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腾山毛南族古墓群研究.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76607 上传时间:2024-03-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凤腾山毛南族古墓群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凤腾山毛南族古墓群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凤腾山毛南族古墓群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凤腾山毛南族古墓群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凤腾山毛南族古墓群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凤腾山毛南族古墓群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凤腾山毛南族古墓群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凤腾山毛南族古墓群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凤腾山毛南族古墓群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凤腾山毛南族古墓群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凤腾山毛南族古墓群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凤腾山毛南族古墓群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凤腾山毛南族古墓群研究摘要:凤腾山毛南族古墓群是毛南族最大的一个家族公墓,它是历史的见证,是研究毛南族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对毛南族而言是“圣地”。通过对古墓群的研究,我们能了解到毛南族的辉煌历史、独特的民族习俗及文化。关键字:凤腾山;古墓群;毛南族;调查研究毛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环江的“三南”地区,以及宜州、都安等县,而环江的毛南族人口又占了毛南族总数的绝大多数。环江的毛南人大局部居住在上南村、中南村、下南乡的“三南”一带,而凤腾山那么矗立在下南乡的堂八村。凤腾山古墓群位于毛南族的聚居地,且是毛南族最大的一处家族古墓,其重要性不需赘述。古墓群作为历史的见证,给我们研

2、究毛南族先人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过对古墓群的研究,我们能了解到毛南族的辉煌历史、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一、毛南族的族源毛南族是一个由外来人跟本地土著长期生活而形成的民族,其祖先从湖南、山东、贵州等地或逃难,或经商,或从政而至广西。毛南族以谭、覃、卢、蒙、颜等姓氏为大姓,而谭姓约占毛南族总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且分布地方也最广,所以研究谭姓的来源对于了解毛南族的起源有很大的帮助,而环江下南乡毛南族人多为谭姓。毛南族是岭南百越支系的组成局部,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广西控扼夷蛮,曰邕,曰宜,邕屯全将,宜屯半将。宜之西境,有南丹州、安化三州一镇,又有抚水、五端、龙河、的滩、荔波等蛮”。其中“葫滩”便是

3、毛南族的先祖。他们似以地名族,后似以族名地,地名和族名常常交错使用,久之便成了族名,与此同时,毛南族在历史上也经常和侗族、侬佬族一起被称为“伶人”或“伶僚”。唐之前称僚,宋元明清时称伶,清初官编的大清一统志卷464“庆远府”称“伶、宜山、思恩有之。”盘思恩就是现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由此可知,这里的伶人也指毛南族。至明末谭三孝至的滩地与方家结合而形成毛南族,对此谭三孝的碑文里有表达“始祖是湖南籍常德府武陵县关东外城太平里通长街古灵社又移居毛难生苗地方多蒙益友方振刚,始而结盟,继而婚姻,生育男女”。由上述可知,广西环江谭姓毛南族为伶僚后裔,谭三孝至此与当地居民结合而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谭姓毛南族。二、

4、古墓群的概况(一)古墓群的自然地理环境凤腾山古墓群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堂八村西北部凤腾山东南面斜坡上,距离堂八村约两公里,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由于凤腾山的山形酷似一只朝南欲跃起腾飞的凤凰,故名“凤腾”,取凤凰振翅起飞之意。该地是一个浅山区,山峦耸立,凤腾山位列当中,面朝东南,三面环山,正面是一方池塘。古墓从山脚一路向上排开,无特定的位置安排,当秋天荒草枯萎时便可清晰的看到许多陵墓列于风腾山中。风腾山如广西的许多山丘一般多石头,且大而坚硬,这使得风腾山更适合墓葬,可防止雨水冲刷,导致泥土流失,亦可就地取材,用以做封土。(二)古墓群的现状凤腾山古墓群现存墓大约700座。规模较大且保存比拟完

