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十二讲讲稿第一讲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01603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十二讲讲稿第一讲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传统文化十二讲讲稿第一讲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传统文化十二讲讲稿第一讲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传统文化十二讲讲稿第一讲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传统文化十二讲讲稿第一讲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传统文化十二讲讲稿第一讲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传统文化十二讲讲稿第一讲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传统文化十二讲讲稿第一讲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十二讲讲稿第一讲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十二讲讲稿第一讲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1讲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同志们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我们以问题的方式来和大家一起探讨。第一,什么是传统文化,何谓“有知识,没有文化?第二个问题就是“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是否已经过时了?第三个问题就是“传统文化是愚民的精神鸦片吗?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传统文化?何谓有知识,没有文化?这个传,就是传承、流传的意思。这个统,原来是指蚕丝的统绪。从这两个字告诉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善道有统、源远流长的文化,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是我国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以儒释道为主体,以诸子百家为补充的志于道的文化。那我们在这个系列讲座之中,都是

2、以这一个定义来讲传统文化。那我们看什么是文?这个”文后来的意思就是文章、文字、礼乐、曲调,当然也包括了建筑、雕塑等等。在这里,我们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说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唯有中华文明承传至今?其实是和它的汉字和文言文发明有关系。正是因为汉字古今一致,行文基本不变,所以使得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承传至今。比如说我们现在孩子们上语文课,我们认为这个语和文是一回事,实际上它是两码事。这个语,就是我们的日常用语,这个文就是我们写文章的文字。中国古人发现,如果我们的日常用语和我们写文章的文言,如果不加区分的话,会有什么弊端呢?我们的日常用语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扩展,不断地丰富。比如说我在国外生活了四年半,

3、再回到中国的时候,有很多词就看不懂了。比如说什么叫粉丝?什么叫“顶?什么叫pk?这些都是外来语,就直接用在我们的日常用语里,如果一个人不在这生活四五年这些就听不懂。如果我们怎么说就怎么写,那过四五年就有很多的词看不懂,再过十年八年,再过上百年上千年,如果后人再看前人所写的东西,就完全不知所云,就像读天书一样了,那这样就没有办法把我们的智慧承传下去。中国的古圣先贤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写文章传达思想、传达经验、传达智慧的时候,都采取了统一的文言文的格式。那这有什么好处?只要后人也学了文言文,他掌握了这种标准化的书写工具,他就可以回到几千年前和孔子、孟子直接交流,他们的智慧文化就可以承传下去。所

4、以,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承传至今确实不是偶然的,有祖先的智慧在其中。这个文字,包括文言文,相对于西方的文字而言,它都能够保持不变,所以才能够把智慧承传。而这个“化,就是人受教而变化的意思,本意是教行。凡是以道业诲人为教,人能够接受这个道业,变化气质、远过迁善,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若干变革,这个变革就称为化。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字、文章、礼乐、曲调,当然包括雕塑、建筑等形式,变化人的气质,达到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目的。所以这个文化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化人。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了什么叫“有知识,没有文化。比如说我们经常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把这首唐诗倒背

5、如流,考试的时候答一百分,默写下来一个字都不错,但是我们在吃饭的时候,还会把米饭、馒头扔得到处都是,不懂得节约、珍惜粮食,这个就叫有知识,没有文化。因为我们学了这首诗,对于我们的行为方式,对于我们的气质没有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最要避免的一个倾向,就是不要把它当成知识来学习,而与我们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生活工作毫不相关。所以我们现在提倡学儒,而不是仅仅的“搞儒学。那么学儒和“儒学的区别何在?中庸上有一句话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后边还有一个笃行之。如果没有这个笃行之,那就是“搞儒学”,有这个笃行之,能够知行合一,这个就是学儒。我们想象一下,孔老夫子他带徒弟的目的,他教授生

6、徒,并不是希望这些学生能够写出长篇大论,能够去评博士、评教授,而是希望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启发,这就是读书志在圣贤,和我们现在很多人读书的目的就大不一样了,现在很多人读书志在赚钱。在论语上有四句话特别的重要。它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一句话可以说是儒家的总纲领,也就是说,我们学儒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要“求道,而求道的方法和求学”的方法就有所不同,这个不同何在呢?老子上也说了,它说:“为道日损,为学日益。学习道的方法、求道的方法,它是要减损,所以学道的过程不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不是学得越多越好、广学多闻;而为学的目的是求得广学多闻,求得知识越多越好。但是中国的古圣先贤告诉我们,你知道得

7、再多,只要你有知就会有所不知。你看整个世界的知识是一,你只要有知的,那一定有不知的。那怎么样做才能够达到无所不知?那就是必须求无知,无知起作用才是无所不知。用这个镜子来比喻,镜子上面什么都没有,所以胡来现胡,汉来现汉,就是外国人来了会现外国人的相,中国人来了会现中国人的相。为什么它能够现所有人的相?因为它本身没有图像,这个就叫无知,而这个无知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所以我们说中国的文化是志于道的文化,它就和志于学的文化、求知的文化是不同的,它是求智慧的文化。而智慧是本自具足,就是大学上所说的明明德,这个明德,就是我们本来有的一种智慧明德。“游于艺”,游者,泳也。什么叫游?就是要到深层次的去游,这才

