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信”伦理思想与当代德育环境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的“信”伦理思想与当代德育环境建设.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孔子的“信”伦理思想与当代德育环境建设一、孔子“信”伦理思想的要旨孔子的伦理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对“信”的解析主要有两个层面,即关于“信”的普适伦理和关于“信”的教育伦理。尽管教育伦理是普适伦理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两者并不在同一审视维度上,但它们之间的层递关系,更加凸显了孔子作为一代教育大家的特质和风范。(一)“信”在社会生活中:普适的“信”伦理思想就孔子的整个道德体系而言,“信”固然不像“仁”处于“德”的核心地位,不过,在他看来,离开了“信”就无所谓“德”,就谈不上“仁”、“行”和“政”,因为“信”是一种普适的存在,并贯穿于全部社会生活。1. “信”是“仁”的外在表征“仁”乃德之根本,但它要
2、借助于公众交往中“信”的程度和仪态来外显,“信”与“仁”的关系可谓表与里、形与质的关系。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可见,“孝”、“悌”、“信”都是“仁”的表征,这就是说,“信实”在社会上同“尊老”、“友善”品质一样接近于“仁当子张问仁于孔子时,孔子回答:“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足以说明“信”是德性修养水平的表现形态和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个人无视信用,他将在社会生存中丧失“立仁”和“显仁”的必备资格。2. “信”是“行”的基本前提“信”的功用不仅表现在“立仁”和“显仁”上,更重要地还
3、表现在“用仁”或“行义”中。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人若离开了信,就不可为人,正像大车和小车离开了和就套不住牲口从而无法行进一样。3. “信”是“政”的重要手段孔子的为政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其中所强调的为政的一个要诀,就是要取得朋友的信任和支持。不止于此,取得百姓的信任尤为必要。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也就是说,即使治理一个小国,也要对老百姓信实不欺,认真做事,不然国家就肯定衰败。在子贡问政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J子贡问:“必不
4、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取信于民乃为政要道,也是决定国运的关键。据孔子家语记载,子路在蒲做官,依照孔子的教诲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三年后,孔子路经蒲地,刚入其境,就赞不绝口:“善哉由也!恭故以信矣J至蒲城,又赞美说:“善哉由也!忠信以宽矣J到了子路的官庭内,又赞赏说:“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孔子对子路的成就十分满意,而且感到“虽三赞其善,庸尽其美。这里孔子三赞子路,两次提到了“信”,说明“信”在治理蒲地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总之,“信”不仅是“仁爱”的必然要求,也是“仁行”和“仁政”的具体体现,没有“信”就不存在“仁”,“德”也就远
5、离尘世了。这是对公共伦理的切身理解和客观判定。(一)“信”在育人工作中:教育的“信”伦理思想孔子的“信”伦理思想更多、更广泛地是在教育弟子、培养人才的工作中所形成的,其成就主要反映在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上。1. “信”是教育的目标要求孔子把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土”亦即君子上,且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此。他认为君子的标准之一就是有“信”和守“信二孔子郑重地说:“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终身守此悒悒北“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可见,作为君子的基本道德标准,“信”是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承诺,意欲成为君子决不可“无信”
6、。不难看出,孔子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不仅目标导向非常明确具体,而且目标体系相当缜密细致,其中达“信”是极其重要的子目标。2. “信”是教育的关键内容孔子施教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而在众多的内容之中他更强调四点,即通常所提到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说明文化技艺、生活实践、忠诚待人、信实办事对学生的发展最为关键。对作为教育内容之一的“信”,孔子曾多次进行论说,如,“信则任人焉”,“主忠信,虽蛮笳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二由此看来,孔子不仅把“信”作为人生的根本和归宿,而且确实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7、对学子们进行了该方面的教育。3. “信”是为师的人格魅力孔子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此,他特别关注“信”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孔子认为,教师应认真诚实,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他尤为赞同“主忠信”,赞赏“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极力反对“巧言令色”、“利口无信”的行为,憎恨那种言行不一、假冒伪善的“乡愿”,并称其为“德之贼二孔子自己已经达到了堪称忠信的模范的程度,因此,他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受到弟子们万分的敬仰。总之,在孔子看来,“信”既是教育的目标要求,亦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同时还是教育工作者的立身准则和人格魅力所在。二、对当代德育环境建设的
8、建议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孔子的“信”伦理思想可借以衡量主体的个人素质和个人价值观,也可规范主客体的交往行为及其互动过程,对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具有借鉴作用。(一)改造社会积弊,营建守信务实的社会德育大环境“信之于人重矣诚实守信乃中华民族一贯的美德,必须强调修“信”的重要性,并借以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社会教化,使“信”伦理切实得到发扬光大。1.奉行“取信于民”的从政要求“信”是进行行政管理、维护社会安定、维系国家政权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证,这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已得到充分展示。现代社会的管理者需要具有更全面的
