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艺学的数字化探寻-DigitalResearchonMediaLiteraryTheory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介文艺学的数字化探寻-DigitalResearchonMediaLiteraryTheory_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作者:作者简介:原文出处:内容提要:媒介文艺学的数字化探寻DigitalResearchonMediaLiteraryTheory欧阳友权欧阳友权,文学博士,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文艺理论、网络文学与新媒体文化,电子邮箱:Oyyq163文艺理论研究(沪)2016年第20165期第21-28,163页在媒介变化加速的时代,探讨媒介文艺学显得格外重要而紧迫。调适学术立场,拓宽文艺学研究视域;聚焦网络文学,探析新媒介文艺学的学理结构;把握适洽度,反思新媒介文艺学如何可能,使数字化媒介文艺学研究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学术力量,有效推进了我国文艺学在“数字化生存”时代的理论建构。Itisi
2、mportantandurgenttoexploremedialiterarytheoryintheeraofdramaticmediachange.Byadjustingouracademicstancesandbroadeningourvisionofliterarytheoryresearch,byfocusingoninternetliteratureandstudyingthetheoreticalstructureofnewmedialiterarytheory,andbyunderstandingtheadaptabilityandrethinkingthepossibility
3、ofnewmedialiterarytheory,scholarscanpromoteelectronicmedialiterarytheoryandthetheoreticalconstructionofliterarytheoryinthedigitalerainChina.期刊名称:复印期号:文艺理论2017年02期关键词:媒介文艺学/数字化文艺/学理建构MediaLiteraryTheOry/DigitaiLiteratUreandArt/TheoreticCOnStrUCtiOn标题注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HAZW002o媒介文艺学研究的是文学艺
4、术因媒介的变化带来的文艺理论观念及其学科内涵的变化。单小曦先生对此的界定是:媒介文艺学以媒介存在论为哲学基础,从传播学的视角,以信息论、传播学、媒介学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审视、评判、研究文学艺术现象,进行文艺现象批评和理论建设(1),认为它是一种“后语言论的文艺理论,为媒介文艺学的内涵与功能做了清晰的表述。从媒介哲学上考察媒介带给文艺的新变,据此阐释文艺观念和理论批评对新文艺的适洽性与兼容度,以变化了的文艺现实拓展或延伸文艺学的理论逻辑,是媒介文艺学的工作与责任,也是它的价值所在。这一论题提醒我们,面向未来的文艺学建设,不能缺少媒介维度,应该重估媒介的作用,充分认识媒介变化对文艺理论建设的特
5、殊重要性。在媒介变化加速的时代,探讨这一问题显得留卜重要而紧迫。今天,数字化新媒介已经让我们进入被尼葛洛庞帝称之为数字化生存时代,抑或第二媒介时代”(马克波斯特)、赛博空间(约斯德穆尔)、“技术帝国(R舍普)的历史时期。最新发布的数据表明,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88亿,有半数中国人接入互联网,网络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可以说,以因特网为代表,数字媒介犹如风暴席卷了这个时代(水越伸1)。在我国,数字化媒介以及由此构成的网络媒体,较之历史上任何一种媒介、任何一类媒体都更为直接、更为全面、也更为深入地渗透到了文艺各个领域和文艺创作的每
6、一个环节,不仅改变了文艺的形态和存在方式,也改变着我国文艺发展的面貌和文坛格局,以致没有任何一种文学艺术能够像今天的网络文学和数字艺术这样,拥有如此庞大的创作者阵容、作品存量和欣赏族群;没有任何一种文艺能够像网络文艺这样,借助全媒体传播发掘IP价值,多样化延伸和改变自己的形态,并迅速覆盖大众文化市场,产生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竟至成为一种不可小觑的文化产业;而且,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种文艺像网络文艺这样引起那么多的质疑、争议,难以预测其变幻方式和可能形态,乃至使许多传统的理论批评家对此感到难以把握或无从置喙,甚至束手无策,已有的文艺理论似乎很难聚焦它的逻辑原点以获取观念的有效性和解读的合理性而造
7、成这些“断崖式”变化的始作俑者即是媒介,即数字化技术媒介构成的网络载体规制了当今文艺生产和文艺观念的嬉变,这正是媒介文艺学研究的现实基础及其作为学科构建的持论背景。正如有学者所言: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并不自今日使,只不过因为当下电子媒介的发达,视觉形象的凸显,传统的文学观似乎受到了当代媒介文化更为强烈的侵袭(蒋述卓、李凤亮285)0面对数字化媒介对文艺的全方位介入,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新媒体文艺学研究就开始起步,网络互动批评,传统媒体的即时性评论,还有学院派对此的学术关注,已经把理论思维的触角延伸至网络文艺领域,开启了数字化媒介文艺学研究的历史性征程。据新近出版的网络文学研究成果集成统计,网络文学
8、诞生以来,截至2013年底z我国研究、评论网络文学的研究成果中,代表性的学术期刊论文有908篇,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报纸文章1035篇,以网络文学为选题的博士和硕士论文229篇,重要学术会议提交的网络文学论文143篇,共出版网络文学研究学术著作83种,名作家的网络博客文章超过3000篇。一批学人的孜孜探索及其理论贡献,已经构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学术力量,值得我们关注,也应该予以清理。一、调适学术立场:拓宽文艺学研究视域相对于新媒体文艺理论研究,传统的文艺学历史久远,积淀深厚,且学理逻辑缜密,一般学者会在已有的领域精耕深作,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理论聚焦去涉足其他领域。不过,也有研究者敏锐地看到了新媒介带来
