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封为赵佶一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开封为赵佶一叹.docx(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在开封为赵佶一叹赵佶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庙号徽宗。赵佶在接过哥哥赵煦的皇位时,大宋王朝的局面还很不错。汴京当时是拥有150万人口的世界性大都市,工商业异常繁荣。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描绘了汴京的繁华市景。这幅画绘成后,张择端便把它献给了赵佶,赵佶是这幅画的第一个收藏者,这表明画中的图景就是对当时盛况的真实描绘。但当赵佶继位25年之后,大宋王朝竟然就呼啦一声亡掉了,朝廷被迫南迁,北宋的历史戛然而止。靖康稗史笺证附录诸跋其九写:自古亡国之耻辱,未有如赵宋者。这就是赵佶带来的。这就是赵佶的悲剧命运。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追寻赵佶悲剧命运的起因。无数的历史研究者得出了无数的结论。而我这个不懂历史的人认为,
2、起因就是他当了皇帝。他的哥哥宋哲宗赵煦去世时,他是端王,这一年他18虚岁17周岁。此时的他已有了对事情做出选择的能力。他的哥哥是在23岁的盛年去世的,尽管去世前已病了一段时间,但事发还是有些出人意料。17周岁的赵佶并没有要当皇帝的准备,包括精神准备和素质准备。当时,因哲宗赵煦没有留下子嗣,按照规制,只能从他的兄弟中选择继位者。哲宗此时在世的兄弟有五位,包括赵佶,但赵佶并非哲宗的嫡亲兄弟,按照宗法制度,他并无资格继承皇位。当时的宰相章惇提出,按照嫡庶礼法,该立哲宗同母弟弟简王赵似为君。不料遭到向太后反对。章惇退而提出,若论长幼,那么当立年长的申王赵他为帝。可向太后以赵他眼有疾病为借口又给予拒绝。
3、因对赵佶印象好,向太后坚持立他为君。章惇认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宰相和太后为此僵持不下,其他大臣附和了向太后之议;章惇势单力薄,不再争辩。据说,当端王赵佶被传来宫中时,并不知道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哲宗已经去世,他来到向太后所坐的帘前,被向太后告知:皇帝已弃天下,无子,端王当立。如果他坚辞不受,那对他和大宋王朝无疑是一件好事。可惜他没能坚持到底,他最终领受了向太后的美意,登基做了皇帝。毕竟,当皇帝的好处太多,当了皇帝就是天下老大,说句话就是圣旨,这些对人的诱惑力太大。17岁的赵佶没有坚辞到底是可以被理解也可以被原谅的。可我们若做个假设,假设赵佶有一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兴趣根本不在掌握权力上
4、,他要辞去皇位是完全可以的。他只要再在向太后面前坚决一点,加上有章惇的反对,向太后是有可能改变主意的。差不多可以断定,赵佶在这个重大的人生选择面前,依从了自己的本能而不是自己的理智。17岁的赵佶明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书法、是绘画、是艺术收藏、是蹴鞠、是骑马游玩,而不是端坐在朝堂上去一本正经地思虑和处置政事,可他还是做了违背自己内心的选择。我想,当他被囚在金国之后,他回想起自己当初做的当皇帝的选择,大约是会心生后悔的!会在心里念叨:当初要不做皇帝多好对此,多少年后,我也想为他一叹:选错了呀,赵佶!当然,我这样叹说,是很容易遭到反驳的:当今美国两个70多岁的男人为当总统都争得不可开交,你竟想让几百年前
5、一个17岁的中国男人把到手的皇位推掉,这不是白日说梦吗?谁能做到?就是你自己,真要遇到让你继承皇位的机会,你能拒绝?我承认这反驳很有力,也让我心中一惊:假如真让我有了这样的选择机会,那对我肯定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我真能理智地选择拒绝?不过,还是有前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一那就是伯夷和叔齐。这两位都是商朝时期孤竹国国君之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孤竹国国君非常疼爱老三,常说,在我死了之后,真希望能由老三叔齐来继承我的王位。可按当时的制度,王位是应该由长子来承的,伯夷才是合法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后来,孤竹国国君死了,伯夷想起父王的话,想父王准是看到叔齐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才这样说的,于是便推让本属于他的王
6、位给叔齐,没想到叔齐也不贪恋权位,坚决拒绝了大哥的好意,说,按礼法应该是大哥继位。二人都不肯登基,相持不下,竟成僵局。伯夷想,只有我走了,叔齐才好继位,于是便在一个深夜,留下要叔齐继位的书简,悄悄离开了王官。叔齐也想,大哥贤德仁厚,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得比我好,但只要我留在这儿,大哥就不会违背父命登基,干脆,我走。叔齐于是半夜里从王宫后门走了。二人双双逃走后,孤竹国的人只好让老二继承了王位。我们这些后来者,包括我自己,是不是该向这两位学习?宋徽宗自选的命运再也无法更改,但几百年之后的我,倒可以有个假想。假想赵佶做了另外的选择:坚辞皇位,仍做端王,潜心于他喜欢的书画创作。那他会不会有另外一种命运?答案是肯定的!赵佶的悲剧命运昭示我们,当我们去选择一生要做的事情时,一定要三思而行,不能只凭本能;一定要注意拒绝诱惑,不要被一些职业表面的光鲜所吸引;一定要争取不被外力左右,自己做出决定;一定要量力而行,去做自己喜欢做的、愿意做的、有可能做成的事!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因为主业选择错误而毁掉短短人生的,绝不止赵佶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