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平民女子服饰的款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平民女子服饰的款式研究.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宋代平民女子服饰的款式研究宋代是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的过渡时期,可以说走上承隋唐,下启明清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平民服饰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宋代的平民服饰在承袭唐代的基础上,还是有一些变化的。色彩显得没有那么鲜艳奢华,整体清淡、柔和,女子礼服其服色大致与唐代相同,劳动妇女常服穿窄袖衫褐,裙裤也比较瘦短,颜色以白色、浅青为主。1首服服饰的解释是“衣着和装饰”,衣着指的是指身上的穿戴、服装的式样、穿戴的方式,装饰指的是起修饰美化作用的物品造型轮廓和雕刻装饰。宋代女性的发髻又叫朝天髻,特征是在头顶梳个高髻。有流苏髻、双髻、三Y髻、双Y髻、同心髻、龙苍髻、坠马髻、螺髻、包髻等等。在发饰上,除了簪、钗等之外,还
2、有奢华的冠,有花冠、元宝冠、莲花冠、团冠等等。冠饰一般的平民女子重要场合时才佩戴,平常有时也用头巾,女子头巾样式有多种,有缠绕额前的,有前面系扎的,有包髻敛发的。除此之外,随着季节的变化以及节Fl的到来,宋代宋人还有插戴幡胜、簪花的习俗。春秋季节对于平民来说十分重要,宋代立春与立秋都是十分重要的节日,立春以庆祝春日的到来,立秋是迎接秋日的到来。反映到服饰上,宋人立春戴幡胜,立秋戴楸叶C幡胜是一种裁剪制作的装饰品,各阶层男女皆戴幡胜不同。贫者只能剪彩纸,一般家庭则用缗绢、布帛,富裕人家用金银箔、贵重丝织品制作。楸木是一种乔木,则是因楸与秋同音,楸叶只有女子与儿童插戴。宋人还有簪花的习俗,无论皇室
3、贵族还是平民百姓皆喜爱插戴。农历三月和七月百花尽开、琳琅满目、繁花似锦,开封城内便车马盈市,罗绮满街,农历七月七日是七夕节,是立秋以后第一个节日,七夕当日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从达官显贵到平民百姓皆着新衣。当时百姓十分重视,大人给儿童穿着荷叶半臂,效仿摩眠罗,家家皆用摩喉罗供奉牛郎、织女。八月又是赏菊的时节,秋季也多簪戴菊花以避邪气,后面的.重阳节也是如此。宋代女性也有戴帽的。宋词有茸茸狸帽遮梅额”,讲的是女子戴着细毛茸茸的狸皮帽子,在乘马出行时会戴帷帽。贫家女子因为家境,一方面没有钱乘马出行,另方面这些动物做出的皮帽也戴不起。2体服服饰的基本构成包括质料、色彩、款式三大基本要素。服饰质料这
4、一方面,主要出于政治舆论的考虑,以及对胡俗侵染明令抵制,禁止胡服。所用质料主要有葛麻织品、丝织品、毛织品、裘皮、纱、罗绢、绸、罗、绫、绮、麻布等。丝织品中以锦最贵,接下来是缎,紧接着是绫、绮、罗,绸再次之,而绢价最低。然而,即使是丝织品中最低廉的绢,价格也是一般麻布的好几倍,因此贫者只能穿得起麻布衣服。服饰颜色以清淡素雅为主,比较偏向于浅色,主要以白、浅黄、浅碧、天青为主,黑、白、紫色是宋代平民主要的服饰色彩。平民服饰的款式种类繁多,衣着打扮讲究质朴,淡雅,其强调对胡服和对奢侈之风的禁止。宋代平民的服饰按类别划分,可分为首服、体衣、足衣和其他配饰四类。体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种是衣裳制,上身称衣
