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设计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设计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开展,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开展使得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落差拉大,人口迁移和流动日益频繁,大量农村中青年为了改变生活困境、提高生活质量而远赴兴旺地区务工,而他们的子女那么因为多方面原因滞留家中,因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一一留守儿童。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父母的远离深刻影响着这些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安康开展,本
2、综述搜集整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初步进展一个梳理,希望有利于理清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缺乏,以方便后续学者的研究。一、概念界定虽然社会各界给予农村留守儿童高度关注,并且进展多角度的报道,然而就“留守儿童这一概念仍然缺少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的定义(潘璐叶敬忠,2009),根据不同的研究实地取样情况,以及不同的研究着眼点,对留守儿童的概念也有着不一样的定义。(一)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共识就概念而言,学者均认为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被留在农村家乡的儿童。有学者专门就留守儿童的概念进展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对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是以流动儿童为参照的,同时指出,留守儿童
3、比流动儿童复杂的多,因开阔视野,从多个维度来界定留守儿童的概念(林培森袁爱玲,2007)o(一)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分歧当前对于留守儿童的的概念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义。1 .父母外出现象现有的研究对于这一标准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是其父母双方常年外出而被留在家乡的儿童才可称为留守儿童;当然大多数学者认为,父双方只要有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人照顾的孩子就可称为留守(罗静等,2009)o2 .留守时间就留守时间而言,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角度。有的学者描述过于模糊,如范方用到的是常年外出这一词;也有学者用了具体时间,吕绍清那么以半年作为标准。然而终究是以一个累加的时间还是一个连续性的时间
4、,并没有明确的研究。3 .儿童年龄维度现有研究对于儿童年龄维度的使用差异较大,丁杰、吴霓等认为在616周岁之间;吕绍清那么认为在读初中或小学阶段;范方认为在未成年阶段;段成荣、周福林认为在14岁以下;于小燕那么认为在416周岁之间。4 .留守地域留守地域是其留守状态的一个表达(潘璐叶敬忠,2009L一般人认为只有农村才有留守儿童,但一些学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农村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概念混淆,因为城市中依然有留守儿童的存在(吕绍清,2006)o(三)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要面对和妥善处理的社会问题,考虑到目前对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中一些基本特征尚不统一
5、和明确,本文将先尝试对其进展初步界定,以方便后续述评。参照?联合国儿童公约权利?的规定,本文将留守儿童的年龄阶段界定为018周岁。就农村而言,农村比较显著的季节性返乡有三到四个月的时间间隔,因此可以认定,三个月以上不能见到父母其中一方或者父母双方的可称为留守。因此,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是:农村地区未满十八周岁因父母一方或父母双方在外长期务工(超过三个月)而留在家乡交由他人监护的儿童。二、国外研究现状就国外而言,更多类似研究是从移民角度去考虑的,研究说明移民家庭中儿童会具有更多心理问题行为和更高的犯罪行为(MagWaza,1994);也有研究说明,移民国外的儿童在自律、权威、孤立、拒绝、疏远
6、、梦想等方面呈高相关(BaPtiSte,1997)。然而国外并没有类似中国一般出现大规模留守儿童的问题,涉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相对少许多。就留守儿童对策而言,有美国学者提出,可以开展团体咨询和治疗,开设父母教育课程,加强学校之间的连通性,给儿童推荐书籍以及提供生活上的“代理妈妈等(Bond,1998;Murray,2003;Tully,2007)o三、国内研究现状(一)多学科化研究1 .各学科研究概述就社会学而言,更多地注重农村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取向(高中建,2008)、社会化功能以及社会治安问题(张德乾,2007);就人口学而言,更关注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领域;医学那么关注留守儿童的贫血患病情
7、况及饮食习惯(文育锋,2008);法学那么聚焦于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和法律保护(周鑫,2007);2 .教育学角度就学业与校园关系方面,研究说明父母的离开,尤其是母亲的离开,学业成绩确有显著下降(吴霓,2004);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容易下滑(叶敬忠,2005);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兴趣不高(庄美芳,2006;范先佐,2005)o就道德开展与师生关系方面,有研究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在不和谐师生关系方面、不和谐同学关系方面得分指数较高;同时,校园暴力得分指数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尤其以小学生最为严重(高文斌,2007)o诸如其他领域还有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模式、教学管理、教学困境等方面(程方生,20
8、08)o3 .心理学角度首先是心理安康方面,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更易出现心理问题,他们在躯体化、恐惧、敌对、偏执、强迫和人际关系就敏感问题上得分较高(王东宇,2005);初中儿童心理安康状况好于小学留守儿童,高中又好于初中,年龄越小心理问题越突出,同时男生的病症强于女生(黄爱玲,2004)。在自我意识方面,留守儿童自尊较低,有强烈的自卑感(范方,2005),同时他们对自身评价偏低,幸福感明显偏低(赵红,2006);梦想、合理化、退避、求助、解决问题、自责依次为他们采取的应对方式(段玉香,2007);有盲目的对抗心理,大多对父母充满怨恨(范先佐,2005)O在情绪与社会行为方面,留守儿童的情绪较
9、不稳定,孤独感是他们报告最多的情绪体验(王良峰,2006);相对表现出较多的违法和违纪行为(刘霞,2007),社会适应不良的问题突出(黄爱玲,2004),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问题(王良峰,2006)。诸如其他领域还有人格、社会支持、家庭等方面。(二)关于对策的研究现有研究基于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在现有体制不变的背景中提出了一些缓解或改善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方面以学校为依托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家长学校、监护人培训机制;心理咨询和辅导;建设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开设生活指导课、心理教育“导师制;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课;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等等(曹加平,2005;叶敬忠