5、好的古墓大约30座,其中比拟重要的墓碑如下:谭三孝墓。旧碑文如下:太祖之生于湖南籍常德府武陵县东关外城太平里通长街古灵社,号三孝,字超群,名泽深,幼学诗书,十五进步、二十补康,嘉靖元年取中第八名举人,二年会试,复中五十名进士,主考童起凤书升东粤肇庆高要知县,粤东都抚梁大栋拔擢广西庆远府河池知州,莅任三年,撤职归农,异乡移居,即来毛难安处,始而结盟,继而婚娅,生男育女,玲珑智慧,由是父而子,子而孙,不知几数,无人修坟,兹有孙谭有章,情念远劳,请得明之安石立碑,以是为志,万世永忘。谭三孝之墓。新碑文如下:维天启孝德,地竭人伦。缘木求本,饮水思源,人之常伦。谭氏肇祖,伯益之后,伐纣有功,封于谭,以国

6、为姓,傍强齐而治,竟为所伐,乃举足西适迁,经三晋而南折,至湖广而安居。几经沧桑,迭遭离乱,谭氏一族子行止险夷中繁衍生息,支流广布海内,宗系普及华夏。至有明初叶,吾始祖生焉。始祖讳泽深,字超群,号三孝,奶名僚,湖南常德府武陵县东关外城太平里通长街古灵社人,生于明成化二三年(公元一四八七年)。始祖少即聪颖,喜结豪杰,游四方。嘉靖十三年(一五三四年),始祖寻幽探奇而至毛难地方,恋斯地之灵山秀水,爱斯人之淳厚朴实,乐而不返。初,始祖居如来木锅山,复移孤坡里喇桥,再移三百岗塘口,渔樵游猎,数载之后,至毛难腹地南昌屯安居。水族明酋方刚振奇始祖器宇轩昂、博学多才,乃引为至交,且以女妻之。始祖由是成家置业,奠

7、毛南族谭氏万代兴降之基。当是时也,三南地方,林茂山深,虎视鹰扬,土著关闭自守,未通教化,倾尽所学,春风化雨,俾刀耕火种之乡,成人杰地灵之邑,备受土苗尊崇而美名远播。万历十三年(公元一五八五年),始祖薨,享年九十有八。子孙择凤腾山为之陵寝。至第三代兴伯公生有八子,世称“八轻”,分居于三南之上、下两团,与土苗杂而启之,互通婚姻,始开毛南族谭氏兴盛之端也。更有道轻一支远迁可道,生发都安谭家一脉,亦枝繁叶茂。八轻子弟再衍而为上团八村、下团八村,其众渐隆。后土苗散居四方,毛难地方十之八九皆附八轻苗裔之名。至清初,谭氏之众远居他姓之上,赫然称毛南族首屈一指之大姓,延绵至今,文武英才及勤劳致富者代不乏人。为

8、敦睦本族,上敬先祖,下启后人,使子孙万代不志其本,铭记祖德,乃重修祖公寝陵,勒石为碑,略述渊源,是以为序。皇清封赠寿化显考谭讳孝经老太爷墓碑文如下:缅怀祖父亦吾乡之一大丈夫者也,JS其为人三岁失父,孤苦零丁,祖母勤俭抚养,人性生伶俐,智慧聪明,聚财而犹散财为美事,营利而犹施利为阴功,为善获福。是以父而子,人称为名门之富足,子而孙,人称为全家之贵显,因得公爷之号,而致乡老之称,解纷排难,忍气蔼八旬有五之寿,数良足述,以后人之训也,故g之。皇清待赠新故寿化显考谭讳国璋字礼南大人之封碑文如下:吾之友讳国璋字礼甫,乃老太爹讳孝经公之嫡孙口增生讳指远公之长子也,君家世有令德,其先太叔谭明远季叔讳振远皆入