5、,下身称裳。根据宋代墓壁画可见,没有浓重色彩,亦没有刺眼的对比色搭配,宋代女服色主要为蓝色、红色、浅红色、淡紫色、浅绿色、白色与浅黄色。上衣主要分为衫、端袄、袍、精子(背子)、半袖(半臂、背心)、亵衣(抹胸I)、披帛等,下裳主要为裙、裤、胫衣等。2.1上衣宋代平民所着上衣主要为襦、袄、衫、半哲、短后衣、亵等。襦与袄是两种相近似的短衣,两者均有袖头,其区别在于袄通常比裾稍长。襦、袄多为夹衣或者棉衣,单衣较少见,称为“神福二福、袄是平民男女主要的日常衣着,袄是在福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出来的服式,以厚实的丝线纺织而成的,大多带有夹衣,有些袄在夹衣中加上絮棉,春秋冬时节应对寒冷所必不可少的衣着形式。春秋季
6、节温差变化大,初春时节,春寒料峭,服饰仍与冬季接近。作为女子服饰,襦、袄通常都较为短小,通常与裙配套穿着,因此就有了“上襦下裙”之说,常见于各阶层女性。衫本意是没有袖头的上衣,衫分两种,一种作为里衣比较短小,一种是穿在外面比较宽大的衫。衫的流传时间较广,是宋代女性所穿最普遍的一种衣式,颜色有淡绿色、白色、淡蓝色。半臂是隋唐时盛行的一种短袖罩衣。通常着于襦衫的外面,半袖在宋代最为流行,男女老幼都喜欢穿着半袖。短后衣是一种前裾长于后裾的服饰,专属平民所穿。亵衣是古代女子紧贴身体所穿的内衣,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用纽扣或带子系结,一般不外露。款式根据身份和年龄来穿戴。普通人家的女
7、子用绵,年轻且有钱人家女子不但选用色彩艳丽的布帛,而且还绣着各种各样的纹样,而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则多选用双层纳絮绵。经过多个朝代的形制演变,亵衣形成单的夹的样式,如抹胸、兜肚一直沿用到现在。2.2 下衣下衣主要指的是裙子、裤子这两种,女子下衣多为各式各样的裙子。宋代的纺织技术丰富多样,印染及刺绣工艺,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罗是当时流行的丝织物,且较为上层的丝织物,按照当时的技术和手法能够生产出两种罗,提花罗和素罗。宋代人习惯用这两种罗来制作裙子,所以又称为罗裙。罗裙子就是一种制作精美的丝织品,在宋代代表一种时尚,很多诗词中都以罗裙衬托女子的美丽,颜色极具装饰性,人们利用多种颜色的裙子来搭裙配衣服,使
8、得整体服饰的美感效果增强。在宋代比较崇尚红色,鹤唳华亭剧中最醒目的颜色就是红色。上衣下裳的主要配色有红衫配淡红长裙,红色交领窄袖糯,粉红色曳地长裙。除此以外的其他颜色饱和度比较低。襦裙是宋代女性的主要着衣,上身短衣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如图1所示)。襦裙分齐腰襦裙、高腰椎裙、齐腰襟裙。除此外裙r款式主要有百褶裙、旋裙和合欢掩裙,裙广上的纹饰有销金刺绣、有彩绘、有缀珍珠、有染缎的。百褶裙就是在裙子上制作很多的褶皱:旋裙的设计为出行时穿,比较方便乘骑;合欢掩裙则裤子和裙子合穿,行动自由的裙装。女子主要以裙为主,还有一种常见的名为“膝裤”(如图2所示),用以保护下肢,缚于膝下足上。2.3 上下通裁服