8、叫游。比如说我们学一个技艺,学到一定的深度的时候,它就可以和道相通。古人讲的琴棋书画,讲的礼乐射御书数,你学到一定深度的时候,都可以达到对道的了知。所以我们看古代的这些词,说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读书志在圣贤、读书贵在变化气质,还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为什么三日不读书就面目可憎了?因为我们三日不读圣贤书,自私自利的习气就产生了。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和人交往的时候就处处成障,面目可憎。很多人说了,我活的很好,为什么要成圣成贤?因为圣贤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圣贤就是得道之人,这样的人就是圣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圣贤人,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圣贤,只不过我们现在迷惑颠倒了

9、,从圣人变成了凡夫。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首先要有知耻之心。我们看这个耻字。正体字的“耻字是一个“耳加上一个心,从心而生,它的意思是“辱的意思。你看到这个字就知道什么叫耻了。每当我们闻听别人说自己的过失而心生惭愧,表现在外面就是面红耳赤。孟子特别强调耻字。他说:耻之于人大矣。一个人有羞耻心,这个太重要太重要了。为什么重要一一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如果有了羞耻心,你就能够改过自新,知耻近乎勇,最后成为圣人,成为贤人。而一个人把羞耻心给丢掉了,那就会堕落得离禽兽不远了。在明朝,袁了凡先生的四篇家训之中,他对这个话进行了发挥。他说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让我们想一想,古代的孔老夫子、孟老夫

10、子他们和我同样是人。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他们为什么可以成为百世的师表,到今天不分种族、不分国籍的人还愿意向他们学习,一提起他们还非常的尊敬?而我自己,却是一身瓦裂。这个瓦裂就是指陶制的器皿,但是这个陶制的器皿却破碎了,结果怎么样?那就是一文不值。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也。过分地沉溺于感官的享受、欲望的满足,偷偷地做着一些不仁不义的事情,还以为别人都不知道。这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天一天地堕落为禽兽而不知不觉,反而还妄自尊大,自以为是。所以圣贤人和一般人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圣贤人一个错误都不犯,而是他知过能够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

11、莫大焉,没有什么比改过更大的善了。在礼记上,也有一句话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你看这个鹦鹉能够学人讲话,鹦鹉学舌,但是它不过是一只飞鸟而已。猩猩有的时候智力很高,也会学人讲话。虽然如此,它也不离禽兽之身。现在的人不懂用礼来节度自己不合适的欲望和行为,他虽然能够讲话,不也堕落成为会讲话的衣冠禽兽了吗?所以学习传统文化,首先要生起知耻之心。学习经典,就要对照经典来改过自新。什么叫会读书?古人说:如果你读论语,没有读论语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人,读了论语之后还是什么样的人,这个论语就是未曾读。读论语是教导人识义礼,不是为了中举人、中进士而设的,是教千

12、万士,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而设的。所以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一一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一一古人是如何?这才是读书。所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中华传统美德,所谓的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强调: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十三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第二个问题,我们讲中华传统文化是产生于农业社会的,在市场经济的当代社会是否过时了呢?这也是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质疑。我们可以从易经的易字,三重含义来理解传统文化变易和不易的辨证法。易经被称为群经

13、之首、大道之源。这个易字,本身有三重含义。第一重含义,就是变易、变化的意思。告诉你这个社会的人、事、物都是变化莫测的,变化无穷,所以你要懂得与时俱进。我们现在讲创新是不是所有的发明创造都可以说是创新?什么样的才可以创新,什么样的不应该去创新?第二重含义,就是不易的意思。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不易的、不变规律的人,才有资格谈创新。古人有句话说: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个不易,就是那个恒常不变的道,掌握了这个道的人,他才有资格谈创新。所以谈创新并不是打着创新的旗帜,然后去胡作非为,最后走了很多的弯路,还给自己找借口说:既然是要创新,就要交一点学费这都是不负责任的说法。第三个含义,就是简易、简单的意思。古

14、人他都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这个创新的结果都用非常简单的词来表述出来,这个和西方人做学问的方法也是完全不同。西方人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为什么呢?因为我讲的东西很复杂、很难懂,你听不懂,这才显出我的高明,这是为了显示出自己比别人强。但是中国古圣先贤他的存心不一样,他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虽然这个问题很复杂、很难懂,但他非要用非常简单的语言给你表述出来,为什么?因为他概括得简单,所以易记易行。比如,我们中国传统美德就用五个字概括出来了,那就是“仁、义、礼、智、信。因为它概括简单,每一个规范只有一个字,所以很容易记忆;因为它容易记忆,也很容易在社会上加以推行。所以你看老子,他说起道的时候,他有这

15、样一句话,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的人听说这个道,他立刻能体悟,马上就身体力行,在生活中去实行,知行合一。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等的人,他听到了这个道,好像有一点明白,但是还是半信半疑,真的是这样吗?好像和我们现实离得比较远。下士闻道,大笑之。下等的人听说这个道,就哈哈大笑了,为什么?他觉得离我们现实太远了。后边还有一句话说得更好,不笑,不足以为道。如果没有人笑话这个东西,大家都鼓掌欢迎,那就不称为“道了。从这一段话,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个道,其实不是能够为普通人所理解和体悟的。所以孔老夫子就采取了一种比较平实的方法。跟你谈道,你听不懂,就跟你谈“德。谈德你还是听不懂,他就给你谈“仁。仁还是有点抽象,他就给你讲具体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直到对你的生活有帮助他才放心。所以他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目的是利益在场的听众。所以中国古人就把这些人们所体会到的,比如说伦常大道概括为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个就是恒常不变的规律。比如说在古代的时候,父母和儿女之间有一种自然的亲情,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也依然是如此。这种恒常不变的规律,这个就叫道。那么什么是德?按照这个自然规律去做就叫德。所以父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