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精神上的第二故乡——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找精神上的第二故乡——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寻找精神上的第二故乡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寻找精神上的第二故乡一一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疏通词意,品析比喻、视听结合、以动写静等写景手法的妙处,领悟颍州西湖景色之美。2 .知人论世,感受欧阳修晚年远离政治斗争、退居颍州后纵情自然、淡泊名利的恬淡闲适之情,理解“精神上的第二故乡”意义在于“心安教学重点:1.品析比喻、视听结合、以动写静等写景手法的妙处。3 .知人论世,感受欧阳修人生屡遭贬谪却保持热爱自然、淡泊名利的积极乐观心态。教学难点:理解“精神上的第二故乡”意义在于“心安”,培养面对人生困境的乐观积极心态。教学
2、过程一、课前导入:寻找精神上的第二故乡2023年暑假热播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壮阔的诗意书写不朽的长安。李白、杜甫、高适等唐朝诗人们对长安的执着追求,其实是对建功立业、报国济民理想抱负的热切渴望,更是对精神上的第二故乡的不舍眷念。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采桑子作者北宋词人欧阳修又在何处寻找他精神上的第二故乡呢?二、作者简介:仕途崎岖,宦海浮沉欧阳修,籍贯江西庐陵,生于四川绵阳,成长于湖北随州,他因为替范仲淹辩护、支持庆历新政、卷入濮议之争,饱受非议造谣,并屡遭贬谪,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但晚年他却选择以太子少师身份辞职,退居颍州,并于翌年逝世。三、创作背景:欧阳修与颍州的不解之缘“予自广陵得请来颍,爱其民淳
3、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尔来俯仰二十年间,历事三朝,窍位二府,宠荣已至而忧患随之,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其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一一思颖诗后序问题1:欧阳修为什么选择退居终老于颍州?请通过老师所给的思颖诗后序这则资料说说他与颍州有何不解之缘?明确1:自43岁初次贬谪来颍州,欧阳修就对颍州的民风淳朴、物产丰厚情有独钟,65岁晚年多病、身心俱疲的欧阳修离开了政治斗争的冬天,来到颍州寻找他人生的春天,寻找他精神上的第二故乡。问题2:颍州何处才是他心灵最终的诗意栖居地呢?出示一组数据:“8次来颖州,留下160多篇诗词10首关于颍州西湖组词采桑
4、子”明确:这10首采桑子首句都以“西湖好结尾,足可见欧阳修对颍州西湖不遗余力的赞美和喜爱。颍州西湖正是他心灵最终的诗意栖居地。四、精读赏析,反复品味1.小组合作探究任务: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词意,反复朗读,在脑海中想象诗人所处的画面,赏析这首词的写景手法,并体味词人所表达的情感。4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反复朗读诗词明确: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为大家找来一幅词中画面图,请同学们再深情朗诵一遍诗歌,并在画中找找诗词中的元素吧,看看是否符合你的想象。逐句翻译并赏读词上阙原句:“轻舟短棹西湖好”译文: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西湖的景色真美。思考:“轻舟短棹”有何妙处?明确:轻舟”说明船
5、重量轻体积小,此处“轻”字与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有异曲同功之妙,不仅指船轻,更指心轻。词人辞官退居颍州,远离政治斗争中心,“无案牍之劳形”,又有如此美景作伴,这正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心情自然是轻松愉悦的。而短小的船桨也是划不快,这也就注定了这次西湖泛舟之旅节奏是缓慢而悠闲的。船上的人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欣赏沿途的春景。那么作者看到了西湖哪些美景呢?我们一起来继续往下看。原句:“绿水逶迤”“芳草长堤”译文: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思考:这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词人从什么角度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明确:湖水澄澈碧绿,流转绵延;绵绵长堤倒映湖中,堤上,芳草萋萋,又与
6、绿水相映相连,融成一色。这是一幅清新淡远、静谧悠闲的春日泛舟图。词人从视觉角度写所见的西湖清丽美景,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先从近处绿水写起,再延伸向远处堤岸。原句:“隐隐笙歌处处随”译文:隐隐约约传来有笙管伴奏的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水上飘荡(3)思考:此句词人又从什么角度写景?明确:本句从听觉角度写景,词人隐约听到阵阵笙歌传来,这悦耳的歌声仿佛有生命一样钟情于词人,处处随舟而动。思考:老师觉得这句话有问题,“处处随”就证明声音不小,所以我把它改为“响亮笙歌处处随”,同学们觉得行不行?明确:不行。“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流动感。正因为船行不停,所以笙歌不可能一直声音很响
7、亮,它会时大时小。处处听得到笙歌,也并不意味着笙歌声音很大,更有可能是湖面特别静谧,以笙歌之动衬湖面之静,动静结合。逐句翻译并赏读词下阙原文:“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译文: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1)思考: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景,有何妙处?明确: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辛弃疾好事近西湖“日日过西湖,冷浸一天寒玉。”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琉璃或寒玉的晶莹剔透、水润光滑,恰似湖水碧波澄澈平滑之貌,这也正与“无风”一词在逻辑上相呼应。(2)思考:词人“不觉船移”的原因是什么?他此刻觉悟到的东西又是什么呢?补充资料: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8、。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欧阳修采桑子其十)“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J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欧阳修六一居士传)明确:“不觉船移”表层原因在于无风而湖水平静,但深层原因是:在历尽宦海浮沉的沧桑之后,词人选择辞官退居颍州,过上“六一居士”的简单生活。如今他视富贵如浮云,在与西湖的亲近中,他内心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像“辽东鹤”一般超然尘外,他的内心平静如湖水,因而不觉船移,更不觉愁绪,不觉烦恼,不觉鸯飞戾天之心,不觉经纶世务之烦忧,不觉人生境遇之风浪起伏。他觉
9、悟到的是泛舟的闲适、生活的惬意、自然的美好、万物的宁静、灵魂的自在原文:“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译文: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那被船儿惊起的飞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思考: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景,有何妙处?明确:此句采用以动写静的手法,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宁静,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5.清代许霄昂词综偶评评价这首词:“闲雅处自不可及J思考:本词“闲雅”在何处?明确:闲:没有政务劳神伤身;泛舟赏景悠闲缓慢的节奏雅:只有风景清静淡雅;淡
10、泊名利热爱自然的雅兴拓展延伸学完诗词后,请同学们思考:颠沛流离的一生,精神故乡何处觅?欧阳修的学生苏轼给出了答案。拓展资料: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一记承天寺夜游2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傅州。一一自题金山画像3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一一赤壁赋4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J苏轼定风波明确:苏轼一生也多次被贬,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随遇而安,在被贬谪的地方积极为民服务,努力做出一番政绩。自题金山画像中他写道:问汝平生功
11、业,黄州惠州信州。他也像欧阳修一样有着闲情雅致,纵情于自然风光中派遣人生的不快,记承天寺夜游里以“闲人”自嘲。赤壁赋中他尽情欣赏“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最后他在定风波中给出了何处寻觅精神上的第二故乡的答案:“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J是呀,面对人生挫折困难,勿忘心安,像欧阳修、苏轼一样,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投身自然中寻找那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吧!六、诗歌小结琉璃绿水堤芳草,笙歌禽飞不觉闹。驾叶轻舟横短棹,我心安处故乡好。七、板书设计板书诠释: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春水碧绿,流转绵延;长堤芳草,笙歌隐现;水面无风,光滑如镜;船动不觉沙鸟惊飞”,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并将游人之闲情雅趣融入其中。“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