9、吾邑文庠,吾偕其先大人相继弃世,礼南先生兄弟二人崭然见头角,克先业虽富冠一乡,未尝骄溢,诚可谓克家之令子矣,自总角时辱与愚订笔砚交,独能孜孜于学,纵不甚能文而于经传中,及堪与医朵云靡不精通大义,因性素善骑射,慕宗口遂奋然弃毛锥,习弓箭历郡县试,屡次冠军。及道光戊戌年与余同内丁大人所取,进因益奋,历视科名,唾手可得,不意乡试屡口时深斋恨然,因此广结英豪声名愈籍籍然,挂人齿颊,且性好施舍,善解纷遇,乡里有不平事,挥五斤拳,无不帖然心服,即时值烦剧,口有事如无事然,如前庚戌年贼寇逼境,人多失措,而南兄独能捍御,多方意气,未尝少拙。所谓能任人事者非其人与,不幸难逃厄运,竟于是年九月十六日一疾而终。因人

10、葬未利,权口枢于南荣下,至壬子年十二月初九日发口及先人墓侧,安厝得吉葬日有令子一人,男孙甫试周弱,女五一未相攸,兰芽方茁,先口亦可无恨于九泉矣。余念及素好,悲不自胜,蒙辱以墓l,见托辞不获,已爰略述其芳,独裨奕世后,得以考其宝云,阻上愚庚,谭相时抹泪书。皇清待赠显考谭讳瑞璋老太人之篁封碑文如下:此地乃县学增生讳指远公之次口县学武口口口璋公之爱弟后为县庠生讳明远公之义男也。孝援,秉性忠良,持己垂周,处世无党,解囊济急,无吝毋口,剑造不易,守成亦难。幼学孔孟,壮习弓枪,弃文就武,百步穿杨,蒙池大人名列武庠,屡赴秋闱,志切观光,男生独丁,女育成三,抚儿训侄,严冰履霜,贼匪适境,保障一方。功成归建,扶

11、危为安,德同罔极,宜寿永享,胡天不佑,六出仙乡,随祖安葬,口向口山,栗尾莫罄,话短情长,请工勒石,永g不忘,是为序。清朝待赠上寿慈母谭明谭氏老孺人之封碑文如下:世林淑姬寿母代不乏人,而求其女箴遗言,母仪垂历者,莫如我世叔谭锦园之令先堂谭孺人也,孺人乃上辰村口公长女,幼娴四德,长口口口庠于丁龙公,秉几无违,施槃有训,敬舅姑,和她婢,礼相夫子,宽域减菰,且丁龙公家素丰,家务剧赖,孺人内助俭勤而世业益昌,方以郝的二夫人夫复何求,乃长君国学,注名次君,BS庠振誉,孺人方当烟霞饱领,口享龟口遐龄失语八旬加二而返瑶琼也,嗟乎孺人去,矢而机杼空悬,独使梓里,景仰口音已耳,甲子冬锦圜叔以墓l,相口澄自口陋劣,

12、固辞不获,谨叙其略,而铭日鸾车远驾,马鬃高张,丹霞拥获,赤鸟飞扬,吉人福地,贵子公郎,千秋不朽,百世其昌,生于乾隆辛亥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丑时,没于同治壬戊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未时。谭锦园之墓碑文如下:尝思福寿康宁,毕生人之乐言也,惟吾岳父乃锦园,年登花甲有余,身幸坚强逢吉,所谓福寿康宁者固已兼全矣,缅其生平,幼而肄业称能,长而穿杨口美,适值衡文,口姓叨蒙取入学,宫欣步获乎。雪程口摞枫陛至品评于月旦公著桐乡,既而老伴生殊,口封赠秀士郎,岳父谭卯上森老大人长生碑征祥于国器名驹,跨龟可丕振夫家,声此皆口岳父之作善降祥也,口情保门土胥承属以生境志辞卜获,已爰叙其略,为之勒于千古不朽云。清故中化显妣谭门谭氏老