9、素质,其中“信”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绝不可无“信”、失“信”。某些管理部门和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不尽如人意,威信下降,有的甚至腐化堕落,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加强领导干部的自身形象建设,引导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并进行相应的“信”教育属当务之急,不仅是历史经验的苦苦忠告,也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2 .遵从“童叟无欺”的经商法则“信”具有“诚实无欺”的内涵,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尤应如此。孔子说:“贾羊豚者不加饰。”意思就是指经商者不售假货、劣货,不违反商业道德。我国自古就有“信者储也”的说法,从构字法来看非常明朗:“储”由“信”和“者”会意而成,此即是说,只有信实的人才
10、是最善于积聚财富的人。当前:一些生产者和商家信誉滑坡,这是令人担忧的。我国即将加入WTO,我们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热切呼唤并着实需要强化那种“童叟无欺”的商业精神,否则,我们就不会有更加繁荣的经济。3 .崇尚“讲信明义”的交友之道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结交朋友需讲信明义,此为最基本的准则,所以孔子一再强调朋友之间要“言忠信,行笃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任不仅是建立朋友关系的媒介,也是调整和衡量朋友之间关系的标尺。当然,这种守信或信任并不是无原则的。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也出现了抬头的趋势,致使有些朋友之间的正常交往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与此同时,一些心
11、地善良的人们盲目地追求“为朋友两肋插刀”,结果上当受骗、痛心疾首。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和对待朋友之间的关系,要慎重地择友、交友,要以“义”为前提明智地确立各种约定,并遵守承诺、信守诺言,尤其是在许多重要的问题上,绝不可轻信别人的利诱,盲从于别人。4 .恪守“言行统一”的自立规范“信”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只是外在的要求,只有当作为主体的人自觉地遵守它的时候,才被逐渐内化为个人的品德修养。要实现“自立”、做到“慎独”,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在孔子看来,“信,德之厚也J这是一般人达不到的,但是,由于“民无信不立”,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
12、行、求真务实、言行统一。“信”就是为增进德性而服务的,只有善于立“信。才能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引导人们的自立自控行为,有利于形成公民健康完善的人格,维护做人的尊严。(二)纠正教育问题,形成诚实笃信的学校教育小气候孔子把“信”观念置于教育之中,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实现社会的德治和仁政,这便赋予其“信”伦理思想以丰富的知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因此“信”无论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还是受教育者而言,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养“信”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1 .关于教育行政作风的改善教育行政部门是政府主管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其职责是进行教育事业的决策、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等,但是,如今有不少问题正羁
13、绊着这些职责的完成,甚至困扰着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盲目制定计划而不注意落实,有的不能依法治教,因而不能取信于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我们必须从捍卫法律尊严的高度,履行我们的教育管理职能,从尊重教育工作、尊重教育工作者的劳动、为“科教兴国”做贡献的高度,正确地预测未来并彻底解决好诸多紧迫而棘手的问题。2 .关于学校领导素质的提升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是学校工作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在学校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一个百人的学校,如果没有一个从教员中、职员中、学生中按照实际形成的(不是勉强凑集的)最积极最正派最机敏的几个人乃至十几个人的领
14、导骨干,这个学校就一定办不好J这里所说的“正派”应当包容着“诚实守信”的涵义在内,要求按照学校的章程办事,按照学校的计划办事,以学校发展与师生利益为重,不违规、不失信、不毁约。受利益驱动机制的影响,一些学校领导在工作中出现了心态失衡现象,有的假冒上级指示乱收赞助费、乱推销摊派非法书刊,欺诈家长;有的不订购正版课本,故意采用盗版书,从中牟利;有的巧立名目克扣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这些不仅损毁了学校领导自身的形象,也挫伤了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好领导,不会有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好的管理工作效率。所以提升学校领导的信誉意识,强化其整体素质,也是一个值得关切的问题。3 .关于教师教育行为的改造教师的权
15、威是一种“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而教师的信任则是一种深切的教育真诚。由于学生对来自教师的信任存有诸多热望和期待,学生的自信亦多是由教师的信任慢慢塑造起来的,所以,教师应在意学生对自己信任与否,也更应充分地信任学生,即使学生出现了缺点和错误,信任的程度也不应降低,依然相信他们会改正、会进步,从而更有信心帮助和指点他们。猜疑产生距离,这是教育失败的根源之一。当然,信任源于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对学问探究的严谨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敬仰,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必须检点、规范、堪作表率,否则就不会获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有的教师或者搞泡沫学术、做表面文章,或者上课迟到、下课拖堂,或
16、者以“礼”待人、不照约行事,他们在学生心目中不会有威信。因此,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修养,强化教师的“信”观念和“信”行为至关重要。4 .关于学生学习风气的匡正小学生守则第10条提出诚实勇敢,不说谎话,有错就改中学生守则第10条强调:“诚实谦虚,有错就改。”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守则第6条也明示:“诚实谦虚,尊敬师长,尊重职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学生“信”品质养成的要求和期待,但是学生“信”观念的养成并非朝夕之事,而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需要作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由于学生对知识、对作为知识象征的教师、对教师导引的学术风气充满信任,是教师赖以顺利开展工作和学生借以获得发展的前提,所以在学校中,尊重真学问、尊崇大学者、尊爱好学风,形成信学之德是建树学生“信”伦理的必由之路。学校是育人的基地,在这里学生不止要掌握广博深厚的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