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方孝孺《深虑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42593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训练:方孝孺《深虑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方孝孺《深虑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方孝孺《深虑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方孝孺《深虑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训练:方孝孺《深虑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训练:方孝孺《深虑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训练:方孝孺深虑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月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

2、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乎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

3、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野谚日:“前事三蕊,W事乏而冠”薮套字为向藁工工:蔽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A秦之盛也B繁法C严刑D而天下震E及F其G衰

4、也H百姓I怨J而K海内L叛矣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岂其虑之未周与”中的“周”,与离骚”竞周容以为度”中的“周”意思相同。B. 而灭诸侯,一天下”的“一”与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中的“一”意思不同。C. “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中的“卒”,与鸿门宴中的“旦日飨士卒”中的“卒”意思不同。D.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的“师”,与师说中的“圣人无常师”的“师”意思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所提及。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

5、,指出他们没有吸取前代君王失败的教训。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土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忠尽智指出过失。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译文:(2)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译文:14 .两则材料都在论述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具体有哪些方法,请概述。【答案解析】10. BEH11. A12. B13. (1)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考虑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

6、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2)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14. 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虚心纳谏,闻过则改。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峻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繁法严刑”,并列短语作主语,之间和之后都不可以断开;两个主谓短语“百姓怨”“海内叛”为并列关系,由“而”连接,之间不必断开;“故”为因果关系的连词,引出结果,置于句首,“也”,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即B处

7、;“其衰”主谓关系,不断开,作“及”的宾语,之间不断开,“及其衰也”作后句的时间状语,“及”前断开,“也”,表停顿的虚词,EH处断开。故选BEHo16.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 “意思相同”错误。周到;合,迎合。句意: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争相着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为法度。B.正确。统一;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句意: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C.正确。最终;士兵。句意:哪料想子孙后代最终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明天犒劳士兵。D.正确。借鉴;老师。句意: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

8、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 “指出他们没有吸取前代君王失败的教训”错误。“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灭亡是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故选Bo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虑”,筹划、考虑;“图”,考虑、谋划;“备”,防范;“遗”,遗漏。(2) “肖”,才能;“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遽”,立即;此虑之远者也”判断句。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可知,要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由原文“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

9、子而不忍释”可知,要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由原文“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可知,要虚心纳谏,闻过则改。由原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可知,要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参考译文】材料一: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

10、道的安排呀!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涕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然而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

11、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

12、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立即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材料二: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峻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上古的历史,来验证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审度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据时事而变化,所以历时长久而使国家安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古代文学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