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的发病机制.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19034 上传时间:2024-03-3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核病的发病机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结核病的发病机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结核病的发病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核病的发病机制.docx(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结核病的发病机制结核杆菌入侵宿主体内,从感染、发病到转归均与多数细菌性疾病有显著不同,宿主反应在其发病、临床过程和转归上具有特殊意义。结核杆菌伴随微小飞沫吸入而入侵呼吸道的结核杆菌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结核杆菌被吞噬后可阻止巨噬细胞内吞噬体和溶酶体的融合,从而避免被杀灭。但巨噬细胞以及来源与外周血的树突状细胞均是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可以释放细胞因子,在局部促进炎症过程,进入局部淋巴结后则可诱发更进一步的T细胞应答。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CMl)对结核病发病、演变及转归产生决定性影响。CMl是宿主获得性抗结核免疫力的最主要免疫反应,它包括巨噬细胞吞噬结核杆菌以及处理与递呈抗原、T细胞对抗原的特异

2、性识别与结合以及因此而增殖与分化、细胞因子释放和杀菌等过程。迟发性变态反应(DTH)则是宿主对结核杆菌形成免疫应答的标志。DTH是Koch在1890年观察到的重要现象,用结核杆菌注入未受过感染的豚鼠皮下,经10-14日后出现注射局部肿结,随后溃烂,形成深溃疡,很难愈合,并且进一步发展为肺门淋巴结肿大,终因全身播散而死亡。结素试验呈阴性反应。但对36周前受染、结素反应转阳的豚鼠注射同等量的结核杆菌,23日后局部呈现剧烈反应,迅速形成浅表溃疡,以后较快趋于愈合,无淋巴结肿大和周身播散,动物亦无死亡,此即KOCh现象。其解释是前者为初次感染,机体无DTH,亦无CMI;后者由于事先致敏,出现剧烈的局部

3、反应,是DTH的表现,而病灶趋于局限化,则为获得CMl的证据。尽管如此,大部分感染者体内的结核杆菌可以持续存活,细菌与宿主共生,感染者不发病,处于结核潜伏感染状态,生活在流行区的大多数感染者发展至T细胞反应期,仅少数发生原发性结核病。宿主的免疫机制是抑制细菌增殖的重要因素,倘若免疫损害便可引起受抑制结核杆菌的重新活动和增殖。结核杆菌在巨噬细胞内的最初生长,形成中心呈固态干酪坏死的结核灶,它能限制结核杆菌继续复制。固体干酪灶中包含具有生长能力、但不繁殖的结核杆菌。干酪灶一旦液化便给细菌增殖提供了理想环境。即使免疫功能健全的宿主,从液化干酪灶释放的大量结核杆菌亦足以突破局部免疫防御机制,引起播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预防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