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精练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含解析【10篇练习2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精练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含解析【10篇练习23页】.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身不屈于王公名不耗于终始高土文化与高土图王亚军高士,盖指博学多才、品行高尚、超脱世俗之人,多指隐居山野田园的雅土。在读书求仕的时代,高土的归隐与逸致,开拓了中国山林文化、田园文化,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高土文化,是中国土文化的重要标志,亦为历代文人墨客追求的至高境界。早在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就提出两种隐逸观:儒家以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为根本思想,主张“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道家以“无为”为宗旨,尊重生命,崇尚自然,主张高度自由、自主的精神状态,追求“达生无累”的生命境界。这两种隐逸观,对传统文人在人格构建、价值观念、生活
2、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均产生重大影响。至魏晋时期,土族阶层兴起,或为政治权贵,或为经济大族,或为文化大族,所谓的“魏晋风度”“高土文化”就是名士贵族的精神产物。面对社会动乱,土族阶层感叹人生无常,企求解脱人生苦难,寻求逍遥境界。于是玄学盛行,学派众多。魏晋形成的人生观,虽然角度各异,但皆“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高士文化的逐渐成熟,为后期高土绘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不同的时代,高士绘画追求不同的人文精神。概而言之,宋之前遵循儒家“教化天下”的思想理念,追求修身,这种情怀在五代卫贤的高士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它描绘的是汉代隐士梁鸿和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
3、齐眉”的故事。画家卫贤把梁鸿夫妇的居所布于山环水绕的自然美景之中,以衬托高士志在山野的志趣。这种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使高土完美的人格得到进一步升华,是儒家“君子比德”说的典型代表。宋以后,艺术审美向哲思性转变,艺术家更加重视对心灵自由的追求与人文思想的表达,艺术教化进一步寓于审美功能之中,文人画大发展。这时的高土图,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命与尊严、意义与价值的理解,故文人画家常借助于诗、画,或表现自然情趣,或隐喻世情冷暖,以反映社会现实。这从宋代马麟的静听松风图中可窥一斑位高士悠然坐卧于虬龙般屈曲蜿蜒的古松之下,听风冥想。在强调神似的同时,注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是中国传统高士图的首要特征。如
4、南宋李唐的采薇图,为传达出殷贵族伯夷、叔齐不食周天子之饭的骨气,刻意将二者刻画得面容清瘦、身体瘦弱,但行为举止传达出他们不屈的精神。强调意境营造,亦是高士图的特征。再看采薇图,画家近景画一松、一枫相对而立,正是以枫树的耐寒与苍松的不凋,对应两位高士坚定不屈的高贵品格。李唐意在通过描绘这个历史故事“借古讽今”,即褒奖南宋与金国对峙之时的爱国守节之士,谴责投降变节之人,体现出画家满腔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土绘画所以绵延不衰,在于其饱含的高土精神。高士精神之于各时代的文人画家而言,不再是简单的寻古趣、拟古意,而是寄托情怀、批判社会的重要途径。今天,传统高土图的意义在于,鼓励艺术家始终保持高
5、品格的追求,不为名利所囿,不忘绘画对于人文精神和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与表达。(选自2017年2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高士”是博学多才、志趣高雅、品行高尚的隐土,他们开拓了山林文化、田园文化,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B.高土文化形成于先秦时期,发展成熟于魏晋时期,为后期高土绘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C.宋之后的“高土图”摒弃了以往“教化天下”的传统,更注重表现心灵自由和人文思想,使文人画得以大发展。D.中国传统高土图的首要特征是强调神似,注重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其次是强调意境的营造。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6、的一项是()A.文章从高士写起,引出高土文化,进而说明高土文化对高土图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B.文章以宋朝为界限,论述了高土绘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审美特点。C.文章以静听松风图和采薇图为例,来证明高土图与一般绘画不同的艺术追求。D.文章对高士图进行历史审视,指出当代艺术家应对人文精神和社会现实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时期,儒家的隐逸观具有积极入世的色彩,而道家倡导自由、无为,追求生命通达、不为世事所累的生命境界。B.魏晋时期的社会名士多出自世家大族,魏晋风度虽是名士贵族所追求的精神风范,但其形成却跟经济与文化地位不无关系。C.五代卫贤
7、的高士图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颂扬了“相敬如宾的爱情主题,体现了儒家君子比德”的思想。D.采薇图取材于历史故事,作者巧用衬托手法表现两位高士的品格,并借古讽今,褒奖南宋爱国守节之士,谴责投降变节之人。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家训I,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诫、家规、家书、家范、家箴、家语、遗训等形式。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的名人志士、文家学者、文武大臣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后代。这些家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今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有些家训收集了不少警世哲语,并将这些
8、警世哲语加以编排、分类,读来朗朗上口,对今人也颇有警策意义。有些家训I,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家教百科全书了。一般来说,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修身、处世、治家为最主要。封建士大夫历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反映在家训中,就是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内容。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I,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尤其在家书中,更是占绝大部分。其中如“志当存高远”、“有志者当勉学以就业”、“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等,足可让人奋发;“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正不可不守”
9、、“清白之家,当以家声为要”等,又足可让人守定气节,义不受辱;反映戒骄戒躁、反躬自省、节欲制怒、淡泊寡欲等思想的力诫之言也举不胜举。因为是“家训”,所以“治家”在其中占主要地位是可以理解的,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盛行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不仅仅是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而且包括了相当部分的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祸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其中立家以勤俭为本的思想为主,中间还夹杂安贫乐道、耕读传家、教子当早、教子当严、齐家以和、忍让兴家、教子以正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今天应该加以弘扬的。已广为人知的家书,是家训的一种重要形式。家书往往随事而写,有感而发,尽管不很系统,但富有情感,词气真切。在
10、家书中,有的宜接点出了教子的主题,如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等。与家诚板起面孔的训诫相比,家书中那些妮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如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鼓端淑的“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为者亦难矣”,左宗棠的“志患不立,尤患不坚”等,都是家书中的教育名言。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的心大为之震撼。(选自华人时刊,2011年第十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家训”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训I,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诫、家规、家书、家范等形式。B.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
11、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C.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修身、为政、治国为最主要。D.家训中安贫乐道、耕读传家、教子当早、教子当严、齐家以和、忍让兴家、教子以正等思想都是今天应该加以弘扬的。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有些家训I,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家教百科全书,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B.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盛行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在“家训”中占主要地位是可以理解的。C.富有情感而又词气真切的家书,比板起面孔的家诫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
12、舞下一代。D.古代家书中不乏教育名言,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充分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受到震撼。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代的名人志士、文武大臣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后代。这些家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B. “志当存高远”、“有志者当勉学以就业”、“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等,体现了封建土大夫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家训内容。C. “治家”中相当部分的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祸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了很好的借鉴作用。D.封建士大夫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I,关于学习方
13、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尤其在家书中,更是占绝大部分。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中华文明缘何生命力如此旺盛?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文明的核心精神之一:“礼”。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而凝聚这一丛体的正是“礼”。“礼”推动中国最终成为文明之邦。云南元谋县、陕西蓝田县等地的猿人化石可证明从那时起有了中华民族的先祖。文明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7000多处文化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到新时期时代中晚期,中华文明诞生了。从物质层面表现而言,一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发展的基础之上;二是出现明显的
14、社会阶层分化;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在这些城市,特别是中心性城市出现大型建筑。从精神层面表现而言,“礼”贯穿始终。有学者认为,从红山时代的大巫师到上古时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实际上都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大巫。伴随着神权走向王权,巫的祭祀演变为王的仪礼,祭祀礼仪演化出政治典章,原始歌舞演化出文学艺术。中华文明由此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传承至今,并不断袪魅,走向实用理性,成就今天的礼仪之邦。中华文明在早期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于黄河上中下游的三个文化区、形成于长江中下游的两个文化区和燕辽文化区等的接触中,“礼”被延伸,从部落到国家,从家族到民族,因
15、而铸就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基因。基因生成后,中华文明至少经历了三次基因大调节,有效发挥了阻遏作用、激活作用。第一次是秦灭六国之后,由百家争鸣走向文化大一统,自汉武帝起,奠定了实用主义倾向的儒家思想统治模式。第二次是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国儒家、道家融合,至隋唐,儒释道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第三次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入,由中国共产党主导,形成了方克立总结的“马魂、中体、西用”的综合创新。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是从多元到一体,既有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也有对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的确如此,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较为广阔的根基,先祖在这里狩猎、放牧,原始农耕的
16、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在多元文化接触中,相互竞争,相互依存,自觉创新;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性影响;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礼”的基因,一脉相承,延绵不辍。(摘编自张恒军“礼”:中华文化文明的生命密码)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展开的中华文明,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礼”就此孕育而生。B.中华文明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制度等传承至今,助推中国成为礼仪之邦。C.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也将会延续“礼”的基因而传承下去。D.中华文明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等的交汇融通中,逐渐铸就生生不息的强大基因。2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