9、饰上下通裁通俗一点讲就是上身和下身一体,在下摆处设有一道横桐的长衣,衣与裳连一起,谓之桐衫。桐衫初为土人所服,后为官员常服,女子则一般不穿桐衫。宋代女性除了“上衣下裙”还喜欢穿一种十分修身的服装一背子。背子,又称“精子”,如图3所示,是一种两腋下侧缝开长衩的长衣。背子在宋代应用极为普遍,女子行笄礼时穿褶子、女子结婚时穿褶子、女子结婚时穿褶子、女子出席正式宴会时穿褶子,样式简约,风格素雅,其前身是隋唐时期的半臂。其特点以直领对襟为主,两衣襟通常敞开,不用纽裸系扣:衣身为直身通裁,长度在膝盖上下或到脚踝,长短取决于其身份,达官贵人长至过膝或脚踝,劳动妇女所着背子只及膝上;衣服两边缝通常开长衩,或从
10、衣襟下摆开至腰部,或一直高开到腋下;一般为长袖,袖口可宽可窄,多数窄袖极少数有宽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大袖,叫金缕缝。这种形制的大袖在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蝶恋花中曾经提到过,“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这里的金缕缝就是指因为袖子太大,一副布不够,需要用两副布,将两副布拼接而成,拼接的地方中间有一道接缝,为了不让接缝太突出,影响美观,聪慧的宋代人特意送一条缕金花来镶嵌。宽袖褶子衣襟的花纹镶边,袖口没有。窄袖褶子领口、前襟、袖口、都镶有花纹,领口及前襟处绘制的花边被称为“领抹”,把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等更多的四季花朵图案拼成的“一年景”纹样。裕子之所以受宋代女性的喜爱,是因为不仅是女子
11、的礼服,也是女子的常服;又因为在左右腋下开以长衩,因经济条件的不同以方便行动;还因为窄瘦、修长,下摆随身飘动既舒服又典雅。一般的配色有红、黄、蓝、白色、绿色、赭色。红色褶子配黄裙、黄色褶子配淡粉色裙、淡蓝色褶子配淡蓝裙、白裙、赭黄裙,淡青色褶子配粉红色裙。此外还有白褶子配赭黄裙,绿色褶子配口裙,赭色褶子配黄色裙。以上这些配色有身份的女子穿的比较显眼,而对于普通的平民百姓大多数以白色为主,因为白色不需要花很多钱染织,比较廉价。3日常服饰春秋冬季节平民女子则多穿交领襦裙,外套背子或半臂。劳动时为劳作方便,男子多穿短袖,女子有穿裤装或短裙的。初夏时节,天气变暖,主要穿单衫。端午节与重阳节佩戴五彩丝来
12、攘灾祈福,另外当时的平民百姓还会佩戴苦枝叶。至于服饰款式,也轻薄凉爽透气为主,男子日常所着多为薄衫,女子则多内着抹胸配对襟襦裙或背子,体力劳动者劳作时男子有单穿半臂、背心,下着短裤的。麻布是平民阶层最主要的服饰质料。宋代农历十月初一开始生炉取暖,标志着冬日的开始。冬衣主要有裘皮、毛毡、棉衣以及纸衣。裘皮服饰是所有服饰种类中保暖性最好的,下来是毛毡服饰,最后是棉衣和纸衣。棉衣成为宋代下层平民最主要的冬季服饰,是在夹衣中缝入棉絮。价格较裘皮与毛毡较低。据荔定赤城志记载:“农工商贩之家,朝得百金,暮必尽用,博弈饮酒,快一时,一有不继,立见冻饥。”在这种收入微薄的情况下,尽管绵衣价格不高,贫苦百姓仍然消费不起,有些穿着纸衣。小结宋代的服装既延续了唐、五代时的服装样式,又在这基础上作了一些变动和创新。穿衣戴帽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是“礼”的一部分。不仅要看身份,还要分场合,甚至连服装的配饰也有严格的规范。宋代的女子服装比较复杂,各阶层有不同的特点。所谓的平民一般来讲主要包括“农民、商人、手工业者、工匠和贱民”,他们通常没有多大的政治权利和社会话语权,所以仍穿窄袖衫襦,但比晚唐时的瘦而且长,颜色多为青、白等。总之,宋代服装除了北宋一度流行大袖衫襦和肥宽的裙、裤以外,窄袖瘦长是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