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与逻辑思辨的共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国情怀与逻辑思辨的共舞.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家国情怀与逻辑思辨的共舞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命题解读对2018年全国卷作文命题不能孤立地看,要与2018年全国其他两套试卷的作文命题横向比较,也要与近年其他全国作文命题纵向比较。近年高考作文命题有两次重大变化。(1)随着对新材料作文题型的深入研究,201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了“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概念。2015年小陈举报父亲涉及“情与法”的矛盾、2016年孩子考试成败涉及“奖与惩”的矛盾,2016年小羽创业致富涉及“为己与为人”的矛盾,这些都隐含着对比思维,属于“二元对立模式:2015年社会职业的“三种风采”、2016年语文学习的“三种方法”,这些都强调主次矛盾的比较,近于类比思维。
2、由此可见,2015年与2016年高考作文命题强调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养成。(2)随着“四个自信”理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提出,2017年高考作文体现了“中国视角”“中国故事”“中国话语”这一特色。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12个关键词、呈现“中国文化”的6句古今名言、体现“中国制度”的“我看高考”或“我与高考”,这无疑“分进合击”地阐发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核心理念。当然,“自信”不能“盲目”,2017年全国高考作文的3道命题,从“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等引导语或提示语来看,仍然保持着对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的高要求一一
3、但这些要求,至少在直觉的观感上已经让位给“小我与大我”“青年与国家”等家国情怀的强调。2017年作文命题所造成的这种与2015年、2016年作文命题的断裂感,令一些师生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作文类型陷入迷思。2018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则体现了2015年、2017年这两种变化的延续与融汇。按照孙绍振教授的说法,至少2018年全国卷作文命题“这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对立的作文题,题目提供了改进飞机相反的两个方向矛盾转化的条件是,那些着弹多者,往往很难返航:这道命题基本不涉及“家国情怀”,而侧重强调对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要求。这无疑是对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最直接与最直观的继承。从形式上
4、看,2018年全国卷“3句标语”更近于是对2017年全国卷“6句名言”的继承和发扬,只是时间段从上下5000年压缩到改革开放的40年,其指向也从泛在性的“中国文化”及其体现的中国传统精神聚焦到“中国道路”及其体现的中国当代精神。这道作文命题更多体现的是对正能量的张扬,而非对“二元对立”的强调。可以说,这是对2017年“家国情怀”最直接与最直观的继承。2018年全国卷作文命题,大而观之,在内容上体现的是“家国情怀”;细而察之,在思维上内蕴的是“二元对立”。因而,这道作文命题真正体现了2015年、2017年这两种变化的汇流与融合。这道作文题在材料后面有着很长(有人甚至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长”)的引导
5、语或提示语,摘录如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J这段引导语容易看到以下关键词句及要点:(1)“文章”“阅读”一一不言“书信”体裁而暗示“书信”体裁,明接2015年小陈举报父亲的文体要求,暗合2016年给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内在思路;这也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能写实用类文章”的要求;(2)“那时18岁的一代人”一一异时空的同龄人,这是写作针对的具体对象;对象意识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核心要求之一;(3)“想象”“时光瓶”一一强调想象思维的重要性
6、,而想象思维是人类进行创新及其活动的重要的思维形式;(4)“新世纪的中国”“中国的新时代”一一强调家国情怀和时代意识;(5)“一路同行、成长”“一起追梦、圆梦”一一强调个人幸福与民族复兴、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梦想与中国梦、小我与大我、小家与大家等在奋斗目标上的一致性或统一性。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关键词句及要点容易被忽略:(1)“际遇和机缘”“使命与挑战”一一如孙绍振所言:“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使命和挑战”,这个题目的亮点就在于不着痕迹地提示了二元对立,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又蕴含历史的使命和挑战,这里就有许多可以深入思考的矛盾J其实,“际遇”也不同于“机缘”,前者既包括有助力、顺境之
7、意,也包含有着坎坷、困境之意,与“机缘”也存在“二元对立”的一面;(2)“你们”“那时18岁的一代人”一一“你们”是当下正在参加高考的一代人,与未来2035年“那时18岁的一代人”,两者构成了作文引导语中“二元对立”的基本面;(3)“新世纪的中国”“中国的新时代”这里隐藏着“旧世纪的中国”“中国的旧时代”的二元对立;(4)“一路同行、成长”“一起追梦、圆梦一一这里隐藏着个人幸福与民族复兴、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梦想与中国梦、小我与大我、小家与大家等内含的分歧与不同,而调和或化解这种分歧与不同,也正是命题者不可能未曾考虑过的命题意图之一。这种“二元对立”所呼唤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
