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弃文从教”到“弃教从文”-——试析鲁迅对教育与文学的思考和抉择.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00926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弃文从教”到“弃教从文”-——试析鲁迅对教育与文学的思考和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从“弃文从教”到“弃教从文”-——试析鲁迅对教育与文学的思考和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从“弃文从教”到“弃教从文”-——试析鲁迅对教育与文学的思考和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从“弃文从教”到“弃教从文”-——试析鲁迅对教育与文学的思考和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从“弃文从教”到“弃教从文”-——试析鲁迅对教育与文学的思考和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从“弃文从教”到“弃教从文”-——试析鲁迅对教育与文学的思考和抉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从“弃文从教”到“弃教从文”-——试析鲁迅对教育与文学的思考和抉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从“弃文从教”到“弃教从文”-——试析鲁迅对教育与文学的思考和抉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从“弃文从教”到“弃教从文”-——试析鲁迅对教育与文学的思考和抉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从“弃文从教”到“弃教从文”-——试析鲁迅对教育与文学的思考和抉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弃文从教”到“弃教从文”-——试析鲁迅对教育与文学的思考和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弃文从教”到“弃教从文”-——试析鲁迅对教育与文学的思考和抉择.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从“弃文从教”到“弃教从文”试析鲁迅对教育与文学的思考和抉择1.uXun,sReflectiononandChoicebetweenEducationandLiterature作者:姜彩燕作者简介:姜彩燕,西北大学副教授,博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陕西西安710069)o原文出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安)2012年第1期第42-48页内容提要:在探讨鲁迅思想与人生转折的过程中,多数人将眼光投注在弃医从文上,却较少人注意到,在鲁迅一生中,还有一个重大的转折,那就是在文学与教育之间的徘徊与抉择。通过对鲁迅从“弃文从教”到“弃教从文”的人生轨迹的梳理,探索鲁迅对文学与教育的独特思考,

2、并由此揭示他在文教两栖生活中所形成的“人的文学”与“人的教育”相互渗透的思想风貌。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12年07期关键词:鲁迅/教育/文学/弃文从教/弃教从文标题注释:陕西省教育厅2010年人文社科专项(2010JK289)在探讨鲁迅思想与人生转折的过程中,多数人将眼光投注在弃医从文上,却较少人注意到,在鲁迅一生中,还有一个重大的转折,那就是在文学与教育之间的徘徊与抉择。鲁迅虽以文学家、思想家名世,但他一生中真正的社会职业是教育。从1909年回国的“弃文从教,到1927年的弃教从文,他有过18年的教育实践经验。除了教育部的行政职务之外,他担任过中学或师范学校的教师、教

3、务主任、校长,大学讲师、教授、系主任、教务主任等职。讲授的科目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两个领域,既教过化学、生物学、生理卫生等课程,又讲述过中国小说史、文艺理论和中国文学史。口然而,如此丰富的教育实践经历,使他产生的不是对教育事业日渐浓厚的兴趣,而是日益加深的失望。可以说,鲁迅毕生关注教育,但又失望于教育。于是,对中国教育历史与现状的尖锐批判就成为鲁迅文学启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鲁迅从“弃文从教到弃教从文的人生轨迹的梳理,探索鲁迅对文学与教育的独特思考,并由此揭示他在文教两栖生活中所形成的“人的文学”与人的教育”相互渗透的思想风貌。一、从弃医从文到弃文从教”鲁迅弃医从文之后,以创办杂志

4、和文学翻译作为走上文学之路的起点,然而新生的流产与域外小说集的反应寥落,使鲁迅的文学梦想刚刚起航就搁浅To急需承担起家庭经济重任的鲁迅,只有弃文从教。经过近十年在教育界的摸爬滚打,终于在新文化运动到来之后,鲁迅才获得契机,重拾年轻时的文学梦想。他的文学之旅遂以狂人日记为出发点,正式起航。因此,鲁迅的“从文”之路并非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从“弃医从文到弃文从教的曲折,才逐渐完成。如果说弃医从文实际上隐含着鲁迅对于自我兴趣的发现,包含着从内心出发的主动姿态的话,回国之后的“弃文从教”,就多少有些生活所迫的味道To教育,并非他发自内心所选择的人生路。中国近现代社会既是一个新文学勃兴的时代,也是一个

