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批判——以电视相亲节目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批判——以电视相亲节目为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批判一一以电视相亲节目为例内容提要如今,传媒和娱乐产业以其无所不在的影响力逐渐渗透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近期出现的以相亲交友为代表的电视娱乐热潮,由于自身发展和现实利益的驱动,使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电视节目的娱乐化现象。本文以电视相亲类节目为例,重点对其娱乐化现象进行反思与批判.关键词电视;相亲节目;娱乐化;批判对于娱乐化,国内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笔者以为,娱乐化即为了达到一定的商业利益,将内容予以软性处理,即以花边性、新奇刺激、煽情的形式呈现,以达到吸引受众关注的目的。近年来,“电视娱乐化”正在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电视文化现象。继2005年超级女声火爆全国之后,湖南卫视迅
2、速推出快乐男声继续横扫娱乐江湖。一定程度上,电视娱乐节目成为提高电视台收视率的法宝。在娱乐选秀节目异彩纷呈且逐渐走向“饱和”的情形下,各地电视媒体仍竭尽所能,不遗余力地翻新花样,2009年底,湖南卫视在购买了英国Fremantle公司国际经典电视交友节目TAKEMEOUT独家专有版权之后,首推内地电视相亲类节目我们约会吧(以下简称我)。节目一经播出,收视率居高不下。江苏卫视也于2010年年初推出了类似的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以下简称非)。另外还有浙江卫视的电视速配节目为爱向前冲、东方卫视的相亲类节目百里挑一等。各大卫视争相播出相亲类节目,全民范围内掀起一股“相亲热”.一、电视“相亲热”中的娱乐化
3、倾向国内各大卫视出现的相亲节目都有以下共同点:嘉宾选择上的低门槛,不限年龄和职业,只要报名都可参加;电视充当了“红娘”的作用;打破了传统观念中的含蓄,将找寻另一半的个人问题置于荧屏之下,节目也确实促成了一些单身男女的结合;节目倡导正确的婚恋观;游戏规则为多选一。然而,以电视为媒介进行相亲交友的性质决定了娱乐化的整体特色。即观众只需具备视听感官,能看懂图像语言,想交友即可。所以,电视相亲节目难免存在娱乐化倾向.1 .形式上的快节奏和时尚化“现代文化已达到青睐形式、忽视内容的地步。这种没有深度、肤浅的文化在电视中得到了反映和宣扬J也许是消费社会时代,人们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纵观几档相亲类节目,
4、无不以现场节奏明快的音乐作为映衬,着力表现节目中男女嘉宾之间快速的流动关系。如我中的“一对多”形式,在短时间内要求女嘉宾在12位男嘉宾中作出选择。且每期速配成功牵手离开的空缺嘉宾席位,都有新嘉宾的加入,节目总是维持12位男嘉宾的阵容。而非中现场24位女嘉宾对每位出场的男嘉宾进行选择,阵容较为庞大。而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阵容则更为浩大,每期100名男嘉宾、3名女嘉宾。虽然男嘉宾的更换速度相对较缓,但每期女嘉宾的节奏上场也着实让人眼花缭乱.其次,该类节目无论是舞台设计还是嘉宾造型都十分时尚,使得整个节目更像是一档时尚走秀节目.舞台也设计得绚丽多彩,从电视画面来说,大大提高了其可视性。配上或动感或柔情
5、的音乐,嘉宾们在舞台上及广大观众面前尽情地展示其“才艺”(物质上的富足或精神上的充实)。节目包括初见印象、个人基本资料展示、朋友评价,及现场接受女嘉宾的提问等环节,同意与否都通过是否亮灯为标志。湖南卫视的我赛制大同小异,只不过自开播几期之后开始实行男嘉宾反选女嘉宾的规则,但不论是形象上的装扮抑或是内心情感的掩饰,参与者都正是通过这种夸张的舞台设计和绚丽伪饰的嘉宾造型,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制造出一种群体狂欢的娱乐效果.2 .内容上制造冲突的同时不免煽情达到娱乐化效果的方式多样,煽情化、制造冲突是吸引观众的两大方式。非、我除了形式上达到吸引观众之外,在内容上也存在矛盾冲突及煽情化。在整个节目进行中,通
6、过男女嘉宾交流,或是唇枪舌剑,不断制造着矛盾与冲突,由于观点、看法的不同,在选与被选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嘉宾间的言语冲突甚至人身攻击。如非中当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的海归男林若愚说出自己希望另一半的家庭条件要与自己平等时,现场遭到灭灯,且女嘉宾以歧视自己为由进行反驳攻击,让男生尴尬退场。言语争锋的过程中也牵动着观众的立场指向。另外,节目中出现的具有特殊经历的嘉宾,也为节目增添几分煽情。我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女大学生,当说起男友标准时,想到含辛茹苦的妈妈,情绪失控的泪洒全场。非中女嘉宾李洋遇到特意上节目挽回自己的前男友,最后破镜重圆,不论是其它女嘉宾还是现场观众,甚至是掌控舞台的主持人孟非和分析师乐嘉都为此
7、情景感动而落泪.3 .节目频现话题人物,争议不断引发关注娱乐化倾向首要表征即追求关注度。相亲类节目中频现话题人物,争议不断,如屡屡语出惊人被冠以“拜金女”的马诺。相亲类节目打破了明星、精英公众人物的媒体特有权,实现大多数草根阶层的媒体所有权。一方面,参与者凭借电视媒体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由于嘉宾的低门槛,必然存在一定的低俗化倾向。而在电视媒体的作用下,低俗倾向得到放大。另一方面,争议性话题及话题人物的出现,使媒体被动地沦为某些人搏出位的平台的同时,也收获了额外的受关注度,客观上达到了嘉宾迅速走红及节目收视保持前列的“双赢”目的,以至于有人质疑节目有故意炒作之嫌.二、电视相亲节目娱乐化的批判1.
