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习题:第10章 神经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生理学习题:第10章 神经系统.docx(3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一)选择题【A型题】1.整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是A.内分泌系统B.泌尿生殖系统C.神经系统D.血液循环系统E.免疫系统2 .下列神经纤维中哪一类属于无靛纤维?A.A。类B.Att类CB类D.A类E.C类3 .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反应B.反射C.适应D.反馈E.整合4 .反射弧中哪一个环节最易疲劳?A.效应器B.传入神经元C.中间神经元D.感受器E.突触5.有髓纤维的传导速度A.与髓鞘的厚度无关B.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C.不受温度的影响D.与直径成正比E.与剌激强度有关6.下列关于神经纤维传导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结构的完整性B.功能的完整性C.单向传导D.相对不
2、疲劳性E无突触延搁7.关于黄触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对一传递B.突触延搁C.单向传布D.总和E,易疲劳8 .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与卜.列哪项没有关系A.纤维直径B.动物种属C.温度D.纤维类别E.刺激强度9 .神经元的胞体与轴突之间的物质运输和交换依赖于A.血液供应B.细胞外液C.反向轴浆流动D.顺向轴浆流动E.双向轴浆流动10.神经系统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基本反射方式是A.兴奋和抑制B.正反馈和负反馈C.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D.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E.神经内分泌调节和神经免疫调节11.属于非化学性信息传递的方式是A.对靶器官的作用B.神经-肌肉接头激素C.经典突触D.缝隙连接E.曲张体12.
3、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决定于A.刺激的强弱和性质B.传入与传出纤维的传导速度C.中枢突触的多少D.感受器的敏感性E.效应器的敏感性13.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都属于:A.交互抑制B.侧支抑制C.突触前抑制0.突触后抑制E.前馈抑制14.传入侧支性抑制也称为A.突触前抑制B.交互抑制C.去极化抑制D.回返性抑制E.树突-树突型抑制15.传入侧支性抑制的产生是由于A.去极化抑制B.兴奋性递质破坏过多C.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D.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E.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兴奋16.下列哪种物质可阻断突触前抑制?A.土的宁B.荷包牡丹碱C.利血平D.赛庚定E.氯醛糖17.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A.多巴胺B.
4、乙酰胆碱C.去甲肾上腺素D.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E.5-HT18 .5-羟色胺神经元主要集中于脑内哪一部位?A.疑核B.纹状体C.脑桥核D.脑干中缝核E.丘脑中线核群19 .下列物质中,属于中枢抑制性递质的是A.GABA、甘氨酸B.多巴胺、酪氨酸C.谷氨酸、门冬氨酸D.乙酰胆碱E.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20 .阿片受体的阻断剂是宁素酮都 定的板洛上 庚士辣纳以 赛氏 CD.E.21 .多巴胺递质系统包括A.蓝斑核B.黑质-纹状体C.低位脑干D.中缝核E.脑干网状结构22 .下列哪一项属于胆碱能受体?A.M、B.V、BC.M、a、BD.M、M和ME.M、Bi、B八323.一般认为,既可作为突触
5、前抑制,也可作为突触后抑制的递质是A.多巴胺B.5-HTC甘氨酸D.GABAE.肾上腺素24.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乙酸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D.5-羟色胺E.多巴胺25 .a肾上腺素受体的阻断剂是A.箭毒B.阿托品C.酚妥拉明D.心得安E.心得宁26 .肾上腺素受体的阻断剂是A.阿托品B.箭毒C.酚妥拉明D.心得安E.六羟季胺27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去甲肾上腺素B.乙酰胆碱Q多巴胺D.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E.5羟色胺28 .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E.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
6、腺素29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直接支配的器官是A.性腺B.甲状腺C.肾上腺皮质D.肾上腺髓质E.汗腺30 .下列何种效应主要与胆碱M样作用有关?A.心脏活动加强B.支气管痉挛C.胃肠活动减弱D.终板电位增大E.瞳孔扩大31 .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末梢所释放的递质为A.去甲肾上腺素B.乙酰胆碱C.5羟色胺D.肾上腺素E.多巴胺32 .M型胆碱受体的阻断剂是A.阿托品B.箭毒C.酚妥拉明D.心得安E.毒罩磴33 .属于胆碱能受体的是A.M、N和aB.MN和BCM、Nl和MD.M、和B?E.Ma和B34 .神经末梢兴奋与其神经递质释放之间的偶联因子是A. NaB. K,C. Ca2D. Mg2,E.C1
7、35 .递质共存的正确叙述是A. 一个核团的多个神经元内共存同一种递质B. 一个神经元内可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C.两个神经元共存一种递质和一种调质D.两个神经元共存一种相同的递质E.两个中枢的神经元共存同一种递质36.N型胆碱受体的阻断剂是A.阿托品B.箭毒C.酚妥拉明D.心得安E.菸碱37.神经系统实现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兴奋和抑制B.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C.正反馈和负反馈D.感受和处理信息E.记忆与思维38.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比较密集的区域是A.低位脑干B.脑干中缝核C.丘脑底核D.纹状体E.黑质、脚间核39.空间总和的结构基础是:A.单线联系B.辐散联系C.聚合联系D.链锁状联
