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课题论文研究一等奖课堂教学实践评比《科学使用,扬长避短——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的辩证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级课题论文研究一等奖课堂教学实践评比《科学使用,扬长避短——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的辩证思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科学使用扬长避短一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的辩证思考【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艺术己经广泛的应用于教学之中。特别是音乐这门强调审美体验的学科,能够把很多音乐知识和音乐感受变抽象为具体,变意会为言传,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在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也容易产生弊端,本文用辩证的态度,对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益处和弊端,进行了思考,旨在更好的利用多媒体,推动音乐教学。【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多媒体技术益处和弊端新的2022音乐课程标准自从颁布到今天,已经有了2年的时间。2年中,按照新课程的指导理念,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对于多媒体的运用就是其中之一。不能否认的是,多
2、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运用到音乐教学中来,大大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能够更好的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诸多要求。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一种新兴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在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营造切题的教学情境,让同学们对音乐作品感同身受的同时,也存在着束缚同学们的想象力、教师盲目推崇、不能完全利用等弊端,所以需要音乐教师们对此进行理性的分析,科学使用,扬长避短,巧用多媒体,实现音乐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一、对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创新的思考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音乐教学上带来的方便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课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巧妙的创设教学情景,从而让学生对音
3、乐作品有更深层的认识。拿渔舟唱晚这首古筝曲来说,笔者在学生的鉴赏的过程中,笔者运用多媒体,营造出这样的场景,随着音乐的流淌,屏幕上出现了如下的画面:夕阳西照,彩霞满天,宽宽的湖面上歌声四起,满载丰收喜悦的渔民们摇着木桨、驾着船儿,纷纷归港。画面吸引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仿佛置身于夕阳余辉尽染、碧波涟漪的湖而,沉浸在微风轻指、渔舟缓缓而行的诗情画意之中,同学们在音乐鉴赏的同时.,又有了视觉上的触动,对于音乐鉴赏无疑起到积极作用的。但是这里有就有一个“度”的问题,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利用多媒体,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这是充分肯定的。但是问题在于,作为教师来讲,如果将一
4、些素材准备的过于细致,学生们会不会对此产生一种依赖性?他们的想象和创新会不会受到束缚?要知道音乐是一门十分强调体验的学科,聆听音乐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由于多媒体的介入,使本该同学们充分想象和体验的内容,一下子在自己眼前铺开了,不但失去了一个体验和想象的机会,而且会给他们留下这样的误会:这种乐器只能演奏这种风格的乐曲,只能表现自己所看到的这种情景,久而久之,面对老师精心准备好的素材,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就无从发挥了。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是一个时机把握的问题。首先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是一定要继续坚持的,决不能“因噎废食”,重点是教师将多媒体的内容怎样运用,何时运用。比如在欣赏这首作品之
5、前,教师就可以先让同学们,针对“渔舟唱晚”这四个字进行一下联想,并向他们提问,你觉得表现这种情景的,应该选用什么乐器?乐曲的旋律风格是慷概激昂的还是委婉轻柔的?鼓励他们各种有特色的想法,且不论他们的看法和见解是不是正确,针对他们的发言,进行引导性的总结。这时候,有了这样一个讨论的基础,再结合音乐和影像一起欣赏。这样通过对多媒体运用时机的调整,既能够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又能够帮助他们准确的理解音乐作品。二、对教师和学生交流之间的辩证思考教学工具的先进程度和教师使用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率,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就先进。当前的音乐教学
6、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误区,教师对于多媒体有“滥用”的倾向,不管教学内容适合不适合,只要能用多媒体表现的,一律都用多媒体,好像是多媒体运用的越多,就越能显示出课堂的丰富性,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实质性的内容很少。更重要的一个弊端在于,教师讲精力都放到了多媒体的运用的准备中去了,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由多媒体来代替,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对于多媒体的过度依赖,则变成了以“多媒体”为主体。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个工具,远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资料,制作课件,然后给学生听、看,学生们自己思考、与老师交流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7、,这其实还是以往教学模式的一种变体,只不过是键盘代替了粉笔,屏幕代替了黑板。对此,教师要对多媒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是更好的辅助教学,而不是替代正常的教学过程。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该唱的就唱,该听的就听,该讨论的就讨论,一切都已过程的体验性为主,不能只为了追求新奇的教学形式,忘记了教学的主旨。否则将会是原本简单的过程复杂化,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同时,这里还有一个音乐教师对待教学内容态度的问题,作为音乐教师来说,面对这一首首经典的音乐作品,如果仅仅是将其看做是教授给学生的“商品”,那么任何形式的教授都是索然无味的,正确的