8、满足受众猎奇、窥私欲的心理在理解大众文化中,费斯克认为“电视最赤裸裸地为观众提供了狂欢节冒犯似的身体快感,”这种狂欢似的效果造出了一种大众奇观,人们生活在奇观中,且每个人都参与。在传统观念下,相亲行为本身作为一种私人之间的交往具有较高的私密性,而电视相亲节目却打破这种私密性的限制,将相亲双方的各种心理、行为通过电视荧屏展现在众人面前,使得大众通过消费这种借由节目参与嘉宾表现出的种种行为,来达到自己心理的满足。自娱乐化一词作为专业词汇出现于媒介时,睿智的学者们就已预想到几百年之后的消费时代,或者说娱乐至死的年代。为何节目播出之后收视率居高不下,除了节目本身的独特性,还与观众收看时产生的快感有关。
9、娱乐化因素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2 .商业利益淹没人文内涵布尔迪厄认为,“新闻是一个场,但却是一个被经济场通过收视率加以控制的场。这一自身难以自主的、牢牢受制于商业化的场,同时又以其结构,对所有其他场施加控制力J市场化的竞争中,商业逻辑在其中起着难以言说的作用。大众传媒一方面为社会大众提供娱乐,另一方面却在追逐收视率的过程中淹没人文内涵,窄化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各大卫视的相亲节目中,节目宗旨标榜为:提供认识交流平台,倡导正确的婚恋观。真诚寻爱的背后实则掩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取向。例如节目中插播大段的广告;以嘉宾形象的未知设置悬念、插播广告。如非中的最大合作方百度贴吧,在主持人开场白中就以植入式
10、的介绍;介绍男嘉宾时,尤其提到嘉宾来自百合网的推荐。非还以各种形式赚取收视率,比如给稀有动物发布征婚广告;阅读改造少年寄给栏目组的信件。为节目间接做广告的同时,以公益的名义博得观众好感。值得一提的是,我、非都有同一个赞助商一一美的智能电饭煲。或许是因为非诚勿扰影响力更大,其中间广告时段颇长。除了插播主要赞助商的广告之外,还有江苏卫视几大主要广告商的广告。婚恋观的正确倡导似乎被以收视率为唯一标准的商业利益所淹没.3 .电视视域下的大众狂欢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指出,狂欢节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活动,它没有边界,无论高低贵贱都可以自由的参与。在这其中,人们之间不分彼此,亲昵地接触,插科打浑,俯就和粗鄙等
11、活动成为正常的交往活动.这种狂欢过程中的快乐体验,以非我为例,节目的狂欢是从低门槛的原生态报名开始的.嘉宾的良莠不齐、不符合传统电视审美标准的形象在电视节目中予以呈现,没有门槛的报名条件,没有文化家庭背景的限制,只要是单身,想在舞台上交友就可以参加。台上嘉宾与观众身份随时可以互换。即观众想参与节目,通过报名可以成为台上的参与者。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在火爆的相亲类节目中大放异彩,这也让许多草根阶层得到关注度。聚光灯下嘉宾的亮丽光鲜,或者长相平平,不论是审美假象还是真实形象呈现,每个人都在舞台上展示自我,主持人与情感分析师的妙语点睛也让本就喧闹的现场狂欢不已.另外一点就是嘉宾本色化流露而呈现的
12、娱乐化.如月薪只有1500的“忏悔男”、走路摇摆体型圆润的“企鹅先生”,还有在舞台上炫富的“宝马男”,不论这种愚弄主动与否,或许他们本身不想被愚弄,但从中流露出的娱乐化,着实被观众所消费。甚至有的女嘉宾对于其貌不扬的男嘉宾继续亮灯,以期了解更多丑态而获得娱乐笑点。观众有娱乐需求,但电视相亲节目的火爆绝不仅仅是娱乐需求,而是已经走向大众式的消费狂欢.对于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我们必须理性对待.一方面要正视电视的娱乐功能,认识到电视的“减压阀”作用。提供娱乐成为媒体四大功能之一,作为视觉为主导的电视媒介,除了运用符号多角度提供信息,进行舆论监督之外,还应充分发挥其“减压阀”的作用。有意识地为满足观众的
13、娱乐需求去策划节目,为面临种种压力的现代人减压。另一方面,提供娱乐的同时要适度,注意引导受众的审美消费观。电视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不能盲目追求娱乐而滑向低俗,毕竟娱乐的目的是满足人们休闲放松而非一味寻求刺激。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媒介代表,更不能盲目追逐商业利益而流于表面与肤浅,忽视人类内心深层次的需要.总之,电视节目为人们提供娱乐不应过度而导致庸俗。正视电视媒体提供娱乐的同时,更多的是通过娱乐功能的提供,帮助观众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相信这能引起电视传媒和电视人更深入的思考.注释: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38约翰菲斯克著,王晓铉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法布尔迪厄著,许钧译: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P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