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共两课时).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14662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共两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共两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共两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共两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共两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共两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共两课时).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共两课时)课题第17课古诗三首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学生:教学目的L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2.体现“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精练和人文内涵的丰富。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重难点及突破策略二次备课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课时目标L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2.学习望天门山,借助关键字理解诗意,想象画

2、面。3.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出示古诗题目望庐山瀑布。L学生齐背。2.引导学生交流李白的相关知识。过渡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描写祖国河山的诗歌。(板书:望天门山)教师相机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3.学生齐读古诗题目,读准字音,读出韵味。二、紧扣“望”字,了解古诗题目L我们同李白一起去天门山看看,读古诗题目“望天门山”,从一个“望”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学生交流。教师

3、小结望”指向远处看。天门山是安徽省东梁山和西梁山的合称,两座山隔着江对立着,像一座天然形成的巨大门户,非常险峻,所以有了“天门”这样的名字。诗人远望这样的天门山会看到些什么?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设计意图:解古诗题目是古诗学习中的重要步骤。本环节紧扣“望”字点明作者欣赏的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近作者的观察角度,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三、初读古诗,感受景物之美L提出要求。(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边读边圈画出看到的景物。2.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朗读节奏。3.学生再次朗读,强调正确停顿。4.相机指导“断、楚、至、孤、帆”的书写。5.交流圈画的景物。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4、教师:望着这些景物,你有怎样的感受?提示:用“我仿佛看(听)到了”的句式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想象画面,表达自己的感受。相机通过理解“断”“开”“流”“回”“出”“来”等关键字词,引导学生体会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四、读熟古诗,想象画面(见课件)课件出示: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学习第1句诗一一了解山的雄奇。L指名读第1句:这句诗里写到了两个景,分别是什么?(板书:天门楚江)2.结合插图、关键字理解“断”“开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预设: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江水就像万马奔

5、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教师小结:这一句看似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设计意图:感受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真正做到通过诗歌走近作者,读懂作者。(二)学习第2句诗一一感受水的壮阔。1.指名读第2句。(1)第1句中的“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丽画面,那么,这一句中的哪一个字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境呢?(2)“回”是什么意思?由“回”字联想: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着两岸的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2.交流画面,读悟结合。这一句主要写什么?(江水)什么样的水?借水又衬托什么?(天门山)什么样的山?(滔

6、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托山的奇险。)教师小结:古诗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我们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就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再现诗的意境。现在让我们走人诗的境界,通过诵读再现这“山阻水回”的画面吧。(齐读1、2两句。)(三)学习第3、4两句一一品味“出的灵巧。L学生自由诵读。2.圈画景物,交流反馈。(板书:青山、孤帆、日)3.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教师小结: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

7、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五、总结学法,诵读积累L回顾全诗,总结学法。读一一读准,读通;看一一插图,注释;想一一词意,句意;说一一诗意,作者情感。2.创设情境,诵读古诗。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刚才我们细细品味,大胆想象了李白的作品,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诗人对祖国山水也情有独钟,本课的第2、3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就是另一番别样的美景。请大家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预习,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吧。2.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古诗。预习第2、3首古诗。(2)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二课时课时目标L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初”等8个字。2

8、.用上节课学的古诗学习方法继续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两首古诗。3.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句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诗句,想象画面。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L背诵望天门山。2.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过渡语:昨天我们欣赏了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现在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领略西湖的美景。谁来赞一赞西湖的美景?(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教师引导: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真是风景如画,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这里欣赏美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杭州做通判时,非常喜欢西湖。(出示苏轼图片)大家看,这就是苏轼,世人称他为“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

9、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3.抓关键字,理解古诗题目。(1)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诗写了祖国哪里的景致?(西湖)(2)题目还告诉我们什么?(饮:喝酒。初晴后雨:矢气变化。)二、导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感受西湖美景(见课仲)课件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激涌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通读古诗,整体感知。L出示自学要求。(1)自由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2)作者在西湖看到了哪些景物?用“一”画出来。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一”画出来。(3)运用结合注释、联系生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诗中美景,描述诗

