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视角对“因材施教”的新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新课程视角对“因材施教”的新理解.docx(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基于新课程视角对“因材施教”的新理解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的教学主张,是从孔子开始就倡导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中又特别突出地强调了这一教学方式:方案在“基本原则”部分明确地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方案在“课程实施”部分强调了“落实因材施教。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差异化教学,加强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明确目标、自主规划与自我监控,提高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发挥新技术的优势,探索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服务个性化学习”。要全面理解和落实课程方案提出的因材施教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深度理解“
2、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内涵解读:因,是根据、依据、遵循,是做法的基本立足点、出发点。施,是实施,是操作,是做法。是针对不同的“差”与“异”而采取的不同的教育措施。差,是与某种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而表现出来的不足。如新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的基础性要求就是这种基本标准。针对这个“差”,教育所需要的是着力抓差补缺,实现人人达标。异,是自然存在的因天赋特质而表现出来的个性之不同。如A学生的美术之优,而数学之中,就属于“异”的范畴,而非“差”的存在。针对异,教育实践当用的是用优而避劣,鼓励和支持个性发展、特长特教、容短促长。把差当成异是不负责任,把异当作差对待则是强人所难,加重负担,都是有违教育本义的。因材施教的本义和要求:因材施教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个别特点、进行适应学生需求、符合学生个性、使学生获得最好发展的教育学理念和方法。因材施教的根本指向是学生的“学”,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基于“学”,以学为中心;为了“学”,促进“学”。从教的角度就是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理解“教”、正确地“教”、有效地“教教是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因材施教的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教”要服务于“学”,“教法”要服务于“学法二而根据杜威和陶行知的观点,学的法子是需要基于做的法子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方法时,要关注的是“做的法子”。所以落实因材施教就应该在课堂学习中重视学科实践,关注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