8、态度是,教师应当对教学的内容怀着一种尊敬的态度,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自己首先被感动,有了这样一个情感的基调,就不会再过分的使用多媒体了,而是愿意主动的跟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这些情感的触动,而不是仅仅是电脑的操作员。三、对多媒体引起学生兴趣持久程度的辩证思考传统的音乐教师方式,是黑板、教师和粉笔,老师唱一句,学生们唱一句。或者教师带着音响设备来到教室,教师眼望窗外,同学们听的昏昏欲睡。这严重违背了音乐教学的本质规律,更是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有了学习兴趣,是学习进程的良好开端。在以前的音乐教学中,没有多媒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内容时往往觉得陌生和枯燥。而多媒体的
9、运用,能够满足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并且与原来的“一本教科书、一台录音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能使教学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形到有形,从平面到立体,改变了传统的讲、听、问、答的教学方式。初中学生,正是一个好奇心最为强烈的年龄阶段,他们希望见到,更加愿意尝试一些新奇的事物。多媒体逐渐在音乐课堂的使用,大大满足了他们的这种渴望,激发他们了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但是利用多媒体引起了这种学习兴趣,能够保持多久呢?而且学生们此刻的兴趣,是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这种形式,而不是音乐内容本身,所以这种兴趣是注定不会长久的。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在课件制作、素材搜集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希望每一堂课上都给
10、学生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其本质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如果想真正的长久的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为他们终身喜欢音乐打下一个良好基础的话,还是要从音乐本身出发。对于多媒体音乐教学这种形式充满兴趣,这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重要的是教学要予以充分的利用和引导,就像是一个充满了优美景色的花园,我们必须要穿过门之后才可以看到,多媒体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就在于如何将同学们带领学生穿过这道门,让他们看到满目的风景。逐步的从喜欢多媒体教学形式,到真正的喜欢音乐本身。所以说,兴趣作为一种感性认识,建立在学生对于新奇的基础上是不牢靠的,也是不能长久的,真正的从音乐本身出来,才是一劳永逸的根本解决之道。四、从教师和学校
11、两个方面推进多媒体教学受到客观条件和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当前的音乐教师中,能够真正熟练地操作多媒体的教师并不多,多数教师都是仅会一般的操作,很多时候都要请熟悉电脑操作的人帮助自己制作课件等内容,到了上课的时候,只会点击鼠标,稍微有点变化或者遇到一些故障,就束手无策了。而且代替自己制作的往往都不是音乐教师,内容上的一些细节和衔接部分,难免会出现偏差,很难做出音乐教师原本想要的效果,致使多媒体作用的发挥大打折扣。作为教师来讲,要在业余时间,主动地学习多媒体技术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对多媒体教学有充分的认识和研究,掌握各种新技术和新软件的运用,多与同事进行交流。作为学校来说,可以在适当的时间,邀请专
12、人对教师进行电脑知识上有针对性的培训,及时的解决教师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同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良好的教学设施,就难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多数学校因为受到场所和资金的限制,各种音乐设施的建设并不到位,建议学校的相关领导能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到音乐鉴赏在高中教育的重要意义,下大力气完善相关的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因为音乐不是主修课,尽管新的课程标准已经颁布了十年之久,但是一些学校仍然存在着轻视音乐课的倾向,音乐多媒体的硬件设施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已经落后了很多。且音乐多媒体教学多只用于公开课和观摩课上,平时教学中很少使用。这种态度上的不重视,也影响了多媒体音乐课的进行。对此,学
13、校的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音乐课存在的重要意义,加大投入,在经费上对音乐设施建设予以适当的倾斜,逐步的改善和完善各种音乐设备,使音乐教育逐步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让音乐教师喜欢用多媒体,会用多媒体。综上所述,在音乐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本文没有从多媒体的运用给教学带来的益处,这一角度出发,而是选择了对于音乐课堂多媒体技术运用的辩证思考。从本意上来说,是想给当前的音乐多媒体教学泼一泼冷水,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发展的趋势,具有良好的前景,但是终究只是一个教学手段。对此我们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陷入怪圈和误区。而是应当冷静的予以思考,更多的从音乐本身出发,寻求到一条“传统”与“现代多媒体”有效结合的新路子,以促进音乐教育科学、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