5、教育变革的时代,各种文学观念和教育思想的交叉与碰撞,迸发出诸多思想火花。而实际上,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是以教育为先导的。无论是洋务派、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都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张之洞的劝学篇就是从学术、教育入手阐发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符合他一贯重视教育、注重人才培养的思想方式。而康有为在思考泰西为何户口少而才智之民多,中国为何户口多而才智之民少时,得出的结论就是由于泰西广设学校,百业千器万技,皆出于学。2梁启超也认为国势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为转移,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3(P32)0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

6、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3(P40)另一位启蒙思想家严复,也希望通过改革教育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从而走上独立富强之路。1902年章太炎与蔡元培发起的中国教育会,也明确提倡教育救国。就是说,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国家危亡之际,普遍意识到教育是救亡图存的重要途径。虽然他们对于教育的内容、方法的思考各有差异,但其重视教育则是一致的。在这种风气影响之下,很多先觉青年也纷纷瞩目教育问题。陈独秀在1904年创办的安徽俗话报的章程中,谈到该报文章共分十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探讨教育问题。他本人发表的国语教育和王阳明先生训蒙大意的解释两篇文章,4说明他早在1904年就已相当关注教育问题,并且试图从中国传统教育家中汲取

7、思想资源,引起国人对于改良教育的重视。而胡适还在15岁Q906年)时就发表了敬告中国的女子谈女子教育问题,17岁Q908年)时又发表文章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曾回忆:我做小孩子的时候,常听见人说这类的话:普鲁士战胜法兰西,不在战场上而在浮校里。英国的国旗从日出处飘到日入处,其原因要在英国学堂的足球场上去寻找。5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重视教育的风气。在洋务派实业救国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留学主要以学习西艺为主。由于改良教育的急切愿望,使得学习教育也成为留学潮中一个很重要的选择取向。鲁迅赴日留学,在选择未来志向时,初以科学救国为主,后立志从医,企望救治像他父亲那样的病人。也就是说他那时最看重的是国人

8、身体的弱,而在幻灯事件中,他惊心动魄地发现,国人最大的病根在于愚。而在治愚中,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都把开民智,也就是兴办教育当作最重要的途径。鲁迅却独辟蹊径,没有青睐教育,而走上了文学之路。对清末以来的教育热,尤其是范源廉所提倡的速成师范,鲁迅后来这样回忆:但我个人所叹服的,是在他当前清光绪末年,首先发明了“速成师范.一门学术而可以速成,迂执的先生们也许要觉得离奇罢;殊不知那时中国正闹着教育荒”,所以这正是一宗急赈的款子。半年以后,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师资就不在少数了,还带着教育上的各种主义,如军国民主义,尊王攘夷主义之类。在女子教育,则那时候最时行,常常听到嚷着的,是贤母良妻主义。6(卷1P27

9、8)鲁迅对于这种急功近利的速成师范,字里行间透露出怀疑和不屑。对教育上的各种主义,自然也毫无兴趣。在破恶声论中鲁迅批评了当时的学校教育,认为教师常寡学,虽西学之肤浅者不惊,徒作新态,用惑乱人,讲古史、言地理者也常常因学识浅薄而笑料百出,倘以如此教育赖以立将来之中国,6(卷8P31)后果可想而知。在文化偏至论中,当他梳理了西方近现代的历史发展之后,发现了西方民主社会所存在的问题:盖自法朗西大革命以来,平等自由,为凡事首,继而普通教育及国民教育,无不基是以遍施。久浴文化,则渐悟人类之尊严;既知自我,则顿识个性之价值;加以往之习惯坠地,崇信荡摇,则其自觉之精神,自一转而之极端之主我。且社会民主之倾向

10、,势亦大张,凡个人者,即社会之一分子,夷隆实陷,是为指归,使天下人人归于一致,社会之内,荡无高卑。此其为理想诚美矣,顾于个人殊特之性,视之蔑如,既不加之别分,且欲致之灭绝。更举噩暗,则流弊所至,将使文化之纯粹者,精神益趋于固陋,颓波日逝,纤屑靡存焉。6(卷1P51-52)在这里,鲁迅第一次发表了对于西方教育问题的看法。他注意到西方民主社会由于要求平等反而蔑视个性的问题,对那种要求天下人人归于一致,社会之内,荡无高卑的教育进行了质疑和否定。可见,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反对把人教成像”印版书似的每本一律,是他对于教育问题的根本见解。这奠定了他日后强调教育要以尊重和发扬个性为本位的思想,也是他对各种教育

