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年画溯源与四大年画来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年画溯源与四大年画来历.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传统年画溯源与四大年画来历年画(图1)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一种传统的与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由于它是伴随春庆祈年和驱邪避凶的活动而产生的,所以自古以来我国民间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买一些年画贴在居室内。其实追溯其历史,年画最早起源于春节贴在门上的“桃符。殷商时代,是我国巫文化的繁盛期,年头岁尾,先民喜好祭神、祭祖,形成了一系列的年俗活动,而张贴“桃符”,就是其中的年俗之一。后来,渐渐演变成过年贴年画,这就是我国民间最古老、传统节日贴年画的来历。在殷商时期,因巫文化的繁盛,每逢春节来临之际,周人便将长方形的桃木板绘上神荼、郁垒(图2)两门神的画像,悬挂在大门两旁,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
2、就是“桃符”。据南朝梁宗慎荆楚岁时记记投:“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桃符.在后来的演化中,逐渐分化为春联及门神画,春联向文字方向发展,门神画向绘画方向发展,这就贴年画的前身。到了隋唐,年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门画题材中增加了仕女等世俗形象和药叉等佛教元素形象;另一方面,伴随着雕版印刷的兴起,脱胎于巫文化的民间诸神、道教与佛教诸神的图像不再依附于F号画,而找到了新的载体,成为纸马艺术之滥觞。历史上,我国的传统年画在北宋渐趋成熟。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为年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尤其是伴随着雕版印刷的广泛应用,更为年画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出售年画的画市和生产年画的作坊的出现,反
3、映了宋代的年画已由寄托宗教信仰转化为世俗商品。由此,年画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到了明清时期,是我国年画的繁盛期,形成了素有“南桃北杨”之称的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还有山东杨家埠、四川绵竹、河北武强、佛山年画、河南朱仙镇等。年画虽成熟于宋,但年画名称却出现在清末。宋代称年画为“纸画儿M元代称“消塞图,明代称“画贴”,清初,北京称年画为“卫画”、杭州称“欢乐图”或“花纸”、苏州称“画张。道光年间,第一次出现了“年画”一词,但并未被人们接受。光绪年间,年画又被叫作画片或纸画直至民国时期,上海的石印画被约定俗成为“月份牌年画“。从此,“年画”一词才被普遍沿用。源自民间的年画洋溢着质朴的喜气,散发着真
4、挚的情感,根植于泥土、活化于生活,最贴近生活的本质和创作者的本真。我国不同地域的年画呈现出不同风格特征和艺术气质,杨柳青的清秀、桃花坞的典雅、朱仙镇的粗犷、凤翔的浪漫年画丰富着民间创作的智慈宝库,也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美、民俗美的多样性,成为不容忽视的民间文化遗产。2006年,桃花坞年画、杨柳青年画等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四大年画的来历(1)桃花坞年画。位处江苏省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图3),是江南广大地区流传的民间木版年画,人们习惯将苏州年画称为“桃花坞年画,由于苏州乂名姑苏,故苏州木版年画乂被称为“姑苏版”或“苏州版”。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并于民国初年进入上海市场
5、,逐渐演变成小校场年画”。“小校场年画充分反映了上海租界的生活,具有浓郁的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冯骥才先生说:“但是,随着西方印刷技术的进入,也就改变了中国年画的命运。首先,是石版印刷的进入,它颜色丰富、造价低廉从而取代了木版年画;接着,是胶版印刷取代了石版印刷,于是出现了月份牌年画,并由此在上海产生了许多年画画家。直至20世纪50年代,画家刘旦宅、程十发、任率英等都从事过年画创作。但是,总体而言,由于引入印刷技术,使得木版年画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后来的那些年画,几乎就已看不出那种中国木版年画所特有的味道了。”桃花坞年画雕刻细腻,做工精美,以戏曲故事、古典小说和本地生活习俗为主要
6、题材。对于姑苏年画的回顾与展望,冯喔才如是说,“姑苏年画曾是世界认识苏州的迷人窗口,未来将是苏州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它曾是古丝路上联系欧亚文化的一条纽带,未来将是各国之间友好的桥梁,为一带一路各国之间共同的文化繁荣做出新贡献,(2)天津杨柳青年画。杨柳青年画(图4的诞生地杨柳青地处天津商业发达的水陆交通要地附近,靠近古都北京。这里的民间木版年画兴起于明末清初,清代乾隆年间最为繁盛。过去的杨柳青有家家都会点染,户户皆善丹青”之说。杨柳青年画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北方年画皆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可见其重要性。杨柳青年画的主要形式是木刻线画黑白版,加以彩色描绘。构图饱满、造型简练、色彩鲜艳而富有装
