,得出两个年龄段的女童奴婢价格分别为白银81.25两和48.75两;而一个成年女奴婢的价格则为20两白银甚至只值一顿饱饭;男奴隶中,4岁到10岁的男童折合白银1-2两,属于中等价35。洪先生的折算方式、准确性如何我们暂且不作评论,结合其得出的结论以及相关的史料,可以看出儿童奴婢的价格确实比较高,儿童奴婢非常受欢迎。(二)导致儿童沦为奴婢的三大主要社会因素1 .蒙古人在战争中往往掳掠儿童作奴婢元朝军队在对外征伐的过程中,往往掳掠儿童充当奴婢。如成吉思汗在攻下不花剌时,将城中的“幼小子女,贵人和妇箱的子女,娇弱如丝柏,全都沦为奴婢”1985:攻下花剌子模后,其城内的孩童和妇福均沦为奴婢19101,多桑蒙古史记载:“施雷在平原施金座继则分别男女幼童,配置诸宫惟工匠四百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