10、,2005)O2.社区方面研究者认为,社区是留守儿童支持行动的重要力量和依托(潘璐,2009)。社区可以建设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政府或妇联、团委等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替代性活动为留守儿童建设代理家长;各类慈善扶贫机构可以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开展各种留守儿童的支持行动,例如生产活动互助小组、爱心亭等(叶敬忠,2005)O也有研究者提出,应当加强农村公共娱乐场所管理和整治(罗仕方,2004L3.家庭方面父母和家庭在儿童身心成长中起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否外出务工,父母都应给予子女成长中的关爱和指导。在活动安排上,父母应尽力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性,父母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在外出期间,应增加回家
11、的频率,病通过各种通讯工具与子女增进交流沟通;父母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联系,时刻了解子女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家庭的温暖(蒋平,2005;程良道,2005)o5.制度政策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当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改革目前的户籍制度;二是改革当前的农村教育体制。具体建议方面,有学者提出应开放城市公办学校,使农民子女能在城市顺利入学(项继权,2005);也有学者认为应当积极鼓励民办教育的开展,使其成为除开放公办学校以外的另一个接收农村子女入学的渠道(张利萍,2006);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建设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配合的教育协调机制,实行义务教育一卡制或义务教育券,将
12、义务教育经费结算到具体的受惠对象(黄祖辉,2006)o专家们同时指出,应当以政府为主体,进一步制定完善相应法律条文,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强化父母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职责,形成一个关心关爱儿童的环境(叶仁莉,2006)。四、小结通过以上整理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进展取得很多的成果,其中对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有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然而还是存在一些缺乏:首先是研究对象的片面性,学者更多地是基于当前留守的儿童进展研究,往往忽略了曾经有过留守经历的儿童,同时,研究者大多基于本地货单个地区进展研究,造成概念的混淆,使研究缺乏普遍性;其次,多数研究者更多专注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因素
13、,他们首先将留守儿童看做一个问题,而忽略了留守经历对他们生活积极的一面;第三是研究内容的分裂,有的研究单纯注重社会制度角度,有的研究那么更多地偏向于心理学方面,缺乏系统的观点。笔者认为,应当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把各方面都结合起来,才能更有利于研究若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最后,科学研究其目的在于创造新的知识,现有的研究那么专注于现状,缺乏开展的眼光,多数研究依然是照搬前人结论,或是停留在前人观点,并无更多地开展和建树,这无论从科学研究的本质还是从解决问题的实质,都是无益的。参考文献:1 .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 .林培森袁爱
14、玲.全国留守儿童终究有多少J.现代教育论丛.2007(4)3 .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4 .范方.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5 .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6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3)7 .于小燕.单亲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广西党史.2006(12)8 .高中建孟莉艳.论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念的培养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1)9 .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问题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
15、10 .文育锋.皖南农村留守儿童安康状况的研究J.现代预防科学.2008(35)11 .周鑫.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M.?法制与社会?编辑部.2007(10)12 .吴霓丁杰唐以志.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UL教育研究.2004(10)13 .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2005(15)14 .庄美芳.“留守儿童学习品质与现状调查报告几中小学图书馆情报世界.2006(11)15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时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6 .高文斌王毅王文忠刘正奎.农村留守学生的社会支持和校园人际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7 .程方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江西的案例J.教育学术月刊.2008(6)18 .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安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19 .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安康水平分析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5)20 .赵红罗建国.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及自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几中国安康心理学杂.2006(14)21 .段玉香阎平.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方式的研究北中国安康心理学杂志.2007(15)22 .王良峰张顺.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27)23 .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