13、孺人之坟墓之碑文如下:呜呼哀,吾母生我而芳寿止年,口口口口八岁未口口号况父赴省求考未到,而母布口口口口数难逃,安葬于此,故琢未造,诅自癸卯及酉戌两奈而父随仅隔一载权遂及巳,虽有资产而以幼忙承重,几修理处置奚以能慰地下之心,愿母谅之,以相l不忘云。生于嘉庆甲辰年戊辰月壬寅日已酉时,没于道光癸卯年癸亥月戊寅日午时。皇清寿化先考谭讳上达老大人之篁封碑文如下:吾亡友谭讳上达,彳系谭公讳耀昌先太爹之长子,即邑武庠号锦Ia之令兄也。吾友自就传时偕游吾舅氏谭字象新先生门下,幸得识面,遂与之订笔砚交。六易寒暑,意气甚孚。常邀余数至其家,见其一门孝友词气蔼如,卜其有寝兴之兆。嗣后各因事牵,不能合并,心甚怅然。念

14、亡友历事儒宗,常游郡城,亲受业于蒋老师号静轩及莫老师号蓉川两大夫子之门,皆叨其垂青顾盼,各手赐瑶笺佳构盈箱满但。其不见弃于大雅,亦可以想见其为人。第性倜傥不羁,弱冠时偶跨文场,遂奋然第名大学。日以诗酒自娱,客至其门,不询其量浅深,辄浮以太白。虽不甚谐俗,而其英异之姿,殊令人起敬。至其家用素封,取与颇严,然于所亲辈,未尝不殷勤周恤。奈运舛乏嗣,叠娶名门,止生二女,长已适人,次未毁口。因取从堂之子入存祖口,父子甚相得,凡考试婚娶之费,毫不吝惜。方期抱孙娱目,上以慰令慈垂暮之颜,下以觇后嗣无涯之福,不意志不能遂,寿方七七,竟潞然而游。卜闻之日,不禁为之失箸,叹吉人之不禄也!余与其弟上林兄,亦忝在莫逆

15、之交,因嘱余作志,辞不获已。爰泪书其涯略,以志不忘云。三、古墓群的价值(一)古墓群反映了毛南族的墓葬形式及葬俗1.反映毛南族的古墓形制据中国墓葬史记载中国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人类逐渐开始掩埋自己的同伴。从此,历尽两万余年,埋葬制度的开展纷繁复杂。而以埋葬制度为中心而形成的埋葬文化,更是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墓葬的形制和内涵也往往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及墓主的社会地位,从墓葬的规模、结构,也可以进一步了解民族的文化。墓葬是一种主要的埋葬方式。“墓”是放置尸体或其剩余的固定设施,而“葬”是指将死者的尸体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固定的场所,合称为“墓葬”。墓所在的地域称为莹或莹域,墓上的封土通称

16、为坟。中国的墓葬制度经历几万年的开展,实属完备,有竖穴土坑、竖穴空心砖椁墓、土洞墓、土洞空心砖椁墓、横穴砖室墓、狭长土洞等。毛南族古墓群的墓碑、墓柱,均用料石组成,因此可称为石墓。古墓被砌成圆形或方形,有单体墓,也有连体墓,墓前大都有墓碑与护碑石,呈牌坊式门楼,碑顶有造型各异的石刻,雕饰着各种立体图案,工艺细巧而精美。古墓群里700多座墓所用材质及结构大抵相同,不同的是古墓的年代、外观花纹、大小上下、有无石狮和牌坊似的门。从不同的外观中可以看出墓主的社会地位以及揣测当时的社会状况。墓葬的分布比拟集中,但并不成排成行。2,反映毛南族的葬俗毛南族的葬礼跟明清时期民间的葬俗本质上有相似之处,既有人鬼相杂的特点,又表达一定的人情味及封建迷信的色彩。厚葬、堪舆风水、宗教色彩也越来越盛。中国的葬俗在不同地区与民族有着不同的埋葬方式,主要的有藏族的天葬,藏、门巴等族的水葬,凉山彝族的火葬,远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文物考古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