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留下“喜悦”的机会.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52293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孩子留下“喜悦”的机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给孩子留下“喜悦”的机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给孩子留下“喜悦”的机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给孩子留下“喜悦”的机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给孩子留下“喜悦”的机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孩子留下“喜悦”的机会.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给孩子留下“喜悦”的机会作者:作者简介:原文出处:教师博览:原创版2012年第5期第34-36页期刊名称:幼儿教育导读(幼教版)复印期号:2012年10期人是感性的动物,他总是通过自己的感知来认识、理解周围的事物,来判断和选择自己的生活,来构建和完善自己的世界。我发现,对孩子来说,“是什么为什么两个词永远充满魔力,仿佛开启未知世界的钥匙。从一岁左右开始,孩子就会问是什么,稍大一些又会刨根问底地追问为什么。这正是他们在感知世界。尽管这种感知只是初级的本能,但它非常重要一一正是感知,在引领着我们前进,从混沌、懵懂,走向明白、清醒,从狭小、孤陋,走向广阔、丰盈,从庸碌、凡常,走向伟大、卓越。正因如此

2、,那些聪明的老师和父母,总是通过多种手段促进孩子感知的发展。而真正有效的教育,也总是积极引导孩子通过自我感知去认识和探索周围的世界。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写过一篇观察日记一天,幼儿园的孩子们围成一圈,有说有笑地观看f口议论着。圈中间有一个水盆,盆里漂浮着一些玩具。有个两岁半的男孩,独自站在圈外,看得出,对大伙都在观看的东西,他也充满好奇。但他太小了,没有足够力气挤进去。他四处张望着,突然发现了一张小椅子。他脸上露出希望而神气的神情。他向那张椅子走去。正在这时,一位老师走了过来,一把将他举起来,超过其他孩子的头顶,使他能看见圈中间的水盆,嘴里还不断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男孩虽然看

3、到了那个水盆和漂浮物,可他脸上原来的探索和期望的表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那个可怜的小家伙,尽管看到了他想看到的东西,却没有机会体验成就感。本来,他是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通过克服困难、征服障碍,获得自我发现的快乐。但是,这个机会,被那个好心的老师,在无意中给剥夺了。被剥夺了这种快乐的何止那个可怜的孩子!在我们的教育中,绝大多数孩子现在都难以享受到这种快乐。或者是为了赶教学进度,或者是为了简便省事,很多时候教师习惯于用自己的认知代替孩子体验。面对问题,我们习惯于直接告诉答案和结果,就像填鸭一样,甚至,孩子已经无法接受了,还要硬塞进去孩子学习兴趣和激情的消失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种教育方式有关。

4、想想孩子刚入园时的兴奋和激动,看看他们后来的冷漠和倦怠,不免觉得,我们的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兴趣、激情方面,简直就是在开历史的倒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他说,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孩子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曾在课堂上激发了儿童对土壤中发生的、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隐秘过程的兴趣,然后带着孩召门去田野里观察,看土壤的剖切面,看一株小小植物长达两米多的根,并让孩子们学习种植。他由衷感叹道:”这件事鼓舞了孩

5、子们,他们的思想变得非常好奇和活跃。他们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自豪感:我们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我们的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一这是比得可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当自己的体验被剥夺,都会觉得失望,觉得没有意思好比看一部电影,倘使别人先告诉了你结局,你可能会兴致大减;看一部小说,如果预先知道了结果,你阅读的兴趣肯定会受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每个人都有不同层次的需要,而最高的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一通过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达到预期的目标自我实现的过程,需要经历充分的、忘我的、全神贯注的探索、实践、体验、思考、发现。

6、而当目标实现,就会让人感受高峰体验”一用马斯洛的话说,就是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这样的经历,兴奋而欢愉,短暂而深刻,就像站在高山之巅,身登绝顶我为峰。每个人的价值,都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创造、发现而体现。孩子也是如此。哪怕是很小的孩子,都会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有一位母亲,因为孩子把她刚买的金表当成新鲜玩具拆卸,最后弄坏了,就狠狠揍了孩子一顿,并把事情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就这样被你给枪毙了。“老师说,这是孩子创造力的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动脑的机会.母亲后悔地问: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老师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

7、表送到修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就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孩子,修表费就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这是半个多世纪前发生的故事。故事中的老师,就是陶行知。陶行知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创造教育。他提倡“教学做合一,倡导”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主张。这一主张,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看来,似乎也不算过时。爱因斯坦说:科学的发展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都需要内心的自由。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环境,能够给予教师和孩子的“自由实在是太少太少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习惯于直接告诉答案;标准化考试的要求扼杀了孩子的异见和思想火花。我们为什么不给孩子一段思考的时间,留下因发现、感悟而体验到“喜悦”的机会呢?原标题为给学生留下“喜悦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爱心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