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幻觉的影像设计-——以影造物的摄影图像及其争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指向幻觉的影像设计-——以影造物的摄影图像及其争议.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指向幻觉的影像设计以影造物的摄影图像及其争议DesignforIllusioniThePhotographicImageandItsControversy作者:边千慧作者简介:边千慧,女,博士,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方向:图像与媒体艺术,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原文出处:创意与设计(无锡)2013年第1期第40-50页内容提要:当今社会中,以观看为目的、以视觉逼真感和奇幻想象力并存为表现形式的各类影像设计层出不穷,它们在引领时代热潮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文化争议。而摄影图像作为一种特殊的影像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考察视角。本文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围绕摄影拟像之争中的核心论点:“
2、以影造物”的摄影图像为切入点,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了“以影造物”这种特殊的设计思路,在创作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及其所引发的种种社会争议。本文认为:摄影图像是一种具有强烈幻觉倾向的视觉设计。其特殊性在于“以影记物”和“以影造物”这两种看似截然相反,却又相互依存的制像目的之间的矛盾互动。Intoday,ssociety,therehavebeenmanyillusiondesignsusingimagesascarriers,amongwhich,photographicimageshaveplayedanimportantrole.Takingthemajordisputeoverph
3、otographicsimulacrumsincethe1960s(i.e.creatingthingsbyphotographicimages/7)asanentrypoint,thispaperdiscussesphotographicimageasadistinctivetypeofillusiondesignfromhistorical,theoreticalandpracticalaspects,andtakesacloselookonitsparadoxicalculturalimplicationanditssocialcontroversy.Thispaperarguestha
4、t:photography,bynature,isadistinctivedesignwhichhasastrongillusoryinclination.Itsdistinctivenessliesinapairofparadoxes:itsdocumentarytraditionandthedesireforamoreliberatedimage-makingapproach,theformerisassociatedwithknowing,whilethelatterisassociatedwithcreating.期刊名称:造型艺术复印期号:20印年04期关键词:影像/设计/摄影图像/
5、幻觉/拟像image/design/PhOtOgraPhiCimage/illusion/SimUIaCrUIn标题注释: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2YSCOI3)阶段性研究成果。DOl编码:10.3969/J.ISSN.1674-4187.2013.01.004或许大多数的设计最终要落到实”处。即,对于某个实际问题的解决、某种缺陷的改善。至少,设计要有助于提升与增进人们对于某事物的把握能力。但是,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另外一种设计,它避实就虚,制造奇观和幻象。此类设计的共性在于:影像,最终成为了设计的载体,影像的表现形式,成为了设计的练兵场。实际上,针对幻觉、想
6、象与梦境的设计,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广告、游戏、影视娱乐产业的繁盛就是最好的佐证。举例而言,“梦工厂(DreamWorksSKG)的一系列动漫、科幻影视作品是极为典型和成功的代表(如图l)人们在消费它们的时候,知道它们所营造的情境是虚幻的。然而,当代社会对于种种用影像精心设计的白日梦幻的需求,却真实而热切。它源自于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摆脱现实束缚的强烈愿望,以及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对于未知的窥视和探索。设计白日幻梦是诱人的,也是危险的。在视觉文化研究领域,影像类的设计在受到高度关注的同时,也极具争议性。而拟像,成为了幻觉影像的学术化表达。因为它在追求自由的制像方式的同时,带来了观看上的困惑、质疑
7、,以及对于高度依赖影像的担忧。应该说,人类社会对于影像的复杂情感古已有之,这个问题涉及的广度和深度,都超出了一篇简短论文的讨论范围。在林林总总的影像中,本文以摄影图像为研究对象,主要关注的是自20世纪60年代浮出水面,至今争议不断的,关于摄影图像“以影造物”的拟像之争。时至今日,摄影图像如同空气一般无所不在、不可或缺。它不仅帮助人们理解现实生活、阐释周遭世界,其本身也早已成为世界的实际组成部分,无论记录,还是造梦。然而,摄影图像的身形却越发可疑。关于它所制造的视觉幻象的争议,就是这种怀疑情绪的爆发。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摄影图像在以影像为载体的幻觉设计中,扮演了怎样一种角色。该问题的重要性在于:
8、以“以影造物为核心内容的拟像争论,深刻影响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摄影理论和实践活动,它不仅是解读当代摄影图像的重要一环,更是理解当代视觉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摄影图像作为一种特殊的幻觉设计,为我们再次审视和盘点以观看为目的的当代影像文化及其深层的社会影响,提供了另一种清晰的视角。图1梦工厂出品,电影功夫熊猫截图,2008图2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约公元前15000一、“以影造物以影造物,最直观的说法,就是用影像来设计、创造事物。这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方式,因为就一般而言,影像是某个事物的视觉再现,影像用于阐释该事物。所以影像与事物的关系,通常是“物先于影。虽然,关于物的影像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对
