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策略浅析.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64618 上传时间:2024-03-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策略浅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策略浅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策略浅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策略浅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策略浅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策略浅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策略浅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策略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策略浅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策略浅析摘要: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电视新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电视新闻要想提高影响力,就必须应对挑战进行改良。新媒体在时效性、互动性、个性化等方面具有电视新闻不可比拟的优点,但电视新闻也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等优势。本文对电视新闻与新媒体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融合发展策略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报刊、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强烈冲击。电视新闻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重要形式之一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如何让电视新闻在传播中借鉴和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扩大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2、,促进电视新闻的有效传播,是业内要研究的一个新课题。一、新媒体与电视对新闻传播的优势比较只有明确电视新闻和新媒体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电视新闻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笔者认为,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时效性是新媒体传播的显著优势新媒体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通过无线或有线传输网络来传递视听内容,信息传播速度迅速。信息的发布者可以利用网络、手机等媒体即时地发布信息,接收信息的受众也能通过网络在第一时间就能接收到信息,新闻的时效性得到了体现。电视新闻大多在固定时间播出,新闻的采编、制作也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对于发生的新闻无法即时报道,只能在新闻发生过后对其新的进展进行报道。(二)新

3、媒体碎片化的受众接受方式新媒体利用网络、手机等可以随时发布、接收信息,信息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符合当代快节奏环境下年轻人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而电视新闻则需要受众在固定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节目,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降低了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用户黏性。(三)新媒体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新媒体的受众在接收信息后,可以通过评论、弹幕等形式即时地对新闻进行反馈,也可以直接了解到其他受众对该新闻的态度,受众的参与度较高。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也使信息的传播者在反馈中变成信息的受传者,传播者可以通过反馈更好地把握之后的传播内容和形式。电视新闻的受众反馈受到技术手段的制约,参与方式不够简便、快捷,和新媒体相比

4、,受众的参与度还有一定差距。(四)新媒体个性化的新闻选择电视新闻的传播是单向的,受众在固定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新媒体则使接收新闻的主动权掌握在了受众手中,受众能在微博、新闻网站等新媒体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并且可以通过相关链接了解更多的信息。(五)电视新闻的专业性新媒体具有电视新闻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电视新闻仍具有新媒体无法替代的功能和作用。首先,电视新闻的内容在经过采集、编排之后,还要经过多重审查才可以播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严肃性。而新媒体传播的内容缺乏严格的审核,有很多网络谣言等虚假信息,受众难辨真伪。其次,电视新闻节目的新闻记者专业素质较强,对新闻

5、内容的表达方式具有把控性,符合表达新闻准确性的要求。新媒体的“全民记者”虽然新闻源较丰富,但新闻质量不能保证,容易误导受众。二、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理性思考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融合的领域会越来越广,根据目前电视新闻制作传播的实际,二者的融合应在以下五个利用上下功夫。(一)利用新媒体传播,节目制作要多样化电视新闻内容在新媒体上进行传播,要结合平台的特点,进行差异化编辑。首先,要符合受众快餐化的信息消费习惯,在电视上播放的超过3分钟的新闻,可在编辑制作过程中制作成短消息或2分钟之内的短新闻,使其内容和形式适合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传播,便于受众在零碎时间观看。

6、其次,调整新闻的话语表达方式。在不影响新闻表达准确性的前提下,结合当下比较热门的网络词语,使新闻的标题、解说更加接地气。再次,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屏幕较小,电视屏幕相对较大,因此在新媒体上传播的电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也要有所变化,如在手机上传播的新闻标题、字幕要比在电视上播放的大一些,方便受众看清字幕内容。最后,画面的景别多采用近景、特写,少使用远景,镜头的剪辑节奏也不要过快,以适应小屏幕传播的特点,有利于受众看清新闻画面表现的细节内容,更好地把握画面信息。(二)利用新媒体终端,拓宽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电视台要加强对官方网站和手机App客户端的建设,电视新闻在电视播出的同时,要借助网站和手机App客户