7、饰性,内容极为丰富。人物画是杨柳青年画的重头戏,其中的仕女和娃娃画备受人喜爱。福娃贝贝的灵感就来源杨柳青年画一莲年有余。由于人物造型的手部和脸部均采用手法晕染的方法制作,加上当时又用以进贡京城,所以画作在造型和色彩上都有着宫廷画的审美趣味。此外,杨柳青年画还采用了很多文人画家的画稿,故显得富有文人画的恬淡和宁静,其特点是用色柔和,色彩丰富,人物性格鲜明。(3)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图5)早期以聊城东昌府和杨家埠的版画为代表,题材以神佛类作品居多,风格粗犷,在明代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是山东省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工艺品,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其发展初期受到杨
8、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干,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流布全国各地。其中,最大的东大顺画店拥有画版300多套,年制画百万余张。杨家埠年画题材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淳朴。后来,山东年画受到杨柳吉年画的影响,题材不断扩大,但在画风上又具有自身的淳朴、生动的特点,形成了独特风格;山东年画的内容十分丰富,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色彩运用也相当夸张、大胆和浓烈,反差很大,而线条则显得狂放、不拘小节,很有农民画的特殊风味。(4)四川绵竹年画。四川绵竹盛产绵纸,为年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上好材料。明末清初年间,绵竹年画(图6开始兴旺,到
9、清代道光年间,形成了兴盛局面。绵竹是中国西南地区年画艺术的最大产地,大都以木版印出轮廓线,再填色、开象而成。它充分吸收了建筑彩绘的用色风格,色彩简单明朗,又不失笔墨点染的手工效果,造型粗犷,色彩艳丽。这在独具特色的“填水脚”(或叫“填水足”)人物画题材中表现最明显。作为一个传承了百年的古老民间艺术,同时又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保护。随着绵竹年画的蓬勃发展,它的足迹不只遍及国内,还曾远销东南亚等地,并影响了其他国家的民间美术。2 .四大年画的发展美在民间永不朽。年画是门刻版的艺术,但并不刻板,并非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木乃伊,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作为守正与创新的源泉,延续着千年
10、文脉。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潍坊杨家埠年画、四川绵竹年画被誉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四大木版年画各具特色,曾经鼎盛时。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四大产地的年画却日渐式微,濒临消亡。其实,早在民国初年,中国年画已经开始消失,而且它就是在上海消失的。换句话说,上海清晰呈现了中国年画消失的历程痕迹。为此,冯骥才说,首先,时代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导致中国年画消失的原因。随着社会的改变,灶王爷没有了,祭拜神仙没有了,那些节日风俗也没有了,自然年画也失去了“年”的意义。其次,如今家居装修都非常精致,而木版印刷的纸质并不好,以前大家都是用松糊张贴的,现在是不可能这么做的。最后,随着时代需求变化
11、,人们对于传统的情感、历史的情感和土地的情逐渐感中断,近年来当这种传统文化开始恢复的时候,却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由此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变得淡漠。然而,年画是中国的古老传统文化,过年贴年画,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传统年俗。年年春节降临时,家家户户唯有欢欢喜喜地在门窗、墙壁贴上年画,祈求来年家宅平安、风调雨顺,才会感到一股浓浓的中国年味儿扑面而来。而在浓浓的年味儿中,对于中国人来说,年画不只是幅画,还是承载着追梦的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追求、幸福之舟。基于此,近年来,对于年画的传承问题也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人们之所以关注它,因为它不仅仅是“年的画)表达对年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标注地域审美个性、
12、寻觅生活情感源头的一种索引,是全人类应合力守护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年画的传承,对弘扬中华文明、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年画的传承既需要专家学者团体与政府部门的保护,更需要传承人具有文化自觉意识,既要有手艺,也要有理论:既要保持对年画的热爱,也要勤于学习与之相关的文化,提升自己。年画的传承关键在于传承人。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就是它的生命,要实现年画的传承,就需要认定传承人。让那些有杰出技艺的传承人成为非遗的领军人物,在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扶持、支持下,将年画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维续发扬光大。方年画,藏着浪漫的故事和深刻的寓言,也藏着人们精神的故乡、文化的乡愁。它根植于人们心灵深处的艺术土壤,成就着剧变时代中不变的美的延续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