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同危机到伦理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01046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认同危机到伦理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认同危机到伦理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认同危机到伦理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认同危机到伦理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认同危机到伦理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从认同危机到伦理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从认同危机到伦理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从认同危机到伦理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从认同危机到伦理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从认同危机到伦理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认同危机到伦理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认同危机到伦理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从认同危机到伦理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FromEthicalDilemmastoIdentityCriSiS:ImageSofMigrantWorkers”inChineseFilmssince1990s作者:程波/刘贺萌作者简介:程波,男,副教授,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200060;刘贺萌,女,研究生,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200060原文出处: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杭州)2011年第3期第59-64页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农民大量涌进城市,出现了“民工潮”这一社会现象。随着社会分层的加剧,产生了农民工作

2、为“沉默的大多数”的认同危机。“农民工”进入电影,进而成为主人公,有着一条较为清晰的外在线索可寻,但是“农民工”被影像化的内在过程和方式却较为复杂:先锋的策略、主流意识形态的政策需求,甚至是商业利润的考虑都渗入其中,这使得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发生了有意思的流变,并且在诸如创作者和农民工的关系、作品中人与人相处而呈现出来的底层社会的道德问题、底层影像与观众及真实社会底层受众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陷入某种伦理困境。期刊名称:影视艺术复印期号:2011年10期关键词:农民工/形象流变/认同危机/伦理困境标题注释,基金项目:2010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当代电影的探索策略研究(IOCCO79)及上

3、海市重点学科电影学项目电13-0114-07-002)的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52(2011)03-0059-06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呈现出了显著变化:市场化的进程提速,社会呈现出复杂的纵横交织的结构关系,社会阶层的划分出现新情况,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大量农民为了养家糊口大量涌进城市,出现了“民工潮”现象,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中凸显出来。农民工是经济结构转型的产物,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群不可忽视的建设力量,但他们大多生活窘迫、地位低下,处于社会底层和边缘,而且,由于农民工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限制,他们不仅

4、在个体上往往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在具体生活中被城市人嫌弃和歧视,而且作为一个群体在文化乃至意识形态上也被忽视,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电影关注并开始塑造农民工形象,或者说“农民工进入电影,进而成为主人公,有着一条较为清晰的外在线索可寻,但是“农民工被影像化的内在过程和方式却较为复杂:先锋的策略、主流意识形态的政策需求,甚至是商业利润的考虑都渗入其中。这使得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发生了有意思的流变,我们也可以由此读解出其中包含的影像风格变化、电影策略转型、电影产业对于这种转型的消费态度等等问题。20世纪50到70年代,中国社会新生的国家政权为了有效地进行社会管理,在户籍制、农产品统销制、单位制和公社制

5、这四大制度的制约下,形成了城乡分割、一国两制”的基本治理格局,并且通过意识形态不断强化这一格局。1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城市成为致富的象征,农民进入城市是对富裕和现代化的向往,农民工形象开始出现并逐渐在电影中显现。野山、人生都是80年代国产电影对于农民工的刻画,叙事手法与故事情节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农民对于城市的向往和自身的纯朴善良的本性。他们身上的“城乡分立”的矛盾主要是道德、人性上的,并未涉及社会文化和体制。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加速发展成为带来所有社会问题的一个大背景。加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阶层分级导致信仰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异,社会生活中大量农民工进城

6、,在90年代之后成为中国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纠结点,这在电影中的形象也呈现出了多维态势。农民对于现代化的追逐和本身的淳朴特色不再作为主体表现,出现了农民工在进城打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仰和道德危机。当然,在这个阶段,“农民工”问题是被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包裹,人们都知道社会存在着这个问题,但农民工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却没有更多的鲜活的形象的表达,在一种抽象讲述的方式下,“农民工”问题实际上是被遮蔽的,真正的底层影像是缺失的,只有极少数偶然的、个人性的具体经验被影像化,并未形成在公共空间里的传播。进而,电影中出现的农民工形象和所谓的先锋影像的底层转向2结合在了一起。用回归平稳叙事状态和纪实影像风格的方