7、端进行深度传播。当代年轻人越来越多地选择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移动设备终端来获取新闻信息,借助新媒体来传播电视新闻是吸引年轻受众的可行之道。第一,要实现电视新闻在电脑、手机移动终端的同步播放。要让受众能根据时间、地点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收看方式,同时,在网站、App上的电视新闻还可以点播、回放、缓存。点播、回放弥补了电视新闻只能在固定时间收看的缺陷,而缓存方便了受众在无线网不覆盖的情况下,仍可以收看电视新闻。第二,要实现新闻内容传播的社交化。在网站、App上设置一键分享功能,受众在观看完新闻内容之后,可以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软件上。如今,受众对社交软件的使用频率较高,网络用户会在社

8、交软件上获取大量信息,对于他们认同的信息,一些用户会通过转载等方式进行二次传播,在社交软件上,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电视新闻的内容依托社交软件这个传播渠道,必然会加快传播速度、扩大影响力。(三)利用网络平台,提高新闻资源利用率电视新闻的发展还需对原有的节目运行体制进行改良,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高效的信息传播平台。一种方法是借鉴美国CNN电视台的做法,为某一事件建立专门的网络平台,每个网络用户都可以将自己掌握的信息、视频上传,节目的制作者将信息整合后加入节目素材中,这种方式扩大了新闻内容的来源,有利于新闻的全面报道。另一种可借鉴的方法是建立新闻资源交换的云平台,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电视台与新媒

9、体之间利用云平台进行资源交换,例如当某一事件发生后,只出动一家或几家新闻采访队伍,完成采访后即时上传到云平台,这样就能减少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各电视新闻节目在共享资源后,可以在新闻的深度解读上多下功夫,突出自身的节目特色。(四)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软件增强节目的互动性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双向互动的,电视新闻寻求变革,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电视新闻与受众的互动性。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利用新媒体资源,例如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来实现与受众的互动。一方面,电视新闻节目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在评论区与节目观众进行互动,了解观众观看节目后的反馈,对节目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倾听来自“草根”的声音,调

10、动受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电视新闻节目可以通过新媒体手段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进行补充。例如,当某一重大事件发生时,电视节目的播出要经过采编、审核等步骤后,在节目播出的固定时段才能播放,发布信息的时效性不足,但是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并与受众互动,预告电视新闻的提要及播出时间,或预告事件的后续进展或深度报道将在电视上播出的信息,吸引受众的眼球。在节目播出之后,如果事件还有发展,可以在官方微博等发布信息,起到补充作用。(五)利用网络热点进行求证,正确引导舆论新媒体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热点新闻的出现会转移受众原有的注意力,使受众对新闻的真假、新闻背后的意义缺乏深入的思考

11、。相比较而言,电视新闻制作周期长,新闻记者能对新闻进行深入的考证,具有较强的社会公信力。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利用新媒体的新闻素材,进行深度解读,还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二次传播,以扩大新闻的社会影响力,发挥新闻正确地引导舆论功能。例如#名师性侵男学生#的微博话题引起网民的关注,几天之后事件便淡出公众视野,但一段时间后,央视新闻调查节目对此事件进行了深度调查,播出了性侵犯:隐蔽的罪恶的深度报道,重新引起了受众对该话题的讨论,使受众对该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受众对儿童进行性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推动了关于男性遭受性侵犯相关法律的完善。由此可见,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联动,对社会有影响的网络谣言予以辟谣,对网络上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深度解读,可以扩大新闻影响力,发挥电视新闻作为政府喉舌稳定民心、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参考文献1王灿,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发展趋势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2黄立佳.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对策略论J.西部广播电视,2016(11):85-87.3郑保章,张紫诺.境内外媒体台网融合先进经验三例J.视听,2016(03):25-27.4刘春艳.探讨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问题J电子制作,2014(22):109.5董兴江.新兴媒体崛起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对策J新媒体研究,2015,7(2):88-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通信/电子 > 运营商及厂商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