8、系E.环状联系40.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失活的途径是.突触前膜重摄取B.由血液带至肝脏破坏C.被胆碱酯酶分解D.小部分被重摄取,大部分由肝脏破坏E.大部分被重摄取,小部分由肝脏破坏E.非条件反射活动4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兴奋性突触传递的主要递质是A.GABAB.谷氨酸、门冬氨酸C.甘氨酸D.5-HTE.乙酰胆碱42 .M受体A.位于骨路肌神经-肌肉肌接头的肌膜上B.位于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上C.可被儿茶酚胺激活D.可被酚妥拉明阻断E.位于机物神经节细胞膜上43 .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A.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B.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C.突触后膜的兴奋D.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E突触
9、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44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升高A.Na,KC,尤其K,B. Ca2KCl,尤其CGC. K,C,尤其CID.Na,K,尤其NaEK+,Ca2Na,C,尤其C45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升高A. Na,K,Cl,尤其KB. Ca2KCl,尤其CGC. Na,K尤其NaD. ClE.K,Ca2Na,C,尤其Cl46 .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A.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B.突触前膜超极化C.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D.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E.结构基础是神经元的轴突-树突联系47.传入侧支性抑制的形成
10、是由于A.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少B.兴奋性递质破坏过多C.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兴奋D.去极化抑制E.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48 .脊髓闰绍细胞构成的抑制称为A.周围性抑制B.回返性抑制C.侧支性抑制D.去极化抑制E.交互性抑制49 .突触前膜受体的作用是:A.促进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B.引起前膜外C陵内流C.促进递质的贮存D.促进前膜对递质的重摄取E.调节神经末梢的递质释放50 .可阻断突触前抑制的物质是A.阿托品8. 士的宁C.利血平D.荷包牡丹碱E.肉桂硫胺51 .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相同点是A.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B.递质使后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所致C.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D.可总和在轴突始段形成
11、外向电流E.为“全或无”式电位变化52 .突触前膜的突触前受体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轴突末梢释放递质B.促进轴突末梢合成递质C.减少轴突末梢释放递质D.调节轴突末梢递质的释放量E.减弱轴突末梢合成递质53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A.是去极化局部电位B.是超极化局部电位C.具有全或无特征D.是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所致E.是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所致54 .反射活动后放现象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之间的A.链锁状联系B.辐散式联系C.环状联系D.传入侧支式联系E.聚合式联系55 .神五元兴盛上首先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在A.胞体B.轴突C.树突D.轴突始段,E.树突始段56 .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膜引起递质释放与
12、哪种离子的跨膜移动有关A. Ca外流B. Ca?内流C. Na外流D. Na内流E. K外流57 .去甲肾上腺素A.是所有交感神经东梢释放的递质B.与多巴胺合成过程相同C.对突触前、后膜都可发挥调节作用D.作为递质,其灭活途径主要经血液带走,在肝肾等组织被COMT和MAO灭活E.作为递质,发挥作用后,主要在突触间隙被COMT灭活58 .下列哪项反射活动中存在着正反馈A.腿反射B.排尿反射C.肺牵张反射D.减压反射E.对侧伸肌反射59 .可被阿托品阻断的受体是A. 受体B. B受体C.、型受体D.,型受体E.M型受体60 .反射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的A.局部神经元回路B.具有整合作用的神经
13、元群C.具有调节某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D.具有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通路E.具有某一功能的神经胶质细胞群61 .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末梢的2受体阻断剂是A.派哇嗪B.心得乐C.心得宁D.育亨宾E.普荼洛尔62 .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该突触前末梢的动作电位幅度降低,其原因是该末梢:A.释放抑制性递质B.处于相对不应期C.处于有效不应期D.先有了去极化E.先有了超极化63 .呕吐中枢位于A.下丘脑B.中脑C.脑桥DD.延健E.有航64 .突触后抑制的产生是由于A.兴奋性递质释放过少B.兴奋性递质破坏过多C.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D.兴奋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减弱E.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产生了抑制E.氟呱咤醇65 .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不易疲劳B.双向传递C.突触延搁D.不能总和E.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66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为A.极化B.去极化C.后电位D.超极化E.复极化67 .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正确的叙述是A.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B.突触后膜对Ca-K+通透性增大C.突触后膜去极化D.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E.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大68 .突触前抑制的发生是由于A.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