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诚信立则下无二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诚信立则下无二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诚信立则下无二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材料一:万章日:“不以奔不知象之将杀己与?”日:“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日:“然则舜伪喜者与?”日:“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日:始舍之,圆圄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日: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罩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节选自孟子万章上)材料二: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日:“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日:“臣居早冷,不的知佞者,请
2、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日:“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日:“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日: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行则远人斯格。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余能下,馈间伦日:“鼓之啬夫,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应、左右日:“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日:“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
3、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节选自贞观政要诚信)【注】象:舜同父异母弟。舜的父亲偏爱象,曾联合象骗舜去修缮谷仓,想借此杀掉舜,舜侥幸逃脱,象看到舜就欺骗他,说自己很想念哥哥,舜很高兴地称赞弟弟象。孟子的弟子万章以此事请教孟子。校人:古代主管池沼畜鱼的小吏。啬夫:古代官吏名。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臣闻为
4、国A之基B必资C于德礼D君E之所保F惟在G于诚信。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识,知道,与成语“博闻强识”中“识”含义不同,与石钟山记中“汝识之乎”的“识”词义相同。B.罔,指欺骗、蒙蔽,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的“罔”词义和用法相同。C.草泽,本义为“野草丛生、低洼积水的地方”,后引申为“穷僻之地”,亦指“乡野民间”,文中即为此义。D.“弗”作为否定副词,在文中表示对某种情形的否定,可以译为“不”,与成语“自愧弗如”中“弗”词义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舜是否提前知道
5、弟弟象将要杀害自己,孟子的弟子万章持有疑问,便来请教孟子,孟子用子产的事例作类比来回答。B.郑国的子产收到别人送的活鱼,命令主管池沼的小吏把它畜养在池塘中,那人却煮着吃了,反而编谎话来答复子产。C.上书之人并不是很明确地知道谁是佞臣,便提议太宗用假装发怒的计策来区分群臣,以识别谁正直不阿,谁曲意逢迎。D.魏征在疏奏中着重强调诚信的作用,认为如果君主诚信,那么臣下就不会产生二心,并以晋中行穆伯之例规劝太宗慎于信任。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始舍之,圄圄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译文:(2)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译文:14 .两则材料都谈到“信”,
6、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解析】10. BDF(每处1分,共3分。多涂不给分。)【解析】“必资于德礼”和“惟在于诚信”两个句子结构相同,意义相关,故D处需断开;“为国之基”“君之所保”是其后小分句的主语,其后可断开,故断在B、F处。断句参考: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11. (3分)B【解析】文中“罔”为动词,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网”同“网”,名词作动词,意为张网捕捉,比喻陷害。12. (3分)A【解析】“孟子用子产的事例作类比来回答”的是“然则舜伪喜者与”这一问题。13. (1)刚放在池塘,它还局促不舒展;过了一会儿就摇摆着尾巴动了起来;突然间远远地不知
7、去向。(“始舍”“少”“攸然”各1分,句意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攸然”学生译为“闲适从容的样子”也算正确。)(2)君主自己做欺诈之事,却要臣下行为正直,这就好比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漱。(“诈”“行直”“是”各1分,句意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14. 材料一侧重指出君子胸怀坦荡,面对合乎情理的欺骗也不随意怀疑,而是对人怀有充分的信任;材料二侧重谈论君主治国应以诚信对待他人,不可以玩弄欺诈手段。(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万章说:“我不知道舜是否知道象将要杀自己呢?”孟子说:“哪里会不知道呢?象忧愁,他也忧愁;象高
8、兴,他也高兴。”万章说:“那么,舜是假装高兴吗?”孟子说:“不。从前有个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让主管池塘的人畜养起来。主管池塘的人却煮着吃了,回报说:刚放在池塘,它还局促不舒展;过了一会儿就摇摆着尾巴动了起来;突然间远远地不知去向。子产说:得到了好地方啊!得到了好地方啊!主管池塘的人出来了,说: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那条鱼煮着吃了,他还说,得到了好地方啊,得到了好地方啊。所以对于君子,可以用合乎人情的方法来欺骗他,不能用不符合其道义的手段来蒙骗他。象既然装出一副敬爱兄长的样子来,舜因此真心相信而高兴起来,又假装什么呢?”材料二: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
9、我所任用的人,我都认为是贤能的,你知道谁是奸佞的臣子吗?”那人回答说:“我住在民间,不是很明确地知道谁是奸佞的臣子,请陛下假装发怒来试一试大臣们,如果谁能不畏惧雷霆之怒,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那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的意旨,那就是奸佞的人。”唐太宗对封德彝说:“流水清漱与浑浊,关键在于源头。君主是施政的源头,臣民就好比流水,君主自己做欺诈之事,却要臣下行为正直,这就好比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这是不可能得到的道理。我常常认为魏武帝多做诡诈之事,很看不起他的为人,这样做,还怎么再制定教令?”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想要使诚信行于天下,不想用欺诈的行为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
10、。“贞观十年,魏征上疏说:臣听说治理国家的基础,一定依托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只在于诚实信用。诚实信用确立了那么下面的人就没有二心,道德和礼教形成后,边远的人民就会前来归顺。晋国的中行穆伯攻打鼓这个地方,一年都攻克不下,馈间伦说:“鼓国的啬夫,我了解他。不必兴师动众、出兵打仗,我就可以攻下鼓这个地方。”穆伯不答应,左右的官员说:“不用一兵一卒,而鼓地就可以得到,您为什么不听馈间伦的意见呢?”穆伯说:“馈间伦的为人,奸诈不仁义,如果用他的计策夺取了鼓地,我可以不赏他吗?如果赏赐了他,就是奖赏奸佞小人。奸佞小人得志,就会使晋国的士人都舍弃仁义而成为奸佞的人。即使得到了鼓地,又有什么用呢?”穆伯,是战国时的大夫,尚且能够如此的谨守信用、远避奸佞的人,更何况陛下是德冠千古的圣明君主,怎能让巍巍盛德有所间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