7、式,带有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焦虑地关注和展现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中的现实问题,从一种精英式的自恋视角或俯视视角的窠臼中跳脱出来,对边缘和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生活的倍加关注,力图采用平视的视角,对生活的原生态不加粉饰地、具体而非概念性地展示出来。新生代”导演非体制内的作品、独立民间影像特别是独立纪录片一度把“农民工”当作最具典型意义的底层大众,在道义上靠近大众、在影像风格上因“低空飞翔”反而产生了一种带有先锋意味的陌生感。与此同时,底层影像的传播,也获得了带有小众色彩的亚公共空间,如小山回家、盲井、安阳婴儿、十七岁的单车、三峡好人等。再往下,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微调和具体政策(比如三农政策)的实施,在文化上要

8、不要关注底层和农民工已无疑义,而如何关注和表现他们则成为一个问题。在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表现底层的基本态度,一是以真诚严肃的态度对待农民工问题、表现底层生态;另一种则是以商业眼光、功利态度或炒作心态面对。在前一种情况下,道德上的同情和人性上的关怀要么被隐藏在客观中立的姿态和纪实风格之下,要么和一种反思底层和批判现实的“左派启蒙”精神结合在一起。在后一种情况下,“农民工被简单化、类型化,甚至有的创作者既无底层经验,又少底层关怀,只因题材热门、“政治正确,也来分一杯羹,寻求入场的捷径,把为农民工说话变成了拿农民工说事儿”,令人对作品的可靠性产生怀疑。具体到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其在以上两种极端

9、的价值倾向和叙事策略之间呈现多元化的情况。粗略算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的呈现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类:其一,主流影像在意识形态和官方政策的驱动下集中出现了一些作品,这些作品固然不能再遮蔽底层的社会问题,但也不是全然直面,而是在一种积极发展和正面引导的态度下,通过展现底层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一面,以博爱之心去演绎底层的悲苦,在表达人性关怀的同时和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这最先出现在民工、生存之民工等电视剧作品中,进而在天狗(戚健)、农民工(陈军)等电影中得以延续和提升。其二,来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依然保持着质朴特色,任劳任怨的坚韧农民生存哲学,他们保持着乡村社会的传统美德,并成

10、为城市道德的救赎者。红色康拜因(蔡尚君)中的父亲、落叶归根(张扬)中的老赵,他们保持着淳朴善良的内心,在浑噩的城市中维持这心灵的一方净土。老赵作为一个挣扎在底层的小人物却一诺千金,他的旅途表现了一个农民工纯真的心灵家园。美丽新世界中的小镇青年张宝根因有奖竞猜中了上海一套房,只身来上海领奖,借住在远房亲戚小表姨金芳家。金芳是位精明世故的姑娘,一心想嫁个有钱的老公,可眼高手低,只得靠拆东墙补西墙借钱生活,最后张宝根凭借着吃苦耐劳、纯真善良的本性打动了金芳。天下无贼中的傻根,淳朴厚道的本性竟然让两个贼得到了救赎。其三,农民工不再仅以单纯善良的弱者形象出现,其中也会有人性丑恶与道德沦丧的代表。我叫刘跃

11、进中,刘跃进的刻画突破了中国传统式的正/邪、善/恶人物评价方式,他是北京某建筑工地的民工,爱自吹自擂、故弄玄虚,既胆小又贪婪,搞出了一堆鸡飞狗跳的事情。这样的人物形象,灰色但又很真实。在盲井中,与木讷善良的农民工相比,农民工唐朝阳和宋金明,杀人、诈骗、分赃、嫖妓,而且不断地在他们原本也属于的“农民工”阶层里寻找新的猎物、制造新的冤魂。电影表现他们人性丑恶的同时也反映了农民工阶层的分化,虽然背后有着社会根源,但毕竟这样的农民工形象无法再唤起人们的同情。这两部影片都不同程度地突破了以往农民工形象,前者反映了部分农民自身的劣根性,后者反映了信仰缺失下人性的沦丧。其四,十七岁的单车中离开家乡到北京打工