8、性思维在按年份呈现的材料中无处不在,否则仅仅凭借引导语或提示语的引导和提示,考生本已能够轻松地写出一篇情绪饱满而内容空洞的爱国“美文”来一一2018年高考北京卷实际上也正是这样做的。就2018年全国卷作文命题意图而言,先于引导语或提示语的那些材料的存在,应该就在于提示考生不能泛泛而论,而要在真实的历史中寻找真正的“中国道路”,并让自己的激情与梦想能够拥有切实的附丽与依托。试分析材料中“二元对立”因素如下:2000年“人类迈进新千年”内含旧千年与新千年的对比;2008年用句号隔开,将“自然灾害”与“辉煌成就”鲜明对比;2013年“首次”“接近完成”“开始推动”暗示科技发展、共同富裕的艰辛历程材料
9、凡7例,以年份为标志,前5例“对过去及现状的叙述”与后2例“对未来的憧憬”之间有省略号隔开。由省略号可知,“对过去及现状的叙述”不可穷尽;进而可以推论,对于材料中列举的事实,只是可以选用的“例证”而非全部采用的“内容”;再进而可以推论,考生可以在选用所给例证之外自行添加其他例证,也可能意味着考生可以不选用例证而径用其他例证。对于材料,大可以取其“神”而不取其“形”,取其“意”而不取其“例这个“神”与“意”的核心,应该就在于对材料中不着痕迹的“二元对立”的强调,也即是对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强调。2018年全国卷作文命题紧贴新时代的梦想与奋斗,紧贴立德树人的高考根本任务,紧贴(X)后考
10、生的成长特征,考生只要能够关注、思考并建构自我与时代、小我与大我、现实与未来、目标与努力等逻辑关联,就能写出体现“有志”“有学”“有思”“有行”等爱国青年特点的优秀文章。写作时应当注意两条线各阶段的巧妙交织,以更好地扣紧材料及引导语的要求,方能做到立意高远。一条线是青年(包括这一代与下一代)的成长与成熟这两个阶段,一条线是国家(包括新世纪、新时代之前与之后)的奋斗与实现这两个阶段。以“我”看中国,呈现“我”心中中国之过去、现在、未来,应当是写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从立意角度来看,这其实是2017年全国卷作文命题的自然延续与延伸。一考试大纲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2018年全国卷作
11、文命题则综合了对论述性、实用性和文学性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先看实用性,这主要体现在“明确文体”上。引导语说:“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这提示以下几点:(1)最好写成书信的形式;(2)以第二人称“你”面对面倾谈的方式展开文章为佳;(3)对未来中国、未来青年的合理想象不可避免;(4)对“时光瓶”这个载体可以(不必然需要)适当有所交代。再看论述性,这首先体现在论点的发现与建构、归纳与概括上。从这一角度看,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对青年“出生、成长与成熟”“这一代与下一代”“外因与内因”“幸福与奋斗”等二元对立因素的辩证思考与批判性思考;(2)
12、对国家“梦想与现实”“目标与过程”“过去、现在与未来”等二元对立因素的辩证思考与批判性思考;(3)对“青年与国家”“小我与大我”等二元对立因素的辩证思考与批判性思考;等等。其中,第(3)点是核心所在,必须要建构起“青年与国家”“小我与大我”的逻辑关联,否则不仅不能合理地完成对观点的阐释,而且可能最终偏离题意。最后看文学性,这主要仍与“论述性”有关,体现在论证结构、论证方法与论证语言等方面。论证基本结构“引论一一本论一一结论”,以及总分、并列、递进、对照等多种结构方式,要能够灵活应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要能够综合应用;庄重而不失风趣,清新而不失深沉,理性与感性
13、的交织,抽象与形象的结合,论证语言要具有一定的个人特质乃至风格特色,否则很容易“泯然众人二四还可以思考一些具体的立意角度和写作技巧。第一,2018年全国卷作文命题,从文体选择角度看,在书信体或类似于书信体的议论文之外,能否写成记叙文、小说或者抒情性的散文?引导语说:“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里的“你们”“你”等称谓指向当下真实存在的考生或青年,如何在虚构的小说(更遑论科幻性质的小说)中界定这一考生或青年身份的真实性,很难做到。“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在这里,
14、“想象”构成写作的前提,而非文章的核心。基于以上两点,小说这种文体及时可以成立,也基本不应考虑。而对于记叙文来说,精彩的叙述、细腻的描写和淋漓的抒情虽然能够很好地呈现引导语中所提到的“联想”的丰富,但要想体现引导语中提到的“思考”的深刻,应该也是一个难度极大的挑战。抒情性的散文应该没有任何问题,但前提仍然是必须具备论述的深度。第二,如何在写作的时候,从一个较小的切口出发,通过小中见大的方式来呈现“联想”的丰富和“思考”的深刻?材料中按年份所呈现的内容都可称之为“大”(大视野),而引导语中的“你们”“你”则既可指代考生或青年群体之“大”(大视角),又可指代考生或青年个体之“小”(小视角)。写作时
15、如果能抓住个体之“小”,从写作者自身(一个有血有肉、有缺点有优点的“我”)的切身经历、身边琐事、真切感受、真实情感来着眼和落墨,真正做到以“我”之眼来观,以“我”之心来思,以“我”之手来写,无疑就更为亲切动人。如果能够将2035年的“那一代”青年设想“那一个”青年,如同面对一个能代表“那一代”的“那一个”有志、有学、有思、有行的爱国青年(一个有血有肉、有缺点有优点的未来阅读者),也当更为风趣有味。当然,这里所有的“小”应当能映衬出青年之“大”、国家之“大”、梦想之“大”、精神之“大”来,因为“大”才是立意的核心所在。第三,如果在写作的时候,将教材课文与高考作文打通,将当代的梦想与传统的哲思结合
16、起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这是孟子心中的王道境界。“暮春之初,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是孔子心中的盛世景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将这些古老的梦想与材料中当代的“中国梦”结合起来,简洁而恰当的引用、对比,不仅给文章带来儒雅的气韵与风采,更能彰显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至于表现青年壮志的诗句,就更当信手拈来。第四,如何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手段来助力观点的阐发和论证?实际上,孟子、孔子和礼记的例子都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孔孟的文章都以对话的形式不断深化对主题的探讨,使得深刻的议论有了记叙、描写的形式,也在事实上证明对观点的论证与阐发可以借用记叙文这一文体作为“外衣”。如果在给未来青年的信中假设一个三五好友谈未(未来)论今”的情境,也未尝不可以在“联想”的“丰富”之外做到“论证”的“深刻同时,孔孟大作及礼记礼运都生动地描绘了未来的愿景,而“暮春之初,春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