10、中描写的画面。2.检查自学情况。(1)多音字:抹m涂抹m抹布(2)认读生字:亦、宜。(3)小组交流诗中写到的景物和诗意。(二)抓重点字词,品味美景。1.感受晴、雨,想象西湖风景之美。(1)找一找:哪一句写的是“初晴”,哪一句写的是“后雨”?(板书:晴、雨)(2)晴日的西湖是怎样的?你是通过哪个词读懂的?出示词语“激潮”,根据注释理解:M一一波光闪动的样子。猜一猜:诗人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会说些什么呢?诗人只用了3个字就道出了这层意思一一“晴方好(3)雨天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雨中的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说?(空蒙一一迷茫缥缈的样子。)置身在这样烟雨朦胧的西湖之上,你会

11、有怎样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诗句。你知道诗句中“亦”的意思吗?指导对比朗读:下面,让我们用上这个“亦”字,一起来夸夸晴、雨西湖。(师:水光美!生:山色亦美!师:水光激獭妙!生:山色空蒙亦妙!师:我看,晴是景。生:我看,雨亦是景。师:我看,水光激潮晴方好。生:我看,山色空蒙雨亦奇Q)2.探究比喻之巧,感受西湖风韵之妙。过渡质疑: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就像西子了呢?让我们来猜一猜,要猜得有理有据。理由1:西湖和西子都美。(是的,请你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诗。)理由2:它们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二(我想也是的,西子,西施,西湖,好巧啊,被苏轼这么一比喻,西湖从此就多了一个更秀美的名字一一西子湖。)(板书

12、:西子湖)理由3:西子淡妆浓抹都相宜,西湖晴天雨天都很美。引导对话,感受比喻的巧。(师:如果说,晴天的西湖是浓妆,那么一生:雨天的西湖是淡妆。师:如果说,冬天的西湖是淡妆,那么一生:夏天的西湖是浓妆)教师小结:西湖无论何时,都是好的、奇的、美的、妙的、神的,就像怎么打扮都漂亮的西子。三、自学望洞庭,感受秀丽风景(见课件)课件出示: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L解古诗题目。洞庭:即洞庭湖。出示洞庭湖相关资料。2.画诗中景物。学生边读古诗,边圈画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3.学生字。学生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4.品诗句。(1)学习第1、2句一一欣赏风景之美。朗

13、读诗句,交流写到的好景致。(板书:湖光、秋月、潭面)闭上眼,听音乐,想象画面。(师描述:夜幕刚刚降临,月亮慢慢升起,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显得那么平静,那么悠闲。抬头,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把它皎洁的光轻轻柔柔地洒在了湖面上,湖水泛起了淡淡的波光)眼前的湖光秋月图让人感受到美好、舒畅,诗人刘禹锡用一个字把这种感觉写了出来。(和)出示字典中“和”的解释,理解此处“和”的意思:和谐。齐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的美妙。(2)学习第3、4句一一感受想象之妙。教师:好一个湖光秋月,好一个镜未磨。诗人一边看,一边想象,看得美,想得奇,难怪这首诗能流传千年。接

14、下来,诗人接着看,恐怕会看到更美的景,带来更神奇的想象了吧。读后两句诗,想象诗人看着洞庭湖的水,又想到了什么。(板书:银盘)出示四幅图,画的都是洞庭湖美景,说说哪一幅是根据刘禹锡的诗句画下来的。(全班选择并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相机补充君山资料。欣赏了如此美丽秀气的山水,你一定想到了一些形容这山水的词语。(青山绿水、山清水秀、湖光山色)四、诵读积累1.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2.完成课后练习题。作业设计2.完成课后练习题。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教学反思L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句的牵弓I,而是采用串诗意串讲解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发挥想象。让学生真正读懂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好。2.不足之处:教学中在对诗歌整体进行感悟理解的同时,削弱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也许滔滔不绝地谈感悟,而在进行书面练习时,却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