12、挣钱的十七岁少年小贵,以及周迅饰演的小保姆,我的美丽乡愁中由刘璇饰演的从湖南到广州打工者细妹,苹果(李玉)中年轻的洗浴中心的按摩女和清洗玻璃幕墙的“蜘蛛人,作为新一代来城市的打工者,与以往的农民工不同,他们有着更大的欲求和奋斗目标。离开农村,作为廉价劳动力来到城市中艰难生存,他们有着和城市人一样的焦虑状态,也充满着对现代化城市的向往,也要努力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去城市打工是他们最普遍的向“现代”靠拢的方法,他们相信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苹果中苹果陷入的独特的伦理困境,恰恰源于他们浓厚的城市情结和生活梦想。影片中广州是财富和物质欲望的象征,城市的街景,流动的人群,四周林立的大楼造就了一种后现代空间的生

13、存迷惑,广告牌和人们的言谈举止创造出来的外在现实证明着消费文化的时代,一切都是商品文化。影片中胖妹站在楼顶,电影用俯视镜头展现了来深圳打工者蟋蚁般的生命状态,这种俯视镜头把人压缩在一个狭小空间里,表现了农民工的弱势和微不足道。她在天台上喊,我要有房,我要有车,在这种情境下更显新一代农民工的生存焦虑。其五,在意识形态主流基础性的作用之下,农民工形象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商业主流发生着关系这就是“农民工元素与类型电影因素的结合。这两年大量出现的“底层喜剧是最明显的代表,诸如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宁浩)、鸡犬不宁(陈大明)、耳朵大有福(张猛)、我叫刘跃进(马俪文)、高兴(阿甘)等作品往往会有“叫好叫

14、座”的情况。从一般意义上说,喜剧天生地与“小人物”有着某种亲近关系,小人物处在尴尬的窘境而产生的滑稽感是喜剧重要的寄居地。不过在中国当代电影中,底层和喜剧结合,具有了更广泛的受众,而喜剧通过农民工式的小人物”和诸多的底层生活场景、底层社会问题与情感状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性。“农民工一词的出现,在社会学意义上正表示了这一新的社群意识的生成,这种社群意识是在一个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新格局中发展出来的。但随着社会分层的加剧,农民工的认同危机和沉默却越来越明显。我国目前城市农民工至少在1.2亿人以上,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仍有较大的差异,成为数量庞大

15、的弱势群体。3农民工在现实环境中是作为城市最底层的被忽视的群体,是被主流话语所遮蔽的沉默群体,他们缺乏抗争,保持着农民隐忍和质朴的本色。然而从另一个相对消极的角度上说,底层受损害的程度超出其所能承受的程度,就会产生变异,呈现为丧失道德和给城市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的人性变异城市带给部分农民工的异化。这种异化反映到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上,直接地体现为一种身份认同上的危机。首先是自我认同危机。随着从乡村到城市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民工无法对自我身份进行准确定位,身份陷入尴尬处境,并生成自卑感和边缘化心理。十七岁的单车中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桥段,周迅扮演的小保姆则经常趁主人不在,偷穿女主人的

16、衣服、鞋子,打扮入时地对着镜子幻想自己就是这个家庭的女主人。如果说小贵与同样是十七岁的城市孩子之间的争斗反映了城乡身份的隔膜的话,那么这个小保姆的古怪行为就反映出她对于自己城市居民身份的期望和对农民身份的犹疑。其次是社会认同危机。农民工被有些城市人认为脏、乱、差,并受到歧视,他们肩负着城市中所有的脏活累活,却得不到信任和尊重。他们生活单调,没有融入城市社会的最好方式,除了与工友的联系,很难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关系网络中,从而得不到社会认同。另外,城乡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差异也使得部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产生歧视。这种恶性循环更加促成了农民工在社会中的认同危机,在泥瞰也是鱼、扁担姑娘等电影中这一点表露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