9、的文艺变化及其理论机遇,以应变的学术立场关注文艺现场,解读新的文艺现象,回应新媒体文艺问题,把文艺学的研究视野延伸至数字化文艺领域,为拓宽文艺学的研究视域隼路蓝缕,开辟出数字化生存时代文艺学科新的发展空间。首先是从原子”文艺学走进数码文艺学,为我国的文艺理论研究打开了一面新的窗口。最早走进这一领域的黄鸣奋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便开始电子艺术研究。1998年出版电脑艺术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出版电子艺术学(科学出版社),此后相继出版了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2000年),数码戏剧学:影视、电玩与智能偶戏研究(2003年),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2004年),数码艺术学(2004年)等著
10、作,为传统的“原子文艺(物理方式承载)研究增添了一个电子文艺”的(虚拟方式存在)学术对象,率先将文艺研究带入一个新的论域,也让媒介文艺学开始步入新媒介文艺学的新阶段。仅以电脑艺术学为例,作者基于计算描口通信技术日益普及的现实,将视野由对于过去积累的艺术经验的总结扩大到对于艺术未来走向的考察,以电脑与艺术的价值关系为基础,分别辨析了电脑与艺术主体、艺术手段、艺术方式、艺术对象、艺术内容和艺术环境的关系,并认为电脑艺术学是计算机科学与艺术学相互渗透而产生的边缘学科,应该成为文艺学研究的一部分,目的是使文艺理论研究立足现实,寻找连接过去和未来的艺术纽带。南帆先生也是我国较早切入电子媒介文化分析、描述
11、和批评的学者,他在1998年出版的文学的维度(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中,区分了媒介变化带来的书写文化与视觉文化两大体系,敏锐地提出视觉文明将有力地改变现代文明结构问题。随后,他的另外两部著作隐蔽的成规(1999年)、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2001年)更是专章讨论了电子时代的文学”和“游荡网络的文学问题。他不无忧患地警示人们:网络正在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和行政组织产生深刻的改造,源于技术的特性,电子传播媒介的解放和控制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必须在双重视域之中考察电子传播媒介的意义:电子传播媒介的诞生既带来了一种解放,又制造了一种控制;既预示了一种潜在的民主,又剥夺了某些自由;既展开了一个新的地平
12、线,又限定了新的活动区域(南帆4)。他告诉我们,文艺学研究不能不关注电子媒介,同时又不能不警惕电子媒介的技术特性给文明、文化、文学带来的掣肘,减少其给艺术自由造成的伤害,这对于后来新媒介文艺学延伸的文化研究,无疑有着预警和启发意义。此后,多样化的网络艺术研究迅速铺开,并从互联网艺术学延伸到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和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研究。数字化媒介催生的数码艺术,如网络音乐、电脑美术、网络游戏、网络动漫、数字影视、网络视频艺术如微电影和网剧,以及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艺术等,其中的观念变化和艺术创新,亟需得到理论批评的解答和回应,也可为媒介文艺学提供新媒介艺术观念的支持,提升其应变现实的能力。文艺理论
13、和评论界研究数字化艺术的成果很多,难以尽数。如黄鸣奋陆续出版了互联网艺术、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等一系列著作,发表了诸如从网络文学到网际艺术:世纪之交的走向等一批研究论文,把数字化艺术研究不断推向深入。近年来,黄鸣奋又把新媒体文艺学的理论触角延伸至西方数码艺术和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独立完成了六卷本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史(300万字,学林出版社,2011年)和多达312万字的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研究(四卷本,学林出版社,2014年),为媒介文艺学的数字化探寻奉献出拓宽视野、开启新声的厚重之作。文艺理论和评价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如王强、许行明、王秋凡、张朝晖、谷时雨、曹增节、张江南、廖祥忠、贾
14、秀清、李四达、万延、陈玲、马立新、谢晓昱、张燕翔、许鹏、汪代明、马晓翔、郑湛等人,均有著作出版。探讨网络艺术的论文成果更是难以列举,其中,欧阳友权有关讨论网络艺术、网络游戏、网络动漫和手机、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艺术的论文,选择基础学理视角剖析对象,有助于认识数字化艺术的特征和规律,为新媒介文艺学建设探寻路径、积累学术、更新观念。再者,将文艺学研究从传统文本解读引入超文本理论建构,让媒介文艺学真正走进新媒介文艺学内部,阐明了文艺学的一个深度剖面。网络超文本对传统的作品本体论、叙事学、语言学乃至文学价值论结构等都是一种超越,研究超文本正是解读新媒体文艺学一个重要的理论关节点,而理解电子超文本网
15、络已经是把握新世纪文学走向的当务之急(黄鸣奋1)。黄鸣奋的超文本诗学是研究该问题的标志性成果。该著以开阔的学术视野讨论了超文本问题的不同侧面,通过对与超文本相适应的超写作、超阅读、超比喻、超文本的技术规范、版权规范、社会规范的分析,探讨了建立超文本美学的可能性,而超文本之于文艺理论建设的意义在于:”它启发人们重新思考过去时代的文学先3区所作的种种尝试的含义,并立足于当前网络媒体的特性进行新的开发(黄鸣奋27778)。南帆认为,超文本”导致了线性逻辑的解体,于是,中心、主题、主角、线索、视角、开端与结局、文本的边界,这些概念统统失效(南帆263)。后来,陈定家对网络超文本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所著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以及论文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对超文本之于文学生产的网络化、互文性等做了深入分析,他提出: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超文本作为网络世界最为流行的表意媒介,以“比特”之名唤醒了沉睡于传统文本的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等潜在活力与灵性,并以去中心和不确定的非线性在线写读”方式解构传统、颠覆本质,在与后现代主义的相互唱和中,改变了文学的生存环境和存在方式。然而,在如我们所想”的赛伯空间里,网络文学所营造的话语狂欢之境也交织着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