11、上的主义展开批判的思想基点。这里可以看到,当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们还刚刚开始向西方学习,预备大举引进西方教育理念时,鲁迅已经觉察到西方现代教育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也是他并未那么热心地投身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教育问题保持审慎态度的一个原因。而在文学与教育之间的思考和抉择上,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与热带人语冰”的命题清晰地表明了他的态度。实际上,与热带人语冰是一个教育命题。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怎么告诉热带人冰是什么。鲁迅认为虽喻以物理生理二学,而不知水之能凝,冰之为冷如故;惟直示以冰,使之触之,则虽不言质力二性,而冰之为物,昭然在前,将直解无所疑沮。倦1P74)那意思是说,要想让热带人知道冰是什么,光

12、用理论、概念解释的方法是不行的,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拿一块冰放在他面前。他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文学优于学说的形象性意义。鲁迅后来一直坚持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教育,毕生致力于文学启蒙事业,正是从这个“冰之喻的思想发展开来的。如他所言:诗人者,攫人心者也。临1P70)文学,是搅动人心的艺术,与其他“学说”相比更生动、更形象,更易于增人感性,启人灵魂,涵养神思,因而具有更为优越、更为广义的教育功能。鲁迅对文学的认识和选择,在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当中是得风气之先的。他曾回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6(卷1P439)而据许寿裳回忆,当时留日学文学的,除周氏兄弟外,根本

13、没有其他人。连新生之名,取自但丁作品亦不为人所知,只随意解释,以为取笑之资。刀可见文学艺术在当时的留学潮中属于“冷门。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应该算是弃大路而走向了一条充满荆棘的小路。而他趋重文学而冷落教育的人生选择亦包含着对于救国方略的不同体认。纵然鲁迅对文学事业如此钟情,然而,他的文学梦想才刚启航即遭搁浅。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回忆起当初预备创办杂志时的雄心勃勃,然而等到出版期临近,却是人财俱散,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6(卷1P439)即鲁迅、周作人和许寿裳。虽然如此,鲁迅仍刻苦学习德语,钻研小学,潜心著述与翻译。到1909年,为了在经济上支持周作人,也为了侍奉老母,鲁迅决定放弃从事文学的

14、计划,回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1910年8月,又回故乡绍兴府中学堂任博物教员。虽然文学才是他真正倾心的事业,但毕竟教育能给他提供一个切实的饭碗。1911年3月7日,鲁迅在写给许寿裳的信中诉说了当时家庭的窘境。由于家里田地已售,所得的钱也已用完,打算把公田中自己家那一份也分出来卖掉。因此,尽管师范收入意当菲薄,然教习却不可不为。(卷11P344)家境如此窘迫,鲁迅已无力再供养周作人夫妇,只好敦促二弟尽早回国。当周作人以学习法语为由想继续留在日本时,鲁迅回信说法文不能变米肉也”。6(卷11P344)可见,煎熬在生存困境中的鲁迅已经无法保持青春时代的“慷慨激昂”了。6(卷1P440)当

15、他说出法文不能变米肉时,回想起当初弃医从文时的宏伟设想,想必也只能空自慨叹。以文学启发国人灵魂的事业固然伟大,但在严酷的“米肉”面前,理想主义只能让位于现实主义,这就是生存的残酷性。鲁迅后来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过这么一句话: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6(卷1P167)又说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卷1P168)这种深刻的见解,是他备尝生存艰辛之后得出的经验之谈。因此,鲁迅的弃文从教,并非他发自内心的人生选择,实在是生活逼迫所致。尽管如此,初执教鞭的鲁迅仍然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青年时期,鲁迅曾在南京与日本接受了近现代教育,当他终于有机会做老师以后,尽量在教学实践中引入新的观念和方法。回国任教的两年里,编教材、做实验、上山采标本、外出参观展览会,力图将自己受惠过的教育方法惠及于人。鲁迅本人可以说是近代教育变革的受益者,同时又是近现代教育变革的实践者。这时期,他所坚持的教育方法,就是注重实践,注重感性经验的积累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些关于教育的基本理念是终身未曾改变的。二、对教育的失望与弃教从文自发表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开始了“身在教育,心在文学的两栖生活。在他随后的文学实践中,对教育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是他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呼唤新的教育主体,亦是鲁迅创作的重要主题。救救孩子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期刊/杂志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