9、于这种影像的解读可以是千差万别的,但是人们对于这种“物先于影”的关系,是具有普遍共识的。实际上在影像与物的关系中,“物先于影”和“以影造物”这一对矛盾一直相生相伴。自古以来,当人类开始运用影像表情达意时就已存在,并延续至今。以图2法国拉斯科(LaSCaUX)洞窟壁画举例:一方面,事物的影(即狩猎场景),不等于事物本身(狩猎),这些影像的初始用途,是远古人用来视觉化的记录、再现日常生活中的狩猎这件事;然而另一方面,随着时空流转,在一万多年之后,当时的人与事早已不复存在,这些洞窟壁画本身成为了极具生命力的创造。这些影像一方面具备历史与考古学的价值,因为它们还原了古代生活场景的片段;另一方面,这些影
10、像也早已超越了当时的物前于影,以影记物的实际用途,这些影像本身,成为具备独立艺术性和存在价值的事物。应该说,在物前于影,以影记物与影先于物,以影造物这一对影像与物的互动关系中,前者是更为传统、普遍的影像再现模式,后者则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是对于影像自由度的进一步拓展。以影记物强调影像的实用性,”以影造物则追求影像的创造力。然而,以影造物这种影像创造模式,却在现、当代人类社会生活中引发了巨大争议,并且伴随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以影造物”的创造性影像,被冠以拟像的称谓。拟像(SimUlaCrUm),一个历史悠久的哲学词汇。牛津英语字典(OED2nd)把它解释为:拥有某事物的外形,而不具备该事物的实质
11、的图像。有形无实”的拟像长久以来都与负面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因为它意味着伪装和欺骗。然而,也正是这个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古老词汇,深刻影响了自当代社会,对于包含摄影在内的媒体影像,其社会功能和文化定位的审视。媒体影像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影像不再能让人想象现实,因为它就是现实。影像不再能让人幻想实在的东西,因为它就是其虚拟的实在。波德里亚关于影像和当今社会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系列探讨,极具典型意义。在他种种看似极端、备受争议的观点背后,实际上反映了当今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光怪陆离的影像,深刻的不信任感。而他的法国同乡德波把影像拓展为“景观,德波的“景观社会”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包括城市景观,媒体景观,以
12、及各种视觉化了的信息景观,它是对于当代社会所见即所得的视觉化倾向的总称。所谓景观社会,意指这样一种堆聚着庞杂影像的,高度表象化的社会现实:人们在工作中制造影像、在市场中传播影像、在生活中消费影像、从各种知识信息渠道获得影像。这种从影像到影像的文化链,消解着所谓“真实的哲学基础,也动摇着对于影像这一特殊的设计产品的信任。图3安迪沃霍尔玛丽莲梦露系列20世纪60年代尽管,这种在思想领域深受后现代主义影响,在实际应用领域伴随各种影像技术推动的“泛拟像论”,具有种种具体的理论主张、表现形式,也缺乏统一的、系统化的理论构架,但是,它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针对当代社会中极为普遍的以影造物现象,所引发的文化
13、思考。而其中备受指责和争议的,是摄影媒介所制造的影像。应该说,摄影图像在各种媒体影像中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是尴尬而独特的:如本文开头段落已经指出的,“以影记物和以影造物”是从古延续至今的,人造影像与物之间的一对互动关系。影像,既可以用来记录已有之物,也可以用来创造未有之物。对待影像的无中生有,人们的态度是宽容的,甚至在某些场合中,是赞赏的。但是,摄影图像的“以影造物”,却遭到了强烈的关注和争论,并由“以影造物转化为摄影拟像这种对于摄影图像的新认识。在20世纪60年代,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更是把借由媒体大量传播的摄影图像“以影造物夸张到所见即所得、表象之下一无所有的高度。
14、沃霍尔一再强调所谓上相(PhOtogeniC)的概念,即生活在被各种大众传媒及其影像包围的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影像(即他在照片上展示出来的样子),比这个人本身更为重要,他说:美丽的照片不等于美丽的人。作为一个模特一定很艰难,因为你希望成为照片上的那个你,但是你实际上根本不是。于是,你开始模仿照片。”以上这段话中清楚地表明,以影造物在当代社会的重要影响一物的影像,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于物本身的认识。沃霍尔本人创造了大量的摄影拟像作品,其中极为著名的是切格瓦拉、玛丽莲梦露等名人系列(图3)照片丝网版画。以梦露为例:沃霍尔对于广为媒体传播的玛丽莲梦露知名照片的复制,始于这个由媒体包装出来的超级明星
15、于1962年去世后不久。通过对于梦露的媒体经典形象,夸张的、高度符号化的复制,沃霍尔的影像克隆行为,实际上在强调他本人对于影像在当代社会所处地位的认识,即:从以影造物过渡到表象之下一无所有”的认识,他说:一些在过去的那个时代常美丽的电影明星优雅的变老了,另一些则没有优雅的变老但是这些都不十分重要,因为历史将记住每一个人在荧幕上最为美丽的瞬间一其它都没记录在案。”换而言之,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很多都不是源自对于事物的直接接触,而是依赖于观看经过影像过滤的事物。而事物的影像也就在铺天盖地的批量复制转播中,逐渐演变为事物本身的全部意义。在这一从“物到影的偷梁换柱的过程中,摄影是帮凶。经过媒
16、体塑造和传播的摄影图像,被认为是从实质上脱离了现实世界中的所指,它们所关注与展示的不是它们所宣称的社会生活现实,而是影像本身的现实一这是一种极具观赏效果、展示效果和轰动性的现实,它是当代社会各种视觉媒体夸张和包装出来的现实,一切为了观看而存在。而置身其中的摄影图像,不再揭示与眺望未知世界,成为各种现有的影像与影像、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再次组合、创造和互构。摄影从“以影记物的外向的窗口转变为“以影造物”的自我镜像。二、“以影造物在摄影领域的争议从“以影记物一以影造物表象之下一无所有的后现代主义拟像论”演变发展三部曲中,摄影图像占据着特殊的、矛盾的地位。它既是当代社会拟像制造的帮凶,又是”受害者,同时,更是拟像论”的触发者。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