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全部教学设计(共7课时).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45732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3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全部教学设计(共7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全部教学设计(共7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全部教学设计(共7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全部教学设计(共7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全部教学设计(共7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全部教学设计(共7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全部教学设计(共7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全部教学设计(共7课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全部教学设计(共7课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全部教学设计(共7课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全部教学设计(共7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全部教学设计(共7课时).docx(3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L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察两个物体。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教材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感官和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学情分析】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

2、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另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2 .可以用一些

3、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2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科学态度目标:1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1.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教学重难点】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材料准备】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教学过程】2 .聚焦教师分别出示两幅图:教室和卧室。请学生描述能看到哪些物体?提问:

4、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设计意图:通过聚焦的问题了解学生是否能对物体外形进行观察和描述。3 .探索(一)观察一个物体1 .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要认真观察)2 .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3 .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4 .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

5、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5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了什么,力求引导学生调动所有感官来观察物体的特征,如用眼看颜色或形状、用手摸软硬、用鼻子闻到气味,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描述性词汇,同时为下面的“两两对比观察法”活动埋下伏笔。(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1 .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2 .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

6、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3 .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4 .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5 .怎样详细记录物体的特征呢?我们先来看看活动手册吧!(1)教师示范活动手册的使用:投影展示实物,指导学生先填写日期。(物品名称可替换)(2)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以木块为例:把木块与乒乓球对比后发现形状不同,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然后填写在记录表上(强调:(1)可以把活动手册最后一页词汇表上的词汇剪下来,粘贴在相应位置,也可直接填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2)边观察边记录,顺序

7、建议是:颜色一形状一气味一是否透明一粗糙程度一轻重,但不强调一定是这个顺序)。设计意图:学生利用活动手册记录物体特征,书写上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指导、示范。通过指导,使学生认识到要边观察、边比较、边记录,记录结果要真实。3 .研讨出示学生记录表单,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补充班级记录单。师:看看我们的班级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教师总结:通过两两对比观察,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通过观察比较活动,我们对木块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描述一下木块的特征?比一比谁描述得最好。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为了

8、考察学生是否学会了利用各个感官及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更全面、更准确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4 .拓展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设计意图:突出学以致用,同时用编谜语的方式继续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述能力。【板书设计(生成)】发现物体的特征看:较厚、较薄,有颜色、无色闻:有气味、无味摸:粗糙、光滑掂:较重、较轻谁轻谁重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2课,其隐含的概念是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得到。在一年级阶段学生不需要了解质量的概念,更无需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只需要了解物体有轻重,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

9、排序即可。本课通过观察、预测、手掂、用简易工具测量等多种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学情分析】在第一课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个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呢?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

10、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来得到结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科学探究目标:1 .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2 .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科学态度目标:1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2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教学重难点】重点:L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3 .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材料

11、准备】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1 .聚焦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设计意图: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方法的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学习前的概念掌握程度,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2 .探索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3 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1 .预测物体的重量。(1)出示5个物体:乒

12、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说预测

13、的理由。(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设计意图: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现状但大小不同的橡皮,它们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指导、落实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2 .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

14、来表示轻重)。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掂重的方法并不完全准确。3 .称量物体的重量。(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

15、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设计意图:让小组把称量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为后续的集体研讨做准备。通过自己动手称量物体重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记录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和态度。3.研讨1 .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2 .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会比较大,因此预测是不可靠的。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需要